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字的力量不可替代

文字的力量不可替代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无疑都需要文字的积极参与才能达成。几十年过去了,电视的泛娱乐化倾向不仅得不到遏止,而且可以说已经泛滥成灾。这种泛娱乐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拒绝思考、拒绝承担,甚至拒绝意义——而文字恰恰是表达思考、承载意义的最佳载体。人们疏远了文字,就意味着疏远了思想,媒介也就失去了力量。因此,与其急着为读图时代振臂欢呼,不如先想想这个潮流会带来什么。

文字的力量不可替代

逛逛书城就会发现,现在的图书品种众多,琳琅满目,可是也不免让人担忧:图片越来越精美,张张光鲜夺目,文字越来越寥寥,每每排不成势。联想到许多报纸,有时一张图片竟占据近半个版面;有时一场主题活动,干脆都用新闻图片加以诠释。这书籍也好,报纸也罢,莫非真的进入了我们所说的“读图时代”?

不少人觉得,在一个媒介发达的时代,图片才是传播的王道。高速的时代应该有高速的传播,文字的制作和流传,自然都是越简越好,因为没有人愿意阅读长篇大论。

文字退到次要位置,果真是值得庆贺的事吗?就知识传播而言,就未必正确。因为,我们付诸报纸、杂志、书籍、网络上的文字,并非仅仅为了传递信息,而是在字里行间的潜移默化之中,还肩负着辨析事理、论说公道、传递知识、弘扬精神的功能,还具有引领社会舆论的职责。这些无疑都需要文字的积极参与才能达成。

对于报纸来说,需要挑起两副思想重担。一方面,它要引导广大受众在信息的汪洋中正确识别,以免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已经不满足知道发生了什么,还需要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正是报纸的核心功能,是直观、形象的图片和电视难以表达的,也是杂乱无序的网络世界难以替代的。报纸,只有报纸,它才不满足于成为储纳信息的新闻纸,而是能够解释现象、引导舆论、表达看法立场的有思想的观点纸。

每一种对方便和简易的礼赞,都需要警惕它是否只是懒惰的借口。图片更多依赖于形象思维,文字更多依赖于逻辑思维,当人们过于追求直观的形象感受时,长期以来形成的逻辑思维能力,会不会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人们培养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是不是也会随之被忽视、被边缘化呢?同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交谈中,我经常听说现在的孩子思维单一,语言贫乏,作文逻辑性不强,幽默不够,与多姿的世界、变化的时代不相吻合。我们也经常觉得,现在报纸观点鲜明的报道不少,但思想深刻的文字很缺,影响了报纸这一最能代表社会思潮和时代思想的传播工具的功能发挥。

电视媒体在几十年前开始流行的时候,就带来了平面化、娱乐化倾向。对此,美国人尼尔·波兹曼表达了自己的忧思:“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面目表现出来。”几十年过去了,电视的泛娱乐化倾向不仅得不到遏止,而且可以说已经泛滥成灾。尤其在中国,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为了所谓的“取悦观众”的收视率,几乎到了“不知思想为何物”的地步。这种泛娱乐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拒绝思考、拒绝承担,甚至拒绝意义——而文字恰恰是表达思考、承载意义的最佳载体。人们疏远了文字,就意味着疏远了思想,媒介也就失去了力量。

文化如果变成一顿快餐、一束礼花、一场滑稽戏,那必将带来文化的枯萎。当人们被淹没在平面、繁琐的事物之中,依赖感官的刺激,追逐简单的娱乐,为技术带来的安逸和不必动脑筋沾沾自喜时,人类的大脑回归到石器时代已经为期不远了。

科技进步,时代发展,是好事。但过多的“技术依赖”、感官刺激却未必值得庆贺。一些本应保留复杂与深刻的东西,比如文字,在技术面前一简再简,最后成为屏幕的点缀、图片的补白,这是令人担忧的。因此,与其急着为读图时代振臂欢呼,不如先想想这个潮流会带来什么。毕竟,随波逐流是很容易的,而我们更需关注的,则是这潮流将把大家卷往何处。

(2011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