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

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到我国的,到现在只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但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却获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心理语言学在国内语言学研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 国内心理语言学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纵观心理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引进、起步、发展三个阶段。

第二节 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

心理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到我国的,到现在只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但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却获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心理语言学在国内语言学研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 国内心理语言学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

纵观心理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引进、起步、发展三个阶段。

(一)引进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心理语言学在中国的引进阶段。最早在公开刊物上正式向国内学界介绍国外心理语言学的是桂诗春。70年代末,桂诗春系统地介绍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历史、研究成果、研究范围以及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1985年出版的桂诗春的《心理语言学》是我国第一部心理语言学著作,为心理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在心理语言学方面的成果主要有,桂诗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1979),游辛的《密勒的<心理语言学入门>》(1979),芳贺纯的《“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1979),艾伦·阿姆菲尔德的《心理语言学在语言发展中的实际运用》(1982),刘润清的《心理语言学诸派及其观点简介》(1982),陈平的《美国心理语言学的一项新研究》(1982),王德春的《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1982),丁金国的《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及其应用》(1983),刘润清的《国外心理语言学实验简介》(1983),沈家煊的《介绍<心理学和语言——心理语言学导论>》(1983),陆冰章的《心理语言学》(1984),林迪的《麦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1985),陈东东的《心理语言学》(1986),王德春的《<心理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丛书简介》(1986),陈国鹏的《苏联心理语言学研究情况简介》(1986),沈家煊的《斯洛宾的<心理语言学>》(1987),吴江的《<心理语言学——语言、心理和世界>简介》(1987),胡秀琴的《教育学心理语言学初探》(1988),沈家煊的《心理语言学述评》(1988),佟乐泉的《漫话心理语言学》(1988),冯学锋的《心理语言学浅议》(1988),寮菲的《浅谈心理语言学》(1989),吴江的《心里语言学家——丹尼·德·斯坦伯格》(1989)等。

“从本世纪50年代起,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曾对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使我们对人类的心理有了新的见识;现在心理语言学的进展正在给语言学家以应有的回报,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语言性质的了解。一个从交叉的观点深入研究语言和认知相互关系的新趋势正在形成。”[23]这是沈家煊对国外心理语言学的简短总结和对中国心理语言学的展望。

心理语言学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我国的很多学者虽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但就其学术价值来讲,这一时期我国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只是基于对国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之上的介绍和引进,还有很多是对国外心理语言学著作的评介和翻译,没有自己对这门学科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所以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引进阶段。

(二)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是心理语言学在我国的第二个阶段——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语言学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对国外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引进和吸收,开始展开了自己的理论研究。

这一阶段反映国内学者对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著作有朱曼殊的《心理语言学》(1990),常宝儒的《汉语语言心理学》(1990),缪小春的《心理语言学》(1990),桂诗春的《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1991),彭聃龄的《语言心理学》(1991),李宇明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1991),桂诗春的《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1992),王德春的《社会心理语言学》(1995),王初明的《应用心理语言学》(1996)等。这些著作体现了学界对心理语言学的新认识与新见解,是我国心理语言学起步阶段的最好见证。“这几部著作都概括了世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有的是以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实验材料,有的是以汉语语言事实来丰富心理语言学的内容,表现出中国心理语言学家对本门学科诸问题的系统的理论见解。”[24]

除了以上这些著作外,在这一时期也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论文,例如,李虹的《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新领域——发展心理语言学》(1990),安妮·卡特勒的《跨语言心理语言学》(1991),章士嵘的《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意义》(1991),桂诗春的《心理语言学概述(上)》(1991),桂诗春的《心理语言学概述(下)》(1991),王德春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1992),眸子的《1992年中国心理语言学研究概览》(1993),俞如珍的《心理语言学的兴起、发展和现状》(1994),熊帆的《Kess的<心理语言学>简介》(1994),俞约法的《关于心理语言学:由来、现状与展望》(1994),桂诗春的《应用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1994),沈家煊的《评<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1994),程工的《语言共性的心理学和生理学证据》(1995),严世清的《心理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互补性研究》(1998),董燕萍的《双语心理词典的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1998),董燕萍的《关于心理语言学中双语词汇记忆的试验手段——启动试验的有效性条件》(1998),穆凤英的《乔姆斯基心理语言观及其在心理语言学上的地位》(1999),陈永明的《当代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1999)等。

20世纪90年代,我国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较大进展,人们开始探索、观察心理语言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影响,并用于实践。他们主要研究言语产生、言语理解与言语习得的心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跟上世界心理语言学发展的步伐。在这一阶段,我国心理语言学学科建设主要分为理论建设和实际具体研究两个方面。这一时期所发表的一些著作和研究论文既具理论性质又具实践价值,系统地展现了国内心理语言学的学科发展状况……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的研究者和学者通过借鉴和引进西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适合国内发展的方法和实验法,如1998年出版的桂诗春、宁春岩的《语言学方法论》(1998),系统地介绍了语言学研究中的理论方法、描写方法和实验方法,是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奠基石。

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关于国内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采用了一些实证性研究的方法。心理语言学已拓展到了实验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语言学、应用心理语言学、计算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有了相应的拓宽,主要包括自然观察法、实验方法、语言处理方法、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法等。

(三)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国内心理语言学进入到发展阶段,在上一阶段以及国外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学者们结合了我国特点,在更深更广的角度上对心理语言学做了深入的研究。

心理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阶段出版的著作主要包括桂诗春的《新编心理语言学》(2000),董燕萍的《导读<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2000),蔡金亭的《导读<探索第二语言心理词汇>》(2005),董燕萍的《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2005),刘希彦、刘桂玲的《心理语言学》(2007),崔刚的《导读<心理语言学导论>》(2007),赵秋野的《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2007)等。

这一阶段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孙蓝的《心理语言学简介》(2000),张淑静的《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2002),桂诗春、董燕萍的《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2002),杜桂枝的《心理学与语言学渊源》(2004),武绪颐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2004),王颖的《输出假设的心理语言学基础》(2005),石林平的《乔姆斯基心理语言学理论概述》(2006),赵秋野的《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研究创新的启示》(2007),李绍山、李志雪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2007),陈雪的《我国应用心理语言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2008),王菁的《浅述乔姆斯基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理论及其贡献》(2009),李茜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2010),刘承宇、吴玲丽的《语码转换与民族身份的建构——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视觉》(2011),刘秀娟的《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俄语教学中先例理论的应用》(2011),潘秋菊的《国外关于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研究综述》(2011)等。

这一阶段对于心理词汇以及句子的研究是国内心理语言学界的重点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首先是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成果,分为研究词汇、句子、语篇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对词汇的研究主要是心理词汇,心理词汇与二语学习。董燕萍在心理语言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对外语教学的研究贡献较大,在其著作《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对心理词库的研究与外语教学进行了分析。“同时,董燕萍、桂诗春对双语心理词库的七个表征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其中存在四对冲突。(1)双语概念存储共享与存储独立;(2)概念调节与词汇连接;(3)局部式表征与分布式表征;(4)单编码系统与双编码系统,并进一步说明了‘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的合理性。”[25]

在对心理词汇研究的过程中,张淑静在桂诗春对心理词汇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对母语心理词汇、二语心理词汇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作出了比较详实论述。董燕萍对句子研究的成果表现在动词在句子中的用途。李绍山对语篇研究的成果表现在文本易读性的科学准确测量,对阅读具有指导的意义。语言处理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记忆编码、信息处理等方面。有关心理词汇的研究始于这个时期,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升温的趋势。

其次是应用研究,心理语言学的应用研究是这一阶段或者说是整个心理语言学在中国发展时期的重点,在对其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充分将心理语言学运用到了母语学习、二语学习中。李绍山认为心理语言学理论探讨外语教学问题的研究涵盖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26]

心理语言学对于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的作用在近些年表现的较为明显,也是心理语言学应用价值的体现。董燕萍的《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2005)分别从语言感知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心理词库研究与外语教学、句子理解研究与外语教学、篇章理解研究与外语教学、语言生成研究与外语教学以及母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这些方面论述了心理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反映了心理语言学近年来的新发展,并说明了心理语言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

二 心理语言学的理论依据

桂诗春在《新编心理语言学》(2000)中总结了语言习得的三种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心灵主义的“内在”论、交互作用论。他认为“传递”论企图在客观事物和语言符号之间找寻一对一的简单联系,这就使它无法克服机械主义的缺陷,无法解释语言的复杂现象。“内在”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儿童要习得语言就必须把这些规则“内在化”;语言习得机制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语言的机制,独立于其他的人类功能;语言习得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语言规则的“内在化”。交互作用论主要包括发展认知论、信息处理模型以及社会交互作用模型。[27]

此外,对意义表征论述的同时对指称理论、意念理论和使用论以及特征理论中的经典模型、原型模型、范式模型做出了介绍。董燕萍在《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2005)中对语言生成理论进行了具体讲解,并在桂诗春母语习得三个理论的基础上,添加了发展认知论、联结主义模式。朱曼殊对语言获得的理论单独用了一个章节进行了阐释。彭聃龄在《语言心理学》(1991)中对语言记忆理解这一问题中运用了命题网络的理论以及图式理论。事实上,图式理论对语言理解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图式理论一直贯穿着语言理解这一心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始终。王初明在《应用心理语言学》(1996)一书中运用大量的理论依据对外语学习心理进行研究,对交际策略、记忆与信息处理、图式理论进行了大篇幅的论述,使得心理语言学在应用时有理有据。

在对国内心理语言学的著作及论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心理语言学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容量理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先验理论、转移理论、语言交际理论、机能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动机理论、理性决策理论等。

三 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谈及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我国的第一部心理语言学著作——桂诗春1985年出版的《心理语言学》中有大篇幅论述,在其2000年修订的《新编心理语言学》中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又有进一步的阐释。具体地讲,桂诗春所谈到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然观察法、科学实验法、统计分析法、计算机模拟法等。

(一)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用于难以操纵的自然行为。心理语言学中采用利用日记记录儿童语言的方法、相关性研究都是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的主要对象是儿童语言、正常成人语言、失语症患者的语言以及动物的交际系统。

桂诗春将自然观察这一方法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不干预性,即不掺杂观察者任何主观因素,如实地记录客观现象;二是强调事物的形式性,这是观察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从个别的、随机的行为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分析;三是自然观察法的直观性;四是自然观察法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多精力才能找到事物的形式。[28]

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自然观察法可运用不同的类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直接观察法、参与性观察法、案例研究等。心理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问题、语言过程中的失言问题等都可以运用自然观察的方法解决。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心理语言学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语言信息的感知、存储与提取以及解码与编码都可以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桂诗春总结了几种常用的实验手段。第一,对输入的刺激的形式进行控制。第二,使用“实时”或“在线”的方法来观察处理语言的过程。这些方法一般都是精密计时的测量方法。第三,观察语言处理的成果,看它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一般采用的是再现实验,包括自由再现、原词再现以及提示再现。[29]

实验法是在科学的基础上验证理论的唯一方法。

(三)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模拟法是信息处理法的进一步发展。“在计算机模拟中,关于认知过程的理论变为一种计算机语言,而且像计算机程序那样运行,就相当于一个程序编写员把流程图变为程序。如果程序能够运行,我们就知道我们所提出的理论在逻辑上是前后一致的,并没有定义不清和循环论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计算机和人类在完成相同的作业时的行为是一样的,这就说明计算机的行为所依据的理论也可用以解释人类的行为。”[30]这是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形成的循环系统,也就是计算机的实验循环。计算机模拟有助于我们发展清楚明了、前后一致的心理语言学的理论。

岑运强在《语言学基础理论》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心理语言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方法自然离不开实验。心理语言学使用的实验跟自然科学使用的实验有所不同,主要依靠观察。观察有两种:一是有控制的、有系统的观察,它属于科学实验;一是自然观察,这种方法的随意性较大。这两种方法可以相辅相成。”[31]于根元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概括为调查比较法、定量定性法、实验方法以及预测法。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应用语言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心理语言学。

此外,调查法、实证性研究方法、联想法也是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 国内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纵观心理语言学在中国的这几十年,从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到现在,心理语言学呈现了一种崭新的姿态,心理语言学对于二语学习、记忆信息处理、阅读理解等的应用与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后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应当更加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对语言的理解、产生和习得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了解其本质、规律和特点。(2)加强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关注。除了对阅读的研究之外,还应当加强对写作、听力、口语、翻译(包括笔译和口译)等方面的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要有所突破。除了借鉴西方之外,国内学者也应该有所创新。除了实验方法之外,还可以使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在计算机模拟方面取得更多成果,以不断深入了解发生在人大脑这个“黑盒子”中的各种心理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在国际心理语言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让国外学者听到我们的声音。[32]

俞约法认为在应用方面应更有意识地面向语言教学,结合汉语语言文字的实际及中国人学习本国和外国语言文字的实际,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揭示学习与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认知基础及有关规律。[33]“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心理语言学研究问题的解决对学习理论、思维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研究都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对工程心理、语言教学、言语缺陷的诊断和治疗、电子计算机的语言识别等人工智能的研究也都有应用价值。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工作在中国也已经开展,由于汉语和其他各种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4]

当然,国内的心理语言学研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研究广度上的失衡现象、实证性研究的比例较少、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这些问题都是日后心理语言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也是发展趋势的必然。将心理语言学这些现存的问题处理好,对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语言学必将与社会语言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产生更多的共鸣。心理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作用是巨大的,心理语言学已经在其领域发挥了作用,并将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体现其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