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意义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因此,探讨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校园文化从空间形态上看,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这正说明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硬”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校园内的制度文化建设表现出来的。任何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德育首位”相悖的。

第一节 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意义

校园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化形态,是富有育人情景的校园环境,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

1.环境文化,例如,校容校貌、校园绿化、室内美化、室外净化等。

2.设施文化,例如,图书馆、阅览室、文体器材的配备、实验仪器的装配、整洁的后勤装备等等。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行为主体共持的价值取向、道德归属、思维方式、文化思潮等意识形态及共创的精神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

1.课程文化。例如,课程安排、教学目标管理与实施、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取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等等。

2.课外文化。例如,班刊、校报、各科各级竞赛成果展示、校运动会、文娱欢庆会、演讲比赛会、班团队活动等等。

3.制度文化。例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奖惩条例、卫生公约等等;此外,校园精神文化还包括校训、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等。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如果我们看不到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离开校园文化建设谈教育,势必会造成“德育减弱”。因此,探讨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的德育效应主要有:

1.价值引导效应

当代的学生受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碰撞,使得他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模糊性、摇摆性甚至错位。例如,受社会上“经济文化”的冲击,有的学生产生了弃学经商的念头,产生了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就是价值的天平”;有的学生受西方灰色文化的侵袭,产生了享乐主义价值观,认为吃喝玩乐是人生价值所在;有的受社会上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冲击,把升学看成是价值的唯一等式,等等。在有些学生价值取向错位的情形下,校园文化的积极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此,我们一方面要以政治课为龙头,与其他相关学科相配合进行人生价值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一些科学家、英雄模范、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出发,对学生进行价值导向教育,通过课内课外一系列活动,使社会价值的要求对学生个体有了一定程度的内化效果。

2.扬弃效应

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讲应是对社会消极文化的剔除,对积极文化的摄取,即对社会文化“扬弃”后精华的沉淀。这种校园文化一旦在校园内确定后,反过来也就对异质文化具有排斥功能。例如,在一个进取拼搏精神氛围很浓的校园,弃学经商之风就会受到排斥而很难袭入;在一个课外文化丰富多彩、充满风范正气的校园,各种消极文化、歪风邪气的影响就会减小。不可否认,在今天的校园,确有一些学生在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和选择上,存在着对武侠传奇等消闲文化、虚无宿命等灰色文化、庸俗低级等下流文化的偏斜倾向,存在着对采用现代手段的各种网络游戏的迷恋倾向。如果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优质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充实、占领他们,毋庸置疑,这必将使他们对文化的心理渴求得到合理满足,青春活力得到合理耗散,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得到逐步成熟,从而抵制和排斥各种消极逆向的文化对他们的侵蚀。

3.陶冶激励效应

校园文化从空间形态上看,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对学校群体有独特的魅力。墨子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正说明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当一个人置身于整洁优美的校园、投身于多姿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浸染于充满规范与朝气的精神氛围时,怎能不使人的心灵受到净化、心态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产生激励情感呢?我们要加强课外文化建设,开展的活动必须活泼、生动、多样。比如: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书法、美术比赛评优展示活动,使大家能不同程度地发展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每学期召开一次全校性的“德育报告会”,让师生介绍好人好事等,从而也就提高了大家的道德素质,激励大家做好事,多奉献;另外,成立“各种兴趣社团”,配合学校、县、地、省、国家各级的竞赛,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定期举行“竞赛成果展示会”。这样,不仅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竞争、拼搏、爱好、兴趣等心理品质。

4.凝聚归向效应

优质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个大磁场,能够对校园个体成员产生吸引力、向心力,排斥离心等情绪。校园文化的这种凝聚归向特性,主要是通过借助环境优美整洁、设施齐全规范的物质媒介和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精神纽带,去吸引和团结学校成员,去唤起、激发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归向,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实现生活中,我们不难感到:学风、班风、教风、校风、校训建设得好的学校,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情感的相互归向和依赖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反之,就会产生离心态势。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来凝聚归向学校成员的情感意识,是空洞的说教所不可替代的。一所学校,如果校训充满哲理的“喻示”和科学的启迪,那么,它就可以向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层层辐射,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充满辩证色彩的理性精神氛围。

5.规范约束效应

校园文化的约束性表现为“硬”和“软”两种约束形态。“硬”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校园内的制度文化建设表现出来的。例如,加强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督促、检查其执行情况,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都能对中学生产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硬”约束,这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我们强调的主要是“软”约束,即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例如,学风、班风、校风等,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去对学生个体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中受到启发与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自己自觉形成一种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不难感到:在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校园里,言谈举止的粗俗必将受到约束;在一个集体主义归属感很强、班风良好的班级,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及各种歪风邪气肯定会有所收敛。

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显著的德育效应,学校德育必须借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养料和载体。任何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德育首位”相悖的。我们只有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范围充分广阔的校园文化,才能改善校园“氛围”,美化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德育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