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文字背后的文字

寻找文字背后的文字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布施”意思是给予、施舍、喜舍。人们常常认为一般只有僧人才是布施者,但我认为老师也是一名布施者。“寻找文字背后的文字”就是我们不断积蓄这种教育布施力量的践行活动之一。要寻找编者的意图。要寻找文本的特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寻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往往是目前教师在研读教材和备课的过程中所缺乏的东西,因而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寻找文字背后的文字,需要教师有很好的眼力,而这种眼力是需要教师很好地修炼的。

寻找文字背后的文字

徐学红

“布施”意思是给予、施舍、喜舍。人们常常认为一般只有僧人才是布施者,但我认为老师也是一名布施者。请问:老师每天的传道授业解惑,不也是一种布施吗?

那么,我们老师有力量引领孩子们知善、向善、从善吗?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积蓄这种教育布施的力量。

“寻找文字背后的文字”就是我们不断积蓄这种教育布施力量的践行活动之一。它是修炼教师钻研教材能力的一个活动,要求教师需要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地理解教材。

那么,“寻找文字背后的文字”那个目标“文字”到底是什么呢?

要寻找编者的意图。教材是编者们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儿童的身心发展所精心编排的,所以教师必须仔细揣摩,把握编者的意图: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到这个单元?编者要通过这个例题说明什么?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由这几篇文章组成?这些都是教师在阅读文本后要思考和寻找的东西。

要寻找文本的特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我们知道:编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不相同,每个作者的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就是要发现这些不同。例如:题材和文体不同,那么它们的结构特点就不同,文本的言语表达特点就不同,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就不同。比方说,写人的文章通过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精神品质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的文章则是通过景物的特点,表达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情感。

要寻找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联系。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当教师阅读教材每个板块的材料时,一定要寻找到这个“材料”可以实施课程标准中的哪些要求、可以训练提高孩子们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寻找中,我们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准确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

要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建构理论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新知识的建立与已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孩子们的原有知识结构。有效教学总是在了解孩子们知道了什么开始的,然后再寻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例如:教乘法的时候,我们总是从复习加法开始——在复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非常顺利地过渡到乘法的学习。这样既能复习巩固旧知,又能强化新知,大大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的学习。

要寻找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思考哪些生活经验可以促进孩子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例如:学习《狼和小羊》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谈谈平日他们自己对狼或者羊都有哪些了解。孩子们的经验有助于他们的学习。我们还要思考孩子们要学的知识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的改造和丰富有哪些作用。例如:学了“黄金分割”的知识,就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比如拍照时更好地取景,以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要寻找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对教材有一定的理解后,还需要寻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即教师怎样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例如:《特殊的葬礼》一课,是通过倒叙学习,还是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还是边读边学?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还是通过割补法学习?寻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往往是目前教师在研读教材和备课的过程中所缺乏的东西,因而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寻找文字背后的文字,需要教师有很好的眼力,而这种眼力是需要教师很好地修炼的。它不仅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本体性知识,而且需要教师有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明朗,眼力具有穿透性。

那就练就我们的眼力吧,让我们更好地“布施”,带领孩子们走向成功、快乐与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