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体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的变革_教育哲学

主体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的变革_教育哲学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主体教育理念下,学生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客体,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存在,是教育中的主体。在主体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当代的学校教育在不断地改造着传统的观念,而使整个教育过程转向了主体教育的新理念,致力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精神、主观能动性,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

主体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的变革_教育哲学

三、主体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的变革

主体教育理念延续了启蒙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倡导了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对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权利和人格尊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的社会变革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人格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因此主体性人格观念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改革的新观念也越来越强调主体性人格和主体性教育,甚至一度形成了主体性教育的思潮。这股主体教育思潮促成了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其中包括学校教育的学生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等的变革。

(一)主体教育理念与学生观的变革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而不是教育过程中纯粹的客体对象,这是主体教育理念的学生观。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往往只是“受教育者”,学生在学校中就是来接受教育的,他们不具备主体性的特征。在主体教育理念下,学生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客体,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存在,是教育中的主体。因为,学生是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得到肯定和展现。启蒙现代性的基本理念就是倡导个人的主体性权利和主体性精神,试图将人的主体性完全发挥出来。主体教育理念继承了启蒙现代性的主张,肯定了人作为主体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自由,首次承认了学生也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而不只有教师才是主体。因此,主体教育理念事实上引起了学生观的重大变革,即从传统的“客体学生观”转向当代的“主体学生观”。在这种观念转变中,学生的尊严、价值、自由、权利逐渐得到了尊重,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主体关系也逐渐得到了肯定;对于教育过程的理解也从传统的“主体—客体”关系转向“主体—主体”的交互关系。学生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性的存在,而是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的主体。随着学生观的变革,学校教育的目标也出现了改革。传统的教育目标并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它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着学生的依附性人格。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背诵、记忆和学习,而并不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创新和转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强调要培养“听话的”学生,而不是培养具有批判意识的“独立的”学生。这都表明传统的教育目标往往是集中于培养学生的客体性人格,而非主体性人格。与此相反,在主体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学校教育在目标层面上逐渐发生了变革,学生的主体性人格逐渐获得了重视,学校教育也不再只是要求学生纯粹地去记忆、背诵、服从,而是要求学生学会反思、批判和逆向思考。在主体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当代的学校教育在不断地改造着传统的观念,而使整个教育过程转向了主体教育的新理念,致力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精神、主观能动性,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

(二)主体教育理念与教师观的变革(www.guayunfan.com)

主体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更多的是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教师不再是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学生同时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所以,两者形成的是“主体—主体”的交互关系,而非“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尤其是在主体性教育向主体间性教育的转换过程中,这种交互主体性的关系更加明显,它确认了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主体的关系,从而重新定义了教育过程的关系结构。这种交互主体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本质的区别。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往往是教育过程的控制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关系。教师把学生当做“物”或者“不听话的对象”来加以控制,而学生则把教师当做可怕的人或“控制者”来对待。于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类似于“猫与鼠”的关系,相互之间难以和谐、愉快地共处。而在主体教育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成为交互主体的平等关系。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引导的作用,而不再是控制的作用。

一位教师的经验之谈

班内调皮捣乱的学生是建设和谐育人环境的最大阻碍因素。对部分学生,我总是平等地对待他们,不歧视他们。像上学期参与打架而受到学校严重警告处分的管程,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和他沟通交谈,让它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从不挖苦、打击、讽刺他,打架前怎样对他,现在依然怎么对他。他一开始的抵触情绪和极端想法很快就没有了,现在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以积极的态度迅速地重新融入了班集体。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在一次的过失中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班里还有个学生名叫柴猛,他生性暴烈,在教室里坐不住,自习纪律也不好。我找他心平气和地谈话,经过一次次地谈话、沟通,通过一件件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事情,他现在的进步已经比较可观了。

——丁建志.主体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19.

此外,在主体教育理念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的启发者。传统教育往往要求教师承担知识灌输者的角色,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灌输进学生的大脑。但是,在主体教育理念下,知识学习必须依赖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不是灌输者,而是启发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启发式”或者“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在启发式教学或者发现式教学中,教师已经摆脱了知识灌输者的角色,他(她)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启发者,引导学生共同去发现那些潜存着的知识。因此,在主体教育理念下,教师观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从教材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材知识的“启发者”。这种变革对于当代学校教育是有益的,它能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教学观,从而促进主体性人格和主体教育的生成。

(三)主体教育理念与课程观的变革

主体教育理念所引发的课程观的变革,主要表现为从“规定的”课程观向“自主建构的”课程观的变革。传统的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权力应高度集中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学校的课程设置是“被规定的”,教师的课程活动和学生的课程学习也只能是在“规定的”轨道之内来展开。但是,在主体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这种课程观正悄然发生着变革。主体教育理念强调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因此“规定的”课程取向正在逐渐被“自主建构”的课程取向所取代。自主建构的课程取向强调了课程权力的下移,认为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具有课程权力之外,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应该享有课程权力。在这种主体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主体性的课程理念逐渐形成,课程形式也朝主体性的方向展开变革。这种变革首先体现为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增设活动课程。以往的教育往往只重视“死知识”的教学,而增强活动课程的比重,则是希望在活动课程中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知识,锻炼出更全面的素质。另一方面,在主体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课程的选择权利也开始走向多元化,不仅是国家、地方具有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利。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校本课程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开始广泛地实施。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所自主建构的一种课程模式,在校本课程的建构中,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内容选择和教材编排上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都参与到了校本课程的设置之中。因此,校本课程是课程的微观主体(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共同参与的结果。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他们所享有的课程选择权,不仅体现了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在当代学校教育中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主体教育理念中,不仅学生的主体性权利受到了重视,教师的主体性权利也同样获得了尊重。教师成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权利主体,获得了课程创生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教师的课程创生和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能够批判性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与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再是教育政策和课程改革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教育政策和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实施者,它们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主体性,来影响课程改革与教育改革。

(四)主体教育与教学方法的变革

主体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展开了反思与批判,并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即一种倡导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过度地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和权威地位,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来展开的,教学活动中的一切设计、一切知识、一切讲授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在这种教育观念的主导下,课堂教学几乎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成为单调的知识讲授和知识灌输。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在刻意地压制学生的主体权利。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客体,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和灌输,因此学生更像一个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在主体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方法遭到了严厉的批判。主体教育理念促进了当前学校教育在教学方法层面上的更新,具体表现为:首先,在主体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教育逐渐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向为发现式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而不只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授和灌输。比如: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或地理知识的时候,教师不仅仅讲授相关的化学公式、物理公式和地理学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化学实验、物理实验、地理考察等多样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物理公式、化学规律和地理知识。在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获得了学习知识的乐趣,并且还形成了发现的精神、探索的精神与创造的精神。其次,在主体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教育逐渐从以往的“死教学”转向“活教学”。“死教学”以知识讲授为中心,以知识记忆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授,而学生则在讲台下不停地记录和背诵。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死教学”。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死教学”的方法正在被抛弃,而“活教学”的方法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可。“活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学生不只是在讲台下“听”,同时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知识传授之中;教师创造性地组织各种游戏、实验、问答、讲座、社区实践等活动来传递理论知识,而学生也可以在这些创造性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教学方法的这种从“死教学”到“活教学”的发展与变革,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