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宗教文化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宗教文化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宗教感知宗教始终都是城市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城市中感知宗教并不仅仅是由教堂、清真寺或庙宇等宗教建筑物引发的。而以圣徒崇拜为中心的游行和集会、布道会和宗教兄弟会的活动是意大利城市社会中民众参与范围广泛。其次,宗教活动侧重于外在表达方式。由此缓和了宗教偏见形成的对天主教的敌意和猜疑气氛。可以说伊斯兰教决定了城市的起源、形制和发展趋势。至此以清真寺为中心、街道呈辐射状的伊斯兰城市格局就形成了。
宗教感知_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

(二)宗教感知

宗教始终都是城市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城市中感知宗教并不仅仅是由教堂、清真寺或庙宇等宗教建筑物引发的。宗教与城市共融的几百年历史中,所有的宗教聚会、宗教仪式、宗教象征物及各类教徒都会使人感到城市中宗教的存在,以及宗教文化对城市世俗生活的渗透。

宗教是从何时进入城市虽已无从考证,但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域、某些历史时段,宗教生活几乎曾是城市生活的全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教会在城市中的影响非常广泛,正如劳洛·马丁内斯所指出的“城市的居民到处都面对教会的存在,事实上,城市首先就是被划为教区的,人们与教区始终都具有联系”。意大利城市里的宗教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晚祈祷、星期日望弥撒、婚丧嫁娶时的宗教仪式都是人们日常基本的宗教活动,这些宗教活动在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历史中长时段维持着相对静止的状态,从而构成了基督教社会中宗教生活的一般基础。而以圣徒崇拜为中心的游行和集会、布道会和宗教兄弟会的活动是意大利城市社会中民众参与范围广泛。[26]

宗教在城市的渗透伴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脚步,而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成就和问题、矛盾和冲突、危机和希望的社会运动过程,宗教在其中以它特殊的地位,从精神信念和社会活动两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宗教的社会功能也进一步深化、扩充,成为城市社会各阶层的精神依托和社会矛盾的缓冲、平衡因素,也成为城市商业促销的世俗化媒介。例如,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本是纪念耶稣诞辰的日子,但对购物天堂的香港而言,圣诞节既是商家疯狂促销的最佳良机,也是市民欢聚派对、大肆庆祝的绝好借口。同样西方的感恩节、复活节、母亲节、父亲节除了履行必要的宗教程序外,都附带了浓郁的商业色彩。

宗教文化之所以在城市有经久百年的生命力,首先缘于各种教义对市民的吸引力,如佛教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天主教的“仁慈博爱,公平正义”;基督教的“博爱团结,忍耐宽容”;伊斯兰教的“信奉真主,两世兼顾”等等。无论哪种教义,都同样表达“爱”和“忠诚”,也就是信教者在世俗生活中必须保持相当程度的虔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宗教在城市中能绵延不绝。其次,宗教活动侧重于外在表达方式。例如宗教仪式中的领圣餐、忏悔、斋戒、“鞭笞”和“赞颂”等具体活动就是宗教信仰的表达,这种表达虽较浅显但却很有效,市民正是通过这种不断重复的简单方式来满足其精神需求。在这种注重外在表达方式的宗教活动中,各种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东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城市教会的象征物和纪念物随处可见,街头巷尾都有基督殉难像和供着烛光的圣母像,教堂和修道院也是比比皆是。而且,宗教活动也为居民的交往娱乐提供了契机,无论是周日的弥撒,还是亲朋好友的婚丧嫁娶,宗教仪式中并不反对议政、交流信息,甚至谈几桩买卖,宗教的神圣和世俗的炎凉在此没有边界,没有隔阂,完全融合在一起,当宗教走向普遍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中,城市市民才心甘情愿地接受。

虽然在宗教发展的历史上,由于其权力过大和过于集中,曾出现过类似“黑暗的中世纪”这样的岁月,但宗教就其文化层面而言,它的凝聚力是任何文化无可比拟的,并且由于宗教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大众化、世俗化,在任何城市社会的转型期,宗教的力量显得尤为突出。例如19世纪中期开始的美国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来自爱尔兰、意大利、波兰、德国、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天主教徒纷纷移居美国,天主教在美国有了很大发展,到19世纪末教徒已达1 200万,但天主教踏上美国的土地便一改惯习的欧洲风格,而更具美国特色,即平民化、务实自由及包容开放。由此缓和了宗教偏见形成的对天主教的敌意和猜疑气氛。同时,美国天主教又承担了训练和培养大批聚集在城市各社区的来自欧洲各国的天主教移民适应美国社会生活,尽快成为新美国人的重任。在移民众多的芝加哥,一个街区便设立了几个天主教堂,分别使用不同的语言为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提供宗教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美国社会。[27]

如果说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文化在城市中通过内化市民的心而将其凝聚的话,那么伊斯兰世界就皆具物化和神化的功效。伊斯兰世界的城市既具有城市的共性,又独树一帜,与伊斯兰教如影相随。可以说伊斯兰教决定了城市的起源、形制和发展趋势。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由阿拉伯半岛的麦加迁徙到叶斯里布城,并将其改名为“麦地那”(意为“城市”)。与麦加相比,叶斯里布气候宜人,有大片的花园、椰枣树及农舍。穆罕默德入城时,一群群居民欢呼道:“啊,先知,就在这里歇脚吧,和我们同住。”穆罕默德答道:“让骆驼来做决定,让它自在地前进。”最后,在骆驼歇脚之处,穆罕默德建立了清真寺和住宅,后来这里发展为城市。城中街巷、道路纵横交错。据史书记载,清真寺为麦地那市中心,另有主要街道三条,其中两条始于清真寺。至此以清真寺为中心、街道呈辐射状的伊斯兰城市格局就形成了。穆罕默德后的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伊斯兰帝国深入到叙利亚、伊拉克和埃及的广袤地域。讨伐部队所到之处,安营扎寨,修养兵马,囤积辎重,后来这些军营也成了城市的雏形。伊斯兰城市源于军事设施也成为其特点之一,就像东罗马拜占庭城市起源于商队客栈或出海港口,古埃及的城市位于海河之滨或大江源头。[28]从主导许多城市的建立,以及影响城市形态和住宅建筑风格的角度来看,伊斯兰教对城市化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城市生活的重要性源于信仰,即城市“拥有一种特殊的尊严,并被当作非常虔诚的穆斯林唯一有可能生活的地方”。可是,在城市生活中,却轻视这一利益。休·罗伯特在他的著作《中东城市侧描》中指出:“很难区分是古典的城市模式还是中东所特有的分立的城市模式。在较大程度,甚至更大的程度上,中东的城市形式已是历史环境的大变异,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变迁的结果。”伊斯兰教所做的是,强化许多前工业城市和传统城市的建筑模式,并且建立了兼蓄各家之长的、共同的城市发展模式。众多的研究已归纳出伊斯兰城市的许多共同特征:①城墙;②城堡和王宫;③大清真寺;④中心集市或露天市场;⑤分割而成街区;⑥狭窄弯曲的街道;⑦混合使用街面;⑧紧凑的整体布局;⑨缺乏广场;⑩相近或双重的城市传统;〇11带有一个院子和高大围墙的住宅模式。然而,这些特征并非只是伊斯兰特征所独有。吉迪恩·肖伯格在他的论著《前工业城市今昔》中,已经论述了所有这些要素,在无论哪个地方的前工业城市中都是存在的。同样,大部分要素在前伊斯兰城市中,也是非常明显地存在的。“就偏好狭窄、弯曲的街道(或宽阔的林荫大道和棋盘式街道)而言,在伊斯兰世界是没有的。伊斯兰教教规没有预示将不同职业或行业相隔开的传统市场模式,在那里,所有的铁匠应该集中在一个区域,所有的裁缝在另一个区域,等等。”然而,伊斯兰教已将这些城市特征从一个城市带到另一个城市,并且利用伊斯兰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使这些特征继续存在着。[29]即使城市向现代化和后现代迈进的时候,伊斯兰文化之风仍未见减弱,并形成对外文化的强烈抗拒。

随着城市社会的普及,城市社会的压力也接踵而至,市民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宗教由此便全方位地渗透到城市社会的各个阶层,无论各教派怎样宣传本宗的教义,人与上帝、人与佛祖、人与真主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城市人心灵的归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宗教的外在活动形式在城市中正渐渐淡去。美国著名公众舆论分析家路易斯·哈里斯在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表明,大约有95%的美国人说他们信仰上帝。但他们中58%的人很明显根本不常去教堂。亦即对上帝的信仰是在美国人的内心世界,而不在外表的宗教仪式。这种信仰侧重于个人与上帝的关系:8/10的美国人认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上帝引导他们作出各种决定;3/4的人相信上帝为他们的生命设置了专门的计划,尽管他们本人并不一定了解这个计划;1/3的人相信上帝直接同他们对话。[30]外显形式的趋淡从另一个层面显示了宗教文化世俗化的趋势:市民抛弃宗教的繁缛教规,单纯汲取其中的精神给养,也许这正是宗教文化与现代都市最好的结合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