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病理语言学研究

国内病理语言学研究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国内病理语言学研究随着社会对医学事业的关注度加强,越来越多语言障碍的病例体现出研究语言障碍问题和病理语言学的重要性。病理语言学与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科学、儿科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在我国目前尚没有设立病理语言学专业情况下,现阶段应将病理语言学知识纳入到这些学科医师的基本培训之中。

第二节 国内病理语言学研究

随着社会对医学事业的关注度加强,越来越多语言障碍的病例体现出研究语言障碍问题和病理语言学的重要性。国内的专家学者纷纷开始关注语言障碍问题以及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 国内病理语言学研究概述

近三十年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相继设立了病理语言学专业和建立了语言治疗师学校,在相关临床科室,有了专业的病理语言学医师和治疗师。对语言治疗学家和语言治疗师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设立专业,在各医学院校设立病理语言学专业及语言治疗师学校,培养专业的病理语言学医师及语言治疗师;二是继续教育,各大学医学院联合开办对耳鼻咽喉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小儿内科医师等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进行病理语言学的培训。病理语言学与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科学、儿科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在我国目前尚没有设立病理语言学专业情况下,现阶段应将病理语言学知识纳入到这些学科医师的基本培训之中。在开始阶段,可以通过各学科和各医学院校的合作举办短期学习班(继续教育形式),进行病理语言学知识的培训。将来在部分重点医学院校设立“病理语言学”专业,以推动我国病理语言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我国语言治疗的整体水平,使患者在临床就诊的初期与临床治疗的同时,就能够得到比较规范、系统的语言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语言残疾,使更多的语言障碍者能够恢复语言交流能力。

二 唇腭裂儿童的语言障碍研究

唇腭裂是一种特殊的口腔和面部先天发育畸形。存在此类问题的幼儿会因构音器官的生理及功能问题产生发音困难,进而影响到其语言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尽早进行治疗和训练。

(一)唇腭裂的概念、成因及表现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发育畸形之一。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则是非综合征型的唇腭裂,又可分为唇裂(伴有或不伴有腭裂)和腭裂两类。唇裂和腭裂可以有单侧和双侧的,也有不完全和完全的。有些唇腭裂直接可以从患者的脸部观察到,单纯的腭裂则只有在患者张开嘴时才被人发觉。但不管是哪一种的唇腭裂,都会对个体的语音运用产生影响,进而带给心理很大的伤害。造成唇腭裂的原因大致有三类:遗传学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唇腭裂儿童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音障碍,二是嗓音障碍。其中唇腭裂儿童的构音问题主要表现为语音替代、声母辅音丢失、语音不清(语音扭曲);而唇腭裂儿童的嗓音障碍也是非常明显的,其最突出的声音问题是共鸣障碍,此外还有例如沙哑、气息声、音高异常、音量过小等问题。

(二)唇腭裂儿童语言障碍的评估与矫正

对于唇腭裂儿童的语言障碍评估项目主要包括儿童的构音评估和声音评估,唇腭裂儿童的听力水平以及听辨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评估内容。对唇腭裂儿童的语言评估要包括对他们语言接纳度的评价,所谓语言接纳度指听者对患者或患者对自身语言及说话模式的接纳程度。在评估时还要考察患儿及其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唇腭裂儿童语言障碍的矫正来说,在语言训练的任何阶段,给予患儿充分的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而唇腭裂儿童的语言训练则包含听辨音训练,呼气功能训练和唇、舌、下颌功能的训练。

(三)我国对唇腭裂语言障碍的研究成果

1.对唇腭裂语言障碍的语音特点的研究成果

我国对于唇腭裂的语音特点研究是从病理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剖析,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治疗唇腭裂患者期间,总结出唇腭裂患者的语音特点。李宁毅等人认为语音特点主要有五个,分别是高鼻音、代偿性语音、鼻漏气、口腔压力不足、低鼻音。同时他提出在汉语语音中,唇腭裂患者发音受影响最大的是高元音与压力辅音(擦音、塞音、塞擦音)。[4]朱洪平认为过高鼻音、鼻漏气及发音错误是其主要特点。同时还伴有嗓音异常、音量异常、过低鼻音等共振异常及音调不协调等。[5]刘娟认为腭裂患者发音的生理解剖形态决定其语音都带有一种鼻音或鼻化音的色彩,这是腭裂语音最显著而普遍的特征。这种特征同时表现在元音的鼻化和辅音的鼻化两方面辅音还表现出以下特点: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发成送气音;不送气塞擦音的元音化、舌根音后移成喉音、双唇音转变为唇齿音等。[6]

2.对唇腭裂患者治疗分析的研究成果

夏田在1994年就提出了唇腭裂患者的重建对策,语音矫治的时间长短、强度和密度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同时对三种情况进行分别治疗:仅有腭咽闭合不全和过度鼻音,无代偿性不良语音习惯;既有腭咽闭合不全和过度鼻音,又有代偿性不良语音习惯;腭咽闭合正常,仅有代偿性不良语音习惯。[7]王国民、袁文化、邱蔚六认为唇腭裂序列治疗是应用基础和临床研究与相关学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争论与共识同在,问题与突破交替的发展趋势。[8]王国民等认为语音治疗是一项无创伤性治疗,具有实用、可行、可信度高的特点,同时又不乏客观性评价结果,简单、实用、有效,是可供他人重复性检测并易推广的方法,应视为有生命力的方法推广应用。[9]何媛璐、尹宁北、陈建介绍了我国唇腭裂中心治疗数据库的初步建立,他们认为在唇腭裂中心的临床治疗中,常会积累出大量的临床资料,这些资料对于提高治疗水平、提升医院形象、预防医疗纠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10]

3.对唇腭裂患者术后情况的研究成果

陈仁吉等人首先指导腭裂术后语音障碍的诊断及语音治疗,选择50例腭裂术后由不良发音习惯所致的功能性语音障碍患者,进行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计算各辅音误念率,找出各类辅音发音错误特点。[11]何文训等人则认为先天性腭裂出生后就有功能障碍,修复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腭咽闭合功能,为正常语音创造条件。[12]周海燕等对唇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者进行主客观评价,找出分类治疗方法。他们认为通过语音训练可以矫正不良发音,提高语音清晰度。唇腭裂患者术后经过一些语音训练,可以达到良好效果,对语音序列治疗有着重要意义。[13]刘菊华运用语音训练并结合心理康复治疗的方法治疗15名先天性唇腭裂的患者,唇腭裂术后语音、心理障碍患者在语音、社会影响评估中疗效满意,语音清晰度由70%提高至90%以上。[14]

三 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障碍研究

(一)听觉障碍的概念及表现

听觉障碍儿童(简称“听觉儿童”,俗称聋儿)由于听力受损,不能听辨语声,或因语言刺激量不足,很难有正常的口语发展,因而在语言运用中表现出各种障碍。在听障儿童身上,构音障碍、声音障碍、语言发展迟缓这三个问题表现得最为明显。听觉障碍儿童的构音障碍主要表现为替代、歪曲、省略、添加等。声音异常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鼻音化问题、呼吸声、粗哑声或者尖哑声、音量过响或过小、频率高于同龄的正常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的问题主要有动词运用不当、成分残缺、词序颠倒、搭配不当等语病的出现。

(二)听觉障碍儿童语言发展的可能与困难

1.听觉障碍儿童语言发展的可能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几方面的可能:(1)他们的哑并非由于发音器官的缺陷所致,也并非由于肺活量不足、舌头短或者声带损伤造成,因此他们的语言器官大多是正常的。这为听障儿童学习、运用语言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2)绝大多数听障儿童仍旧具有程度不同的残余听力,只是极个别的听障儿童才是全聋。利用听障儿童所保持的残余听力,也能为听障儿童学习语言提供条件。(3)各种现代化电声辅助设备、医学的发展为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开辟了新路。各种大功率的助听器等设备为听障儿童语训提供了条件,也使听障儿童能够充分发挥残余听力的作用。

2.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困难

在语言学习上,听障儿童的困难也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尽管大多数听障儿童的发音器官、共鸣系统都正常,但由于长期闲置不用,发音器官僵化,各器官间的协调配合功能差,影响了声音正常表现力。(2)尽管大多数听障儿童具有不同程度的残余听力,但其中大多数人只能感觉到声音的振动,而无法真正听到语言的声音。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声音刺激,大脑皮层对语声音的敏感度大大降低,给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带来了困难。(3)现在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和技术也很难得到较大的突破,师资力量以及训练设备仍有很多限制,因此,也造成听障儿童口语学习的困难。

(三)我国对听觉障碍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成果

1.听觉障碍语音问题的研究成果

昝飞和汤盛钦运用听力残疾儿童普通话语音测验对60名听力残疾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由于听力损失,听力残疾儿童语音的发展受到阻碍。具体表现在超音段特征,声母及韵母的获得上,同时也反映出与年幼正常儿童在获得语言过程中表现出的相似的特点。相关研究指出语训对听力残疾儿童语音的获得有重要影响,但应根据个体语音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进行干预。[15]金星明则介绍了听力障碍儿童的语音和语言干预情况,在临床中因听力障碍导致的语音和语言问题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他认为听力障碍儿童在语音方面有两类问题:一类是感知的问题,一类是构音的问题,也就是所谓听不清所致的说不准。[16]许昭慧、马红英、何晓莹结合传统和音位加工分析方法,探讨一名说普通话的听力障碍儿童的音位系统,并对其音位系统进行了评估和分析,提出以改变构音或音位障碍儿童对一组语音认知的语言训练建议。[17]张丽君对音节意识和首音—韵脚意识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听障学生的语音意识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2)阅读水平越高,语音意识测验的成绩就越好,反之也一样,且年级差异与阅读水平高低差异的程度与趋势基本一致;(3)女生对声、韵母意识的感知好于男生;(4)听障学生首音——韵脚意识的发展好于音节意识的发展;(5)听障学生普遍存在对字形、声调学习和掌握的困难。[18]金野等人探讨听障患者舌面音构音障碍的原因及矫治对策,他们认为要想恰当地处理听障患者舌面音构音障碍的问题,治疗师必须认真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并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进行治疗。[19]

2.聋生看话能力的研究成果

王强虹早在1997年就开始了对聋生看话能力的调查,他认为看话是聋生特有的一种技能和交际方式,对聋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现阶段聋校应该加强对聋生看话能力的评价和训练。[20]陈莹介绍了影响聋儿看话能力的因素和应该注意的问题。[21]刘德华就聋生在学习书面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动词使用问题做一简单的归纳,对其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就聋校的语文教学今后如何加强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从而帮助聋生克服学习书面语中遇到的困难。[22]

(三)其他研究成果

李珂珂对当下听障儿童研究的热点问题——听障儿童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探讨了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并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应注意的问题。[23]哈平安介绍了聋校的语音教学问题,他认为聋校的语音教学对于书面语言和手语的运用还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聋校语音教学的目的应该调整为促进书面语言和手语的运用,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24]

四 口吃患者的语言障碍研究

(一)口吃的概念、类型及发生原因

口吃(stuttering),在医学上又称“痉挛性语言神经官能症”。不同的个体表现的情形不同,所以研究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口吃下定义的,研究者常用的一个定义是由埃森逊(Eisenson)和奥格尔维(Ogilvie)提出的:口吃是指语言表达上的异常,它缺乏正常的语言流畅,其特质是语音、音节甚至整字、整句重复、阻塞。尤其是在语音或音节的开头,有的语音会延长,经常整个句子表达起来琐碎而片段。而且个体在面临说话时,常心怀恐惧与焦虑,并伴随挣扎行为。钱厚心根据口吃的表现认为口吃的类型大致分为以下七种:连发性口吃、往复性口吃、无意义掺音口吃、中阻性口吃、强直性口吃、难发性口吃、伴随性口吃。

对于口吃产生的原因,研究者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1.大脑皮层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由奥顿·特拉维斯(Orton Travis)于1925年提出。他认为如果一个儿童未形成语言的优势大脑皮层,那么这一儿童在说话时就会口吃。这一理论一度曾经流行,但也被很多人反驳,认为这种假设缺乏事实根据。

2.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理论

这个理论建立在一些基础代谢、血化学、脑电波、双生子、神经学研究基础上。该理论认为口吃与癫痫、新陈代谢、情绪压力、血糖不平衡、脑电波,以及发生系统的不协调变化有关。

3.遗传说

这种观点认为口吃与遗传有关,一些案例研究以及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口吃具有家族性。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口吃患者,那么也就是提供给儿童一个错误的语言模仿对象,容易造成口吃。

4.语义发生学理论

这一理论是最常被提到的用来解释口吃原因的一种理论,他们认为孩子之所以口吃是由于父母提供的一种错误的诊断。根据这一理论,研究者认为儿童的口吃不是发生在诊断之前,而是发生在诊断之后。

5.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认为,口吃是经过合理组织的有目的的对各种危险想法的防御,是一种对不受欢迎的或危险感情的压抑机制。

6.条件反射理论

这一理论实际上坚持的是“习得学说”,即认为口吃是一种学习而来的行为。个体之所以有口吃这样的错误发音习惯,是因为在大脑皮层建立了错误的条件反射。

7.趋避矛盾理论

希恩(Sheehan)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口吃者是在想说和不想说之间摇摆不定。当避免说话的动机和想说话的动机保持平衡时,个体就会处于矛盾之中,就会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口吃。

(二)初期口吃的矫正与训练

初期的口吃也就是年幼儿童正在发展的口吃,事实上,他们在大多数时候能够流畅的说话,只不过会重复一些音节,或者延长一些音。有些个体可能到小学就不回再出现口吃的症状了,但是有些个体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治疗,就可能会发展成定型的口吃。所以,在初期口吃的治疗过程中,要求父母和治疗者对孩子的说话不要提出太高的要求,说话时语速不要太快。在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两个目标:消除或降低负面情绪(系统脱敏法)、塑造流畅性的语言(唱音法)。

(三)对定型口吃的治疗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针对定型口吃治疗特别有效的方法。有些人用心理咨询法希望能够缓解患者的一些负面情绪,另有一些人则使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个体存在的一些挣扎行为。此外,森田疗法也是一种有效治疗口吃的心理咨询方法。其基本精神是不排斥口吃的事实,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态度”。定型口吃患者通常除了严重的口吃之外,还伴有各种挣扎行为。所以,在咨询过程中要让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口吃形成的习惯性策略,从而促使他们放弃这些策略。

(四)我国对口吃患者语言障碍的研究成果

1.对口吃研究的综述性成果

黄海茵和黄铎香对20世纪的国内外的口吃研究进行了综述性回顾,她们心理障碍学说和生理异常学说是关于口吃病因的两个重要学说,如果能将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学说统一起来,吸收其合理成分,形成新的理论,可能带来口吃矫治研究的重大突破。[25]陈容对儿童口吃的进展进行了概述,他认为儿童口吃并非严格意义的疾病,目前不能使全部的口吃者获得康复,需要研究更新的、更有效的口吃矫治方法。[26]陈春勇介绍了口吃的几种理论模型,包括言语错误侦察模型和内隐修复假设、要求和能力模型、口吃的神经心理语言学功能理论、言语运动控制失调假设和口吃的时间压力假设,并综述了口吃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是脑功能成像研究、口吃的基因研究和对儿童口吃者的研究。[27]

2.对口吃患者语言障碍的研究成果

李德高和张积家对口吃患者语言加工异常情况进行的研究表明,口吃患者对发音器官的运动控制较正常人差。[28]陈穗清和张积家从从词汇发展角度探讨儿童口吃的发生和发展,他们研究成果表明词汇获得、词义和句法之间的关系对儿童口吃有重要影响。词汇与句法间的发展不平衡性将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并且,口吃儿童在各类语言测试中的得分也表明,口吃儿童的词汇能力比正常儿童差。应该重视口吃儿童的词汇发展,预防和治疗儿童的口吃有重要意义。[29]

3.对口吃患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成果

张向红、李宝树、董丽娟认为口吃患者的心理教育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目的旨在减少或消除各种心理刺激因素,应在语言训练之前进行,同时适当地向患者介绍一些有关发音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知识,以提高并巩固疗效。[30]宫征集和卢云光对儿童口吃的病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矫治方法,包括呼吸训练、语言矫治训练和心理矫治疗法等。[31]刘旭刚等人认为口吃是一种通常产生于儿童期的语言流畅性障碍,语言治疗是口吃治疗的主流。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其他口吃治疗方法,例如,延迟听觉反馈、计算机辅助训练、药物治疗等有助于放慢语言和控制其它的语言机制。[32]镇江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章逸桃研究了所在监狱环境中的口吃患者,根据真实病例来确定口吃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程,提出了综合治疗的意见和方法。[33]

五 弱智儿童的语言障碍研究

(一)弱智儿童的语言障碍表现

1.弱智儿童的语音障碍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严密的语音系统,有些语音容易获得而有些语音则不那么容易获得。研究显示,以英语为母语的弱智儿童语音获得与发展的顺序一般为:元音(后元音→前元音)→半元音→鼻音/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根据以汉语为母语的正常儿童语音获得的研究以及观察弱智儿童语音发展发现,弱智儿童语音获得的大致顺序为元音(低元音→高元音、不圆唇元音→圆唇元音→央元音)→辅音(双唇辅音→舌面音→舌根音→舌尖前音→鼻音→舌尖后音)。弱智儿童发音的错误较多的集中在替代、遗漏和歪曲三个类别上。[34]

2.弱智儿童语流障碍

语流障碍在部分弱智儿童中有所表现,主要症状为:说话时断时续、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嘶哑,明显感到呼吸不畅、气流不同。造成弱智儿童语流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弱智儿童的呼吸控制能力比较差,大部分弱智儿童在吸气时不会做尽量深的呼吸;在呼气时,不会缓慢而匀速地呼出。弱智儿童中部分语言节律失常,这与他们的思维障碍有关。弱智儿童的语流障碍与口吃并不相同,他们的话语是断断续续、缺乏连续性的,并不像口吃患者那样具有阻塞、延长等特征。

3.弱智儿童词汇理解障碍

刘春玲认为智力水平与词汇理解能力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智力水平高者,词汇理解能力高的可能性大,智力水平低者,词汇理解能力低的可能性大。[35]词义理解能力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概括理解水平的高下。弱智儿童的词义理解能力低于一般人具体表现为:对抽象意义的词语理解困难,对色彩意义的词语理解困难。

4.弱智儿童的语法发展障碍

弱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低,人们由此可以判断弱智儿童的语法障碍严重程度。弱智儿童的语法发展障碍主要包括句子理解障碍和句法运用障碍。其中弱智儿童的句子理解障碍包括紧缩复句理解困难、部分复句理解困难、句中特殊成分理解困难。而弱智儿童的句法能力与正常儿童相比,主要问题表现在:结构简单、句子成分残缺、随意添加句子成分、疑问句运用能力差、关联词运用少、逻辑关系混乱、语序混乱、无法表达不熟悉事物等。

5.弱智儿童语用发展障碍

如果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弱智儿童的语言,便会发现他们的话语有时不合时宜,或者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和用语习惯。弱智儿童的语用发展障碍主要包括语用理解障碍和语用障碍。前者的表现一般为弱智儿童难以理解言外之意,他们使用的话语关联性差;后者则主要表现在违反交际语境、忽略交际对象的身份、忽略谦虚准则、延续话题能力差。

(二)我国对弱智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成果

1.对弱智儿童的综述性成果

有关弱智儿童的语言障碍问题已经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国外关于弱智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在这一领域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傅根跃从学前儿童常用的词汇及句法的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对的轻度、中度、重度弱智儿童的语言障碍作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组弱智儿童在语言的理解方面普遍比表达要好,并且在那些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的词汇上作业成绩相对较好;不同智残程度的弱智儿童在语言障碍的具体表现上有不同的特点。[36]郑静和马红英对弱智儿童语言障碍特征进行研究综述,她们就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四个层面,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做一综述,目的是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弱智儿童语言障碍研究与训练提供理论基础。[37]

2.对弱智儿童具体语言障碍的研究成果

昝飞和刘春玲对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语音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认为弱智儿童在语音获得方面显示出区别于正常儿童的特点,例如弱智儿童普遍存在发音持续性、音强以及变化音的困难,四声特别是阳平和上声有许多错误。经过训练、弱智儿童的语音也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速度缓慢。[38]刘春玲和马红英对弱智儿童词的语义加工以及句子的语义加工等两方面进行研究。她们认为,弱智儿童的加工成绩虽不及正常儿童,但弱智儿童在加工中也能够适当地利用语义线索。[39]刘春玲、马红英、杨福义以上海市88名弱智儿童为对象,研究弱智儿童对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词组的理解情况。结果发现:弱智儿童的智力水平与词汇理解能力有显著的相关;弱智儿童的年级水平与词汇理解能力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教育对于弱智儿童的词汇理解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40]

3.对弱智儿童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

马玉贵等人对弱智儿童的语言教学经验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弱智儿童语言教学经验论文对弱智儿童语言现象涉及的程度,他们认为,目前弱智儿童语言教师在总结经验过程中,对弱智儿童的语言现象多为一般性理解,个案分析较少,但它们在语言教学经验分析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弱智儿童教育的现状。[41]华东师范大学的马红英和香港大学的苏周简开、梁长城对大陆和香港的弱智儿童语言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材、教育手段、教育人员构成等直接影响弱智儿童语言教育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结果显示,两地在弱智儿童语言教育的大目标和主要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诸方面大致相同,但在某些具体项目,例如语言教育理念、教材等方面有所区别,各有所长。[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