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解读及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解读及意义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1]学校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各所学校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区域内学校共同铸就研究平台。系统地看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以合作精神的文化氛围激发区域内各所学校,彼此间赞同、支持和通力帮助,促进文化建设的协作、分享与创新,提升区域文化品质。这是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一次活动。

学校文化反映学校的精神内涵,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文化是育人之纲,“文化立校”代表着学校发展的进步方向。[1]学校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各所学校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区域内学校共同铸就研究平台。

(一) 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意义

“从很早的时期开始,人们便将治理活动赖以发生的群体存在形式称作共同体。但是,在人类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共同体的概念是具有不同内涵的。在今天,我们更是通过在‘共同体’一词前面加上定语去指称不同的共同体。”[2]整个共同体是建立在不同功能组织间的分工协作基础上的,而一个组织如果能够在共同体中存在下去并有着追求扮演重要角色的愿望的话,也必须在其内部不断地优化分工协作结构和机制。

很久以来,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方式一直处于孤立的、封闭的状态,学校之间彼此是保守的、互不相干、互相防范,即使学校文化建设中出现了问题和困难,也不交流,学校之间缺乏合作研究的气息与氛围。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要求学校成为一个不断学习的学习者,加强团队合作,形成双赢的共同体。

“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区域内的学校共同构成的团体,学校之间彼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在交流和互动的团体活动中,最终共同促进区域内学校文化建设。系统地看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以合作精神的文化氛围激发区域内各所学校,彼此间赞同、支持和通力帮助,促进文化建设的协作、分享与创新,提升区域文化品质。共同体学校各有各自文化建设的经验,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有的、有价值的传统,沿革独特的、有着特殊意义的典礼、仪式。但也因为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强项,也有自己的弱项,学校之间非常需要彼此分享。在“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中,共同体学校间互相交流,彼此学习,以分享的方式产生文化建设方面思维的碰撞,激励文化建设的信心,在分享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共进,提高了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这是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一次活动。关于课程文化,各个学校在研讨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课程建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只有进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才能实质性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课程文化与教学文化的建设,是每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夫子庙小学、小西湖小学、凤游寺小学、考棚小学、武定新村小学等,大家坐在一起,侃侃而谈,谈各自课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基本思路、课程框架、教学实施,聆听、讨论、争鸣、反思,一校一课程,同根——在秦淮文化的观照下;异韵——显不同学校的个性特色,课程文化源远流长却又和而不同。

冯校长首先发言:“我们夫小课程委员提出了‘建构星星论语课程群’的课程规划开发策略,制定了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星星论语课程’为主干,生发出若干个微型课程,形成以‘科学探究、社会交往、个性发展’为维度,以‘亲仁、尚礼、志学、善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架构。每一个星星论语微型课程都制定了《课程纲要》,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有着清晰的规划。”

邓校长接着说:“夫小的‘星星论语课程群’源自你们的‘孔子文化’,我们的校本课程也源于我们的‘普育文化’,那就是以让儿童享受童年幸福生活为价值取向,让儿童享受童年的快乐,享受童年成长的快乐,从而更好地自我发展,朝向未来。所以,我们提出了‘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建立数学与儿童生活本质的联系;把数学送给热爱生活的儿童,让儿童喜欢数学。我们想,它的研究意义本身也已超越了数学学科,超越了数学校本课程,而影响到整个‘校本’课程观念,是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哈哈,你们的课程文化都生发于学校文化,也和你们两位校长的教育特长有关联哟!”课题组的主持人于局长笑着说,“冯校长,一直精于德育的研究;邓校长,数学学科是你的老本行。你们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又有了新的突破。”

“所以嘛——”武定新村小学的方校长接茬道,“课程文化的建设,校长要是行家,要有专攻。”

“没有,就要挖掘,就要学习。”秦实小的段校长说,“哎,对了,王校,你们考小的校本教材《关爱、快乐、成长——‘学伟人精神,育关爱品质’活动指导手册》出来了没有?”

“快了,快了。”

“给我们说说,有什么亮点,也好让我们学习学习。”

“好,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乐乐’这一可爱的卡通形象,将全套教材分低、中、高三册。在不同年级段对学生关爱同学、关爱老师、关爱家长、关爱社会上的人几方面给学生提出符合实际的要求,其中还加入了一些关爱技能的学习。我们将周总理生前最喜爱的梅花、海棠花、君子兰作为奖章形象,让学生通过争得‘小梅花’‘小海棠花’‘小君子兰’来激励学生。每册内容分为‘乐乐的话’‘乐乐的好朋友’‘乐乐童谣’‘乐乐讲故事’‘乐乐寄来的一封信’‘和乐乐一起成长’‘乐乐教你一支歌’等七个部分,将周恩来的伟大精神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关爱品质。”王校长娓娓道来。

“对。校本教材就要退下说教的面孔,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用精彩故事、趣味童谣、情景对话等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儿童、关爱儿童,让儿童喜欢读、能够读、读出味儿。”冯校长赞同地说,“我们的校本读本《星星论语》也正在重新修订,中年级段《星星论语》创设了‘星星娃’人物,用‘星星娃的话’‘星星故事’‘星星践行’等指导学生读懂论语中的道理;我们还开发了低、高年级段的《星星论语》。低年级段是‘绘本’,以具体的形象解释论语意思;高年级段则配上了英文注释,更多思辨、实践,涉及更多学科、更宽领域,引导学生活用《论语》,提高素质。”

“呵呵,有你们几家的经验,我们对编撰《身边的数学》校本教材更有信心啦!大家给出出主意,我们还可以有哪些创新的地方?请不吝赐教,不吝赐教!”邓校长兴奋而谦虚地说。

“我觉得呀……”

会议室里热闹起来。

这,就是共同体的交流与分享、互助与协作,它将秦淮区的各所小学联系在了一起,大家在共同的探索中,分享经验,互相启发,朝着共同的目标——建设好学校文化,以不同的路径,以个性的方式,在集体共进的氛围和力量中,不断发展,彰显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意义。

(二) 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组织

“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不仅关注学校层面如何成为文化建设共同体,而是扩展到社会层面的一切文化建设者如何构建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共同体环境。因而,由区域内的小学、省市的有关专家、区域的行政人员、社区人员、家长委员会等,共同构成了“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使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让秦淮的学校、教师、学生及社区的文化找到了归属,增强了其归属感、认同感、尊重感,团队合作,同心同力,促进了秦淮每一所学校的品牌建设、特色发展。

“共同体”在集体商议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活动章程》、《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活动制度》、《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成员互助协议》等,以文本的方式明确了共同体的目标、结构、责任、任务、分工、运作方式等,如明确规定共同体成员都有梳理与挖掘秦淮文化的责任;都有认真打造学校文化特色、促进区域学校文化发展的目标;都有与社区合力、互补形成区域文化协进的义务;共同体各个学校轮流承担活动经费等等,这一系列规章使共同体成员有制度可约,有秩序可守,“共同体”的目的性、系统性、有序性得到保证。同时,共同体所采用的是“分布式领导”,凸显共同体的联合作用,充分体现在“组织”中的对等关系,抛弃群体成员固定的角色,鼓励所有成员的参与,让各个成员轮换担任主席,调动共同体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集合更多人的才干,放大团队成员的整体智慧、能量和效果。

“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管理机制对其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共同体十分重视对学校的培训,增强各所学校对区域文化建设工作中联合作用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所要做的工作的战略性思维以及与其他学校建立互补性关系的能力,掌握如何与其他学校分担领导的角色与职责,更好地使每所学校成为组织的领导者,在灵活的环境中应付自如,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夫子庙小学,作为秦淮区教育发展高地的百年名校,在共同体中,责无旁贷地起着引领作用,在承担领导职责时,总能出色地发挥影响力,将成员们组织起来,为他们带来鲜活的经验、分享的快乐、学习的收获。这一次共同体的活动,正是夫小校长担任主席,她把大家召集到了夫小,观摩夫小的经典礼仪活动,向大家介绍夫小“尚礼文化”的建构过程,组织大家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

夫小诞生于1907年,时值“废科举,办新学”,一批留日的进步学生,用政府给他们的公车费,就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学宫”建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如何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如何探索教育的未来之路,也就成为夫小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1990年,夫小全部重新翻建,依旧坐落在夫子庙大成殿边,“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尤其是那圣洁肃穆的孔子授教塑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金色校训,更是将孔子教育思想熔融在夫小文化中,成为唤醒、激励夫小人的精神力量。

2006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年的伟大日子,全国各地都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庆典活动,夫子庙的大成殿也是张灯结彩,十分热闹,他们热情邀请夫小学生代表参加由他们主办的“开笔礼”活动。整个典礼隆重而又庄严,学生完全浸润在了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活动结束后,老师和学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第一次参加“开笔礼”,第一次感受到了庄重的仪式对学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情感的熏陶,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重视‘礼’,形成了中华民族重道德讲礼仪的优良传统。要把礼仪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要给夫小的学生终身难忘的经典礼仪,纯净他们的心灵,规范他们的行为,引领他们的成长。”于是,学校组织老师研读孔子礼仪教化思想,了解蒙学教育传统礼仪,请教国学界的权威,向家长、学生做调查。他们承继并发展蒙学经典礼仪的形式,并尝试赋予它现代的内容。经过近两年的探寻,2008年,夫小在原有“开笔礼”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成童礼”、“状元礼”,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规范的经典礼仪活动,并逐渐形成夫小特色“尚礼”文化。

一年级的“开笔礼”:通过“点朱砂、读论语、学写‘人’字、赠开笔礼证书、金桂树挂许愿卡、撞启蒙钟”的仪式,让夫小的新生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明确“学习”将是最重要的责任。

三年级的“成童礼”:通过“诵成童歌、向长辈躬身行礼、拥抱大树、梳头别花、赠红蛋、吃‘启十’面”的仪式,启迪夫小学生崇尚自然、敬畏生命、学会知恩。

六年级的“状元礼”:通过“校长宣读毕业生名单、学生逐一登上状元台、授毕业证书及状元红丝带、毕业生宣誓、唱校歌、向师长行礼、同学深情拥抱”的仪式,让学生体验“今天我最好,明天我更好”,激励夫小学生带着喜悦,心怀感恩,励志成才,从夫小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受邀参加“开笔礼”,到系列蒙学经典礼仪活动,到“尚礼”文化的形成,这一发展过程,是夫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探索、建构历程。尤其是夫小对“状元礼”的解读和实践,颠覆了传统“状元”的含义,根据时代特点和学校文化,从“尊重、激励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目标出发,充分肯定学生六年来的所学所得,给夫小学子一个隆重而特殊的“毕业典礼”,“状元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我们都能做、都在做最好的自己,我们都是状元”。当夫小学子带着自豪、幸福的成功体验离开母校时,当“开笔礼、成童礼、状元礼”等“尚礼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夫小学子心中,成为他们一生最珍贵的文化记忆时,夫小也在创新中结出了文化建设的硕果。

夫小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给予了其他学校示范与启迪,在它的影响下,小西湖小学、凤游寺小学、考棚小学等也相继组织了“普育文化”、“凤凰台文化”、“翔宇文化”的专题活动,促进了共同体的创新与分享,带来了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三) 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特征

在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中,每一位成员都具有主体性、独特性和社会性,都拥有自由和权利,努力以自主活动与自由探索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发展。同时,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又积极倡导成员主动参与到共同体的活动中来,建立一种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与其他成员交往、合作、对话,引导他们逐渐从“独存”走向“共生”、“共在”  [3],培养共同体成员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1. 共同愿景

“共同体”内的每一位成员,热爱、认同“秦淮文化”,尊重秦淮的历史和积淀,关注秦淮文化对人的深远影响,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规定性有着共同的理解,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与推进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致力于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共同体自身实力,带来区域内学校文化的整体提高,打造“和而不同”的文化名校,促教育名区建设,改善秦淮师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2. 任务驱动

“共同体”内的每一位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秦淮文化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研究,并在完成既定文化建设目标的同时,引发新的文化探索与实践活动,不断突破与超越,推动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任务驱动”使共同体成员始终保持着研究、实践的热情,兴趣盎然地探索,批判性地反思,提高了活动的实效。

3. 平等对话

“共同体”内每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不存在服从与被服从、支配与被支配的等级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每个人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彼此之间是合作的、互惠的、相互促进的。大家具有平等的话语权,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收敛自己的锋芒,更不逃避自己的缺点,坦诚相见,自由对话。同时每一位成员也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重视他人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信任他人,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追求真实、灵动的对话。

4. 智慧分享

“共同体”内的每一位成员以彼此之间真诚坦率地相互学习和交流分享为途径,不断地获取文化建设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不断加深对秦淮文化的理解,促进探究的深入。每个成员就所探索的内容而展开交流,辩论、概括、头脑风暴等,大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疑问,自由地对其他发言者进行评价。大家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也共同分担烦恼和失败。对话始终能以参加者的想法为基础,最终促进大家的“共识”。

5. 相互欣赏

“共同体”尊重每所学校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承认学校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多样性,追求的是每所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因而,“共同体”就宛如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爱、宽容,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同时,也正确地把握好合作与竞争之间的辩证关系,开展“合作性竞争”,各个学校也是竞争对手,通过不断密切合作,共同开拓和培育发展环境,最终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欣赏”与“竞争”营造了一种积极上进、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使“共同体”学校之间优势互补,抓机遇、迎挑战、共帮扶,不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

6. 协作共进

“共同体”使所有成员对秦淮文化的学习与研究的内涵有较全面的认识,互相欣赏,互相包容,有相同的归属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怀着共同的信念、目标,以团队合作的精神,以高效的执行力,引领方向、指导实践,不断地改进、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在团队共进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