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的变革

素质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的变革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对于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素质教育理念所引起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当代学校教育在目标层面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无疑在教育目标维度上形成了新的思维和方向。

三、素质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的变革

如上所述,素质教育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酝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至今,素质教育理念一直是中国教育领域中的极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教育新理念,甚至在基础教育领域中一度形成了“素质教育”热潮,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对于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素质教育理念所引起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可以说,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一系列变革,基本上都与素质教育理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素质教育调研报告(2006年)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素质教育从教育理论研究和局部的探索、实验,进入了行政全面介入、政策全面调整、工作全面展开的阶段。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等政策措施的实施,逐步转化为国家对素质教育普遍性的制度化要求。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也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扩展到教育结构、教育体制、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整,初步形成了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和政策体系。

目前国家统一的政策要求已经逐步转化为各地的具体实践和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区域性。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实施素质教育有进展、有特色的典型地区,都是创造性地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长期积累、积极探索形成的。

素质教育的实施范围已从教育普及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以及其他城市教育区域,扩展到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农村学校,类别延伸到各级各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范围、力度及受益面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3.

正如上面“素质教育调研报告”中所提到的,素质教育已经从教育理论研究和局部的实践探索转而进入了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全面实施阶段。素质教育理念对于学校教育变革的促进,集中体现为它促进教育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体系和考试评价体系的革新,具体如下:

(一)素质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的变革

素质教育理念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对教育目标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当代学校教育在目标层面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育目标的这种变革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从培养“知识人”逐渐转向了培养“全面素质人”,从培养“片面的人”逐渐转向了培养“整全的人”。在应试教育的目标中,习得知识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培养“知识人”成为了理所当然的目标。在科学主义观念盛行、科学知识的霸权地位初步确立的情况下,“知识人”的地位在现代教育语境下越来越稳固,知识教育模式也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地位。正如鲁洁教授所说,“知识的学习对于人来说,其本质的意义应是为完善和提升自我,是为了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5]但是,在“塑造知识人”的应试教育目标体系下,知识学习已经偏离了它的本质意义,知识教育非但无法提升和完善人的全面素质,反而破坏了人的完善与和谐,破坏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性和稳定性。因为,“知识人”的教育目标体系把知识当做唯一目标,把知识和考试分数看做最重要的东西,而忽略了人的其他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这是应试教育体系的弊病之所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无疑在教育目标维度上形成了新的思维和方向。素质教育强调人的素质的多维性,知识水平不再是人的唯一素质,而只是其中一种类型的素质;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而并非只促进学生的知识素质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可以说,素质教育理念推动了学校教育从培养“片面的人”向培养“整全的人”的转变。应试教育的目标体系只注意到知识和知识教育,其所培养的人在各项素质上往往是不平衡的,因为只具有知识素质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整全的人”,而只会成为一个“片面的人”。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重申了人格的整全性,强调人的基本素质包括了知识水平、道德品质、性格气质、潜能潜力、能力水平等。因此,素质教育提倡“整全的人”的培养,而批判“片面的人”、“单向度的人”,提倡培养“素质人”,而批判培养“知识人”。这是素质教育理念对于教育目标的一种深层次的影响。

(二)素质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的变革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深化,对于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的变革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为:在课程体系层面上,它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从“科学主义”走向“科学人文主义”;在教育方法层面上,它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教育方法从“知识灌输取向”转向“能力素质取向”。传统的课程内容往往偏向于科学知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知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素质教育理念实施之前广为流行。但是,科学知识仅仅是知识门类中的一个类型,除了科学知识之外,还有着影响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的人文知识。在合理的知识体系中,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应当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人类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中也应该具有平等的地位。但是,应试教育往往过分地偏向于科学知识,而忽略了人文知识,这就导致受教育学者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失衡,最终两个方面的素质都无法获得正常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对“科学主义”课程观的批判与反思,转而追求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平衡,提倡课程体系中的“科学人文主义”。这种“科学人文主义”课程取向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已经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它促进了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层面上,素质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方法要从以往的“知识灌输取向”向“能力素质取向”的转变。素质教育提倡受教育者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不只是知识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方法上强调运用多种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而不只是向学生灌输课程知识和教材知识。这些新的教育方法包括活动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往教学法等。通过这些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和运用,整个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情感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技术能力等。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理念所引导的课程设置的变革和教育方法的变革,对于当代的学校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学校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三)素质教育理念与考试评价体系的变革

素质教育理念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对于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方法的批判和挑战。当然,考试与素质教育从总体上说是不矛盾的,考试毕竟只是测量和评价的工具。作为一种测量的手段,它的性质是中性的。但是,一旦考试评价“异化”为应试教育,那么它可能就偏离考试的本真目的,而成为压制人的一种评价体系。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体系,它所产生的正是这样一种背离教育目标的后果,即考试评价背离了教育的目的,作为手段的考试评价反而成为了目的。应试教育的一切都以考试为出发点,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标,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以考试为导向。而学生也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氛围中成为了“考试机器”。他们的人格空间不断被压缩,他们的发展空间不断被窄化,他们的校园生活也逐渐成为了“学习—考试—复习—再考试”的过程。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考试体系下,学生的自由、平等、个性的发展已经不可能。相反,学校的教育目标走向了“异化”,而学生的人格发展也走向了“异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对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体系的批判和反思。素质教育理念首先提倡考试评价体系从应试教育的一元体制走向多元体制。应试教育中的一元体制(以高考体制为代表)很容易导致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对于考试成绩的过分关注,最终使教育本身偏离自身的合理目标。素质教育理念倡导考试评价体系的多元性,认为应该以更加多元的考试体系来取代传统的一元考试评价体系,以多元的考试测评方法来选拔人才。比如,在高考录取过程中,除了要看学生的高考成绩之外,还应考查学生的道德品格、课外活动的参与、学校的推荐信、个人自述等,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测评来完成人才的选拔与录取。此外,高考的录取还可以通过增强学校的选择权,给予一部分学校“自主招生”的权利,来促进考试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从“一元”走向“多元”,最终将促进整个评价体系从“分数导向”走向“素质导向”。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一般以“考分论英雄”,考试分数成为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对于学生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与此相反,多元的评价体系将关注到除考试素质(知识素质)之外的其他素质,比如品德素质、技能素质、实践素养等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它对于学生的考察与评价更为综合、更为全面,它重视学生的多元素质的发展,因此它可以促进考试评价体系从“分数导向”向“素质导向”的转变。这正是素质教育理念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