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理念・变革

理念・变革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理念·变革王 玲2015年1月27日至4月23日,我作为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计划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学员,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3个月。南洋理工大学以“以学生为本”办学理念、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工商大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等内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1.教学的硬件设施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理念·变革

王 玲

2015年1月27日至4月23日,我作为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计划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学员,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3个月。2015年7月23日至8月3日,作为“第三期高等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36名学员之一,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了10天的培训。相继参加了近100天学习培训,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感触到了国内高校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富有成效的实践进程。南洋理工大学以“以学生为本”办学理念、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工商大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等内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现将本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反思和启示总结如下。

一、收获与体会

(一)南洋理工大学以“以学生为本”办学理念得到全方位的体现(www.guayunfan.com)

在南洋理工大学学习3个月的时间里,国立教育学院为我们安排了三大类50个专题课学习,通过学习了解了新加坡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新加坡教育政策不调整,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高素质的人才为新加坡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通过学习和实地考察,我们从办学理念、愿景目标、发展历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国际化发展、内部管理体系、绩效考核、院系设置、课程设置、学生服务、科技创新、就业创业、校友工作等多个方面近距离地了解了南洋理工大学,感触最深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1.教学的硬件设施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南洋理工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但发展却非常迅速,其愿景与使命是:创新高科技,奠定全球性卓越大学;全方位教育,培养跨学科博雅人才。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在硬件建设上投入巨资,创造温馨、舒适、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图书馆的布置、课室(教室)的设置、体育运动场馆的开放、宿舍区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的分布、校园美化绿化等多方面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纸本和电子图书资源非常丰富,7个图书馆的库存容量几乎或已达饱和。走进任何一个图书馆,看到的是场馆宽敞,洁净幽雅,影视墙、电子报纸、小型学习舱、多屏电脑、录音室、语音室、小型影院、自助视听角落等优越的硬件条件让人叹为观止,可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室(教室)设置以小班为主,桌椅由原来的固定桌椅改为现在的五边形五人桌,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分享,便于小组(团队)学习。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南洋理工大学投巨资创建了庞大的“e学习系统”,该系统通过覆盖整个校园的有线和无线网络数字化传输动态内容,使师生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或地点,使用任何网络终端(电脑、手机等)获取在线资源,促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全校90%课程都运用了该系统。环校园蓝色步道柔软舒适,体育运动场馆全天开放,宿舍区学生活动中心每天均有丰富多彩的各类比赛、竞赛活动。学校的一切设施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需求,南大校园也成为世界最美校园之一。

2.课堂教学倡导“少教多学”,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批判思维。为我们这个班级上课的多位老师,为我们介绍和分享了国立教育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过头脑风暴、反转课堂、研究讨论、转化型教学等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培训课堂也是如此开展的,每次课均有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且还需要同桌五人经过讨论后与大家分享。南洋理工大学课程以模块设置,注重人文性、科学性,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真正培养出能服务社会、有能力、有责任的高标准人才。

3.校友服务贴心、热心,校友与母校联系紧密。校友工作是南大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校友处孙敏炎主任是新加坡体育理事会前全民体育司司长,2004年加入南洋理工大学,负责校友事务。我们分享了南大校友工作的运作和取得的成效。南大的校友活动从新生进校就开始,从进校就树立校友的概念;学校每年邀请各类校友回校参加校友处组织的各类活动近50个,校内组织各类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观影、聚会、举办婚礼、郊游;邀请校友回校演讲、参与学生服务工作;特别重视海外校友会联谊活动,校级领导每年均要参加海外校友会年会;校友与母校的联系进一步紧密,校友的归属感、荣誉感进一步增强,校友自发捐赠回报母校的金额日益增多。

4.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培养造就学生领袖。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会是一个自主的学生工作机构,有独立的活动经费(学校提供的活动经费,会费),学生会的主席以及部长均通过竞选产生,学生会有若干工作部,主要职能是服务学生,全面负责各类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学校学生事务中心指导学生会的工作。这种学生自治组织在学生服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培养和锻炼的一批又一批学生领袖,为他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杰出人才或社区工作领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学校管理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南大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名称绝对不会出现“管理”字眼,我们和一位上课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就说:“学生是我们的上帝,我们怎么能管理呢?我们要做的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所以南大的学生事务部门分为服务中心、指导中心、支援、援助中心等等。和国内相比,虽然是字面的不同,但实质是体现了理念和方法的不同。

6.社区服务成为每一位师生的价值追求。在新加坡、在南大,不论是教职员还是学生,为社会服务,承担社区服务已成为公民共同的价值观。服务社会是南大对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南洋理工大学每年从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方面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权重分别是5∶5∶2,对两级院长的考核权重是2∶2∶8,也就是每位院长要将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参与社会活动。在新加坡,从小学到中学到高职到大学,生活技能课(公民教育、体育、心理健康等)是核心课程,学生成绩中一块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社区服务。每个人都有为社区服务的义务和责任。南大就是一个大的社区,每一位南大人均有承担社区服务的义务和责任,每位老师都是学生学业、生活的导师,教职员承担的学校、学院的行政工作、学生学术指导、学生生活指导、社团及各类活动指导、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均属于服务范畴,没有任何报酬。许多老师说“能做这件事我感到非常荣幸”。每一个学生也一样,承担任何服务工作均无报酬,学生的表现成为获得各类荣誉的奖励积分。

(二)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中国最快乐的本科生

1.南大“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三三制”方案中的两个“三”分别指通过大类招生,学生经过“三”个培养阶段,形成“三”条发展路径。首先本科生进校不再戴有专业“帽子”,而是以院系大类为单位进入“通识培养阶段”,选修通识通修课程。以适应性转变和学习性转变为目标的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其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学生经过自主选课,满足某个专业的“专业准入标准”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专业培养为学生提供每个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学科专业课程,各院系重构专业教育知识体系,精炼课程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时间与空间;最后,学生进入“多元培养阶段”,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学校提供针对不同发展路径的个性化课程模块。学生一方面须完成相关的“专业准出标准”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

2.“三三制”改革将传统专业教育“从一而终”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更加灵活的菜单式、可定制的自主学习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并由此带动了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全方位的本科教学体系重构。改革打破了本科教育原有的院系、专业壁垒,给本科生以多重的“冲击感”,并且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激励等方面探索实施了适宜于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多项新举措:制订了三个“百分百”政策,即“百分百课程开放+百分百专业开放+所有学生百分百自由选择路径”;制订并实施了本科生第二专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学习;学校建立了院系导学机制,帮助学生理性地、高效地选择课程和专业;在教学激励方面,学校大力推行绩效津贴制度改革,将教学工作与个人、院系绩效直接挂钩,激励教师投入本科教学。

3.“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切实从“以专业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既注重本科基础阶段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和培养。“三三制”打破了院系壁垒,在全校层面整合了教学资源,从2010年起,南京大学每年近3000门次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三三制”增加了教学计划的“弹性”,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三三制”以三阶段和三路径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

4.“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带来了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大变革,服务理念应运而生。教务处“本科教学服务中心”随着“三三制”教改应运而生。自成立以来,服务中心深受大一新生的欢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贴心”的学习服务平台。由于每个院系的课程都对全校学生开放,因此每位新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选择组合成“课程拼盘”,形成本人独一无二的“个性化课表”。这就意味着3500多名新生会有3500多份课表。排课时间也很有讲究,教务处要求排课尽量不撞车,要把“饮料”“素菜”“荤菜”和“甜点”等分门别类安排好,使学生在每一类都能挑到自己满意的课程。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权,真正体现教育公平,教务处通过多种管理手段保证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如要求各院系明确制订学生可以达到的“准入、准出标准”等。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网络教务系统申请转系转专业,几分钟便可在网上搞定,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因素。

5.“三三制”改革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等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南京大学“三三制”改革为学生带来了超过300门新型课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前沿课构成的“三层次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体系”,它以普遍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研讨式教学形式为显著特征,新生研讨课的定位旨在帮助一年级新生拓宽学术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从而顺利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通识教育课旨在帮助学生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学科前沿课则紧密结合各学科前沿问题,给予学生巅峰体验。

(2)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三三制”改革以来,南京大学成功引导和推动了全校广大教授、副教授投身本科教学一线,并形成了40余个以“院士、名师、名教授、优秀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精进教学水平。

(3)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提升。“三三制”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使得南京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理念已在校内广为接受,深入人心。“三三制”方案建立了“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和“多元化路径分流机制”,前者要求每个专业建立专业准入/准出课程列表,允许学生自由“准入”或“准出”;后者允许学生通过自主组合课程菜单,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发展路径。

(三)北京工商大学创新学校内部管理,“真刀真枪”促改革

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谭向勇为“第三期高教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学员作了“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案例教学汇报,认为学校改革必须要动“真刀真枪”。

1.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推动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全校上下观念理念得跟上。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要把专业建设好、把课程建设好、把学生培养好。教育理念要从注重知识灌输转变到能力和素质培养上来,从专业教育转变到全人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好准备。教师要以其执着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感染和激励学生。教学管理要随着教改的推进大胆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2.成败的关键是管理制度创新。转型发展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点。学校理清了各个学科点,确定了特色和优势学科,弄清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学科规范合并、调整,优化院系结构。北京工商大学把原有的17个教学单位,整合为9个学院,每个学院的定位、努力方向及学院之间的关系清楚明确。学校还重点探索了“二级管理”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将人、财、物等管理权力逐步下放到学院,强化学院管理,努力构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院整合。学科建设标准、发展规划明确后,资源配置工作的思路就很清晰而且操作性很强。管理工作的重点还包括了各方面工作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在明确各部门机构的关系和职责的基础上,精简管理机构,加强各方面政策、规章制度的科学设计与制订,管理过程严格按照制度规范运行。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体现公开、公道、公平,特别是招生、奖助金评定、人才引进、荣誉奖惩、职称评定等与各群体利益相关的环节。只要管理过程公开、公道,很多棘手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3.把学生受益和学业成果作为衡量改革的首要指标。北京工商大学2011年10月开始启动本科教学综合改革,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在全校展开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讨论,开展深入实际的实证调研,主动向国内外先进高校学习、借鉴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经验,培育学校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点,力求整体优化本科教学模式。2012年年初,学校将7个专业列为学校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各专业“把学生受益和学业成果作为衡量教学改革首要指标”。在专业设置和考核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征求学校毕业生、实务界管理者和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完成课程模块的有机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新的学分不是以传统的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面上课的时间来计算,而是包括作业、案例分析、讨论、文献阅读、写论文、实验、科研训练、竞赛等所有时间。各专业普遍增加课堂延续教学环节,学时数是课堂学时数的50%~100%,只要教师对学生实实在在付出了心血,都给予充分肯定,给教师记工作量,由此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的“全程教学”。学校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给教师配备更好的教学资源、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教务处不断加强与院系间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实际困难,适应专业改革的需求,安排专项资助,特别是加强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为突破教师评价这一改革的难点与瓶颈,绩效标准更多地转向教学质量和为学生服务方面,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意见的反馈。对教师而言,这一转变也意味着重要的挑战——教师必须进一步精炼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发力,鼓励教师立足课堂,站稳讲台,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年,学校5个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委教学改革项目一等奖,9项获得二等奖。

二、反思与实践

100多天的学习,在南洋理工大学,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我的大脑不断被冲击着,激发了我对学校许多工作的思考。我特别忘不了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前院长李盛光教授在开学典礼上说给我们的话:“希望学员能够通过在新加坡的学习而改变我们自己,并把这种改变转化为推动今后的工作的改变。”他希望参加了各种培训的干部和教师能改变自己并以此带来学校的改变。

榆林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2012年通过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在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实现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反思我们的工作,仍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体制机制上勇于变革。

1.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学院治理结构改革是激发学院办学活力的土壤。必须“真刀真枪”在学院体制机制上做好文章,把探索构建新型治理结构作为脱离原有体制束缚的重要突破口和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紧紧围绕教育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突破制约学校改革发展的瓶颈障碍,落实学校《章程》和《学术委员会章程》,建立完善各项配套制度,明确院系与职能部门的职责,充分调动院系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为每位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启动学院教学综合改革试点,撬动整个学校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人才培养不仅涉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材、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涉及教育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的重新定义,还涉及人财物保障、学校与院系的关系、院系内部管理科学性规范化等诸多复杂因素,转型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整体布局、系统改革、综合配套,需要统一思想,全员动员。

2.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当前学校在管理理念上还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方便管理,服务教职工做好教学研究工作、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还不到位。虽然我校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写进了文件中,挂在了墙上。对比南洋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我们的学生服务工作还停留在党团组织、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等局部环节上,还没把教学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大氛围。学校转型发展要把“以学生为中心”当作制度创新、内涵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这些年我们虽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还存在教材陈旧、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特别是关于教师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我们还没有条件也不可能照搬南京大学的“三三制”,但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院系、专业、部分学生尝试改革,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激发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热情,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使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使教师得到发展。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没有一支本领过硬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教学改革的推进,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升。要把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当作学校最重要的工作,重视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强化学校教师的培训,开展大规模、分层次的教职工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4.突破教师评价的制度难点。当前学校的考核评估机制还不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职称的评审、职务的晋升到年度考核、学生考核,许多办法还是多年的老黄历,还存在认认真真走过场的嫌疑,虽然近年来不断改进,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教师评价是教学改革的制度难点与瓶颈,只有把绩效标准更多地转向教学质量和为学生服务方面,促使教师更加注重服务和助力学生的成长以及学生意见的反馈,才能让教师产生危机意识,才能进一步投入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探索。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教学科研工作考核制度,建立学生受益与教职工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的激励机制。

(作者:党委组织部部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