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美学通史》简介

《西方美学通史》简介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大学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9年12月出版,获中国文学一等奖。第五卷是在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基础上对西方美学发展高峰的德国古典美学的又一次更系统更完整的开掘阐发。第六、七卷讨论具有与传统美学全然不同面目的西方美学又一次高峰20世纪美学。
《西方美学通史》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复旦大学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9年12月出版,获中国文学一等奖。

一、篇章结构

此书系统地叙述了自古希腊至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美学的发展历史:第一卷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第二卷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第三卷为17、18世纪的美学;第四卷为德国古典美学;第五卷为19世纪的美学;第六卷、第七卷为20世纪的美学。

二、基本观点

作者根据西方哲学和美学基本同步发展的实际,将整个西方美学的历史演进划分为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学三个阶段,从而较科学地揭示出它的基本发展规律。第一、二卷从古希腊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美学思想考察、分析入手,揭示了整个古希腊美学的本体论特征,并叙述和论证了中世纪神学美学基本上也属于本体论美学。第三、四、五卷从笛卡尔发端的近代哲学、美学的“认识论转向”出发,叙述了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美学、启蒙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直到实证主义美学和实验美学的历史,勾勒了17—19世纪西方认识论美学的人本主义美学和受索绪尔语言学影响的若干美学流派的审视入手,描述了现当代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及其在20世纪的重大影响和各种表现。

此书还在特定意义上使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个术语来勾勒和描述整个西方美学演进的两条主线,即认为西方美学史上存在着偏重于理性逻辑推演和偏重于感性经验概括这样两种理论倾向和形态。归纳出这样两条主线,有一定的独创性,突破了国内美学界长期以来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来概括、描述西方美学发展的主线,并在评价上一味肯定、赞扬前者而否定、贬低后者的简单化倾向,从而比较科学、客观、准确、公正地勾勒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

对于20世纪西方美学,此书进一步用“两大主潮”、“两次转移”、“两个转向”加以概括和描述:一是划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二是指出其研究重点的两次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艺术家和创作转移到作品文本,第二次从作品文本转移到读者和接受;三是揭示其“语言学转向”和“非理性转向”两个根本特征。此书从这三方面对20世纪西方美学进行描述和分析,准确地把握了现当代西方美学发展的新趋势和脉络,较深入地分析了它的现代性及其内在矛盾和复杂内涵,进而较科学地揭示了其演进的内在规律。这就把“史”的描述上升到“论”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三、创新之处和意义

七卷各有特色:第一卷在材料开掘、历史梳理、理论阐发等方面都有所突破,明显超过了国内同类论著;第二卷,国内第一手资料甚缺,系统研究尚少,本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发掘、钩沉、爬梳、整理和系统研究、阐述的工作,有一半以上的资料是从国外原版材料里直接翻译过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起了填补空白的作用;第三卷讨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以英、法、德、意为代表的经验论、新古典主义、启蒙—理性主义美学思想。第五卷讨论西方美学由传统向现代形态转变的前奏19世纪美学。第三和第五两卷的主题在过去国内的研究较简单零乱,像本书以如此篇幅对这两个时期的美学思潮、流派的承先启后、孕育转折的错杂关系的深入清晰的描述勾勒在国内尚属首次。第五卷是在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基础上对西方美学发展高峰的德国古典美学的又一次更系统更完整的开掘阐发。在资料的完备新颖、观点的周详独到等方面都居于国内的领先水平。第六、七卷讨论具有与传统美学全然不同面目的西方美学又一次高峰20世纪美学。以两大主潮的历史对立、两次研究重点的转移、两个根本性转向贯穿历史叙述的始终,很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写作方法。还以第一手资料对70、80年代后交叉重叠的西方美学思潮作了近距离的跟踪描述,使本书具有相当的学术前沿性。

此书首先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和深刻地了解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以及相关的艺术和审美文化,进而更全面和深刻地了解整个西方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优秀成果,以作为新世纪中华新文化建设的借鉴;其次在我国西方美学史的研究领域中做出了重大的、突破性的贡献;再次对于处于社会文化历史性转型中的我国当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使我国新世纪美学的创新和发展获得了具有现代性的重要参照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