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从宗教批判到法国的批判

从宗教批判到法国的批判

时间:2022-05-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从宗教批判到现实批判_学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这篇导言,马克思大约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在法国巴黎出版的德文刊物《德法年鉴》上。写作背景在阅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前,让我们先弄清一个问题:马克思为什么要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因而得到了当时国王威廉三世的推崇,使黑格尔哲学在德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独占统治地位。

从宗教批判到现实批判_学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这篇导言,马克思大约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在法国巴黎出版的德文刊物《德法年鉴》上。

写作背景

在阅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前,让我们先弄清一个问题:马克思为什么要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

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位大师级人物,他以极其思辨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虽然这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却包含有活生生的辩证法思想,其代表著作主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

最初,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并不感兴趣。他曾经说过,黑格尔哲学离奇古怪的格调并不使我感到满意。马克思最初学习的专业,也并不是哲学而是法律。随着对社会环境认识的加深和社会交往的扩大,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哲学在当时德国思想理论斗争中的重要意义,开始大量接触黑格尔哲学。他把黑格尔哲学比作大海,想再钻到大海里一次,把真正的珍珠拿到阳光中来。一方面,他利用黑格尔哲学中有关理性和自由的观点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又对黑格尔哲学中所包含的与具体现实相对立的思辨观点进行批判,认为这些纯思辨的观点,“妨碍了这个伟大的思想家”。(www.guayunfan.com)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

19世纪40年代初,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夜,面临着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任务。但德国资产阶级由于惧怕欧洲和本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极力同封建势力妥协,幻想通过和平手段改变当时德国的反动封建社会制度。

1821年,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这种保守的反动的社会政治观点,鼓吹哲学“主要是或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赞美普鲁士专制制度是“绝对精神”的最高、最完美的体现。因而得到了当时国王威廉三世的推崇,使黑格尔哲学在德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独占统治地位。

1842—1843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着手研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物质利益问题,对黑格尔阐述社会历史观点的法哲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研究。他认识到黑格尔关于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国家体现理性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得出了这样一些见解,“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要从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来理解。(4)可以看出,正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考察,马克思已经觉察到黑格尔法哲学学说的重大缺陷。

《莱茵报》是当时德国改革派的报纸。1842年5月,马克思在上面发表了批判德国普鲁士政府的文章。由于批判言辞过于激烈,1843年1月,普鲁士政府决定从4月开始禁止《莱茵报》发行。得到这一消息后,马克思留下声明,“因为眼下的审查事件,我决定从今天开始退出《莱茵报》编辑部”,就此离去。之后,他带着妻子燕妮来到法国的巴黎。

在巴黎,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为了阐明自己的见解,批判和肃清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唤起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向德国当时的反动封建社会制度开火,推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他写下了这篇导言。由此可见,马克思之所以要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其理由正如他自己所说,就是因为“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以及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上升为科学的表现正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5)。

主要内容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马克思在这篇导言中,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提出了哪些思想观点。

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长期以来,宗教唯心主义一直统治着德国,并成为当时德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辩护士。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因此,对当时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6)

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提出了以下一些思想观点:

(1)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批判宗教就要认识宗教。应该说,人们对宗教并不陌生。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三大宗教派别。另外还有天主教、道教,等等。宗教早在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已经产生,迄今大约已有十万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沧海桑田,翻天覆地,而宗教也不断变换着形式,适应着已经变化了的社会存在,顽强地存在于人世。人们不禁要问,宗教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样产生的?从古至今,人们有过不同的回答,但都没有找到科学的答案。只有马克思的回答,才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看一看马克思在这篇导言中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吧: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7)

从宗教的来源说,宗教是由人创造的,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事实上,在人类社会初期并没有宗教,它只不过是在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宗教也将会逐渐消亡。因此,宗教不是人类的天性,不是永恒的,而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我们知道,人以外的动物是没有宗教的。这是因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式,是人类对自身周围环境的关系的一种歪曲而虚幻的反映。动物没有意识,没有思维。它把自身等同于自然界,没有把自身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能力,所以动物也就没有宗教。1926年,中国科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他们生活在距今50万年以前。在“北京猿人”生活的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虽然发现了猿人生活的大量遗迹,却没有发现他们有任何宗教信仰的痕迹。这说明,生活在5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还没有宗教。考古学的成果证明,直到距今10万年以前的早期智人(古人)才留下宗教信仰的某些遗迹。这一时期,相当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到了距今约5万年的晚期智人(新人),宗教信仰的痕迹更加显著了,这一时期,相当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这一时期,新人已经能够制造更加复杂的生产工具,已经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出现了原始的艺术,有了明显的宗教观念。这就说明,如果说,从古猿发展为人类经历300万年的话,那么在人类社会这300万年的漫长历史中,有宗教的历史也只不过约10万年。

在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上,为什么会产生宗教?换句话说,宗教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在这篇导言中,马克思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8)。

人类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使用的是最原始的生产工具。依靠这样的生产工具,费力很大而收获甚微。因此,原始人的生活和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原始人首先依赖于自然界。他们的全部生活几乎都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能否用简单的工具侥幸猎获到野兽和鱼,是否风调雨顺,树上是否果实累累,遍地是否野菜茂盛,决定了原始人生活的一切,从而使原始人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另一方面,自然界又是作为原始人的一种异己力量而存在的,它具有无限的威力和不可抗拒的力量与人们对抗着,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着它的驱使。原始人在远古时代,面对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诸如: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势不可当的洪水泛滥、凶猛野兽的随时袭击,等等。饥饿、寒冷、疾病、死亡,时时威胁着原始人。面对这种种的自然现象,原始人束手无策,迷惑不解,从而对大自然产生了神秘感、敬畏感、恐惧感。正是这种对大自然的依赖性、神秘感、敬畏感和恐惧感,成了产生原始宗教的重要起因。

与此同时,原始人也很想对大自然施加的种种“恩赐”进行认识和解释,以便在同大自然的相处中征服自然力和危害自己生存的敌人。但是,原始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有限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根本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他们只能运用最简单、最朴素的类比判断,由已知的东西去推断未知的东西,并用幻想去解释自然现象和力量,从而产生出一种信念: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和自然界的一切,不论日月星辰、山川湖泊、草木禽兽都是同人一样有意识和有意志的,而且它们还具有人所没有的神圣性。它威力无穷,能随心所欲地给人带来幸福或不幸,人们无法抗拒,无法逃脱,只能望而畏之,畏而敬之,敬而仰之,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有神论的宗教。

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面对的除了自然力量的压迫以外,又增加了社会力量的压迫。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社会分工纯粹是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原始社会自身也还没有分裂为敌对的两大部分。原始人对社会力量并不感到不可驾驭和恐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人能够通过劳动生产出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有了剩余产品,于是就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这样,人类社会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而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而又无力摆脱的对立面。结果,一种新的力量,即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国家产生了。

国家,它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而实际上它却只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统治阶级借助国家而在政治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强大手段。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如果说,原始人经常受到周围自然界的压迫,那么同样,被剥削阶级则经常受到剥削者的压迫,广大的劳苦大众世世代代身受着无法解脱的现实苦难。世道暗无天日,人间冷酷无情,面对现实社会的种种苦难和不平,他们又往往无计可施,无能为力,只能幻想得到一种超自然、超社会的不可捉摸的外在力量来保护、拯救自己,到所谓的天国中去享受来世的幸福。所以,马克思说:“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9)

这里,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对宗教是什么的问题做一界定: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意识中对于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一种歪曲的和荒诞的反映,是把人间力量幻想为上帝、神祇、精灵等等超人间的力量的实体而加以信仰和崇拜。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2)“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0)这一科学论断,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宗教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消极作用。这就是说,宗教给劳动人民以虚幻的幸福,像鸦片一样欺骗和麻醉劳动人民。可以这样说,马克思的这句话是历史上对宗教最本质的规定。列宁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11)

宗教从它产生以后,就起着欺骗和麻醉人们的消极作用。在原始社会中,这种欺骗和麻醉的消极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妨碍原始人积极地去认识客观世界。它把整个自然界神秘化,认为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和自然界的一切是有意志、有人格的,都是神圣的,人们无法抗拒、无法逃脱,这就阻塞了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界的道路。比如,原始人认为,人的一切疾病,毫无例外是由一种看不见、触摸不到的原因造成的,来源于神或魔鬼,或来源于某活人,几乎从不认为来源于冷热一类的自然原因。因此,治疗疾病也只能通过巫术,同鬼神交往,请求它们离去或驱走它们。这就阻碍了人们去认识疾病的真正原因。第二,削弱了原始人同自然界斗争的力量。原始人在同自然界斗争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宗教却只是诱导人们崇拜自然力,乞求某种神灵的帮助和恩赐,消极地依赖于自然和屈服于自然,而不是积极地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从而给生产活动造成严重损失。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教的这种欺骗和麻醉的消极作用就更加显著了。宗教给苦难的现实世界照上了一圈灵光,并为这种苦难的现实世界提供感情上的慰藉、道德上的约束、理论上的辩护,把它美化为上帝的安排,使之在耀眼的灵光圈的保护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这就消磨了人们对苦难的现实世界进行斗争的意志。对于工作一生而贫困的人,宗教教导他们什么呢?就是要求他们在人间顺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宗教会说,你们今生之所以受苦,乃是由于前世做了恶,你们只要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安于现状、忍耐和服从,来世就可以进入天堂。对于那些穷困潦倒,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任何希望的人来说,宗教既是他们的叹息,又是他们的安慰。总之,对于在现实生活受苦难而又无法解脱苦难的人,宗教给了他们一种永远脱离苦难的希望,那就是只要忍耐服从、虔诚恭敬、努力修行,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虚幻的珍视,得到拯救。这种幻想的幸福,装饰在锁链上的虚幻的花朵,自然会对被压迫者发生安慰作用。但是,这种安慰却是对现实生活中受苦难的人的欺骗和麻醉。因此,列宁曾和马克思一样,形象地把宗教比喻为“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12),劳动人民饮了这种劣质酒就会毁伤自己做人的形象,忘记要求稍微过一点人所应当过的生活。

2.“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

马克思并不满足于对宗教的一般性的批判,而是强烈要求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既要打碎禁锢人们精神的锁链、宣布宗教中上帝的死亡,更要摧毁德国现存的封建专制制度。他大声疾呼:“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

马克思认为,单纯地对宗教进行一般性的批判,并不能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只有把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才能真正打碎套在人们身上的锁链。他比喻说,宗教批判只是仅仅撕碎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最根本的是要让人真正扔掉套在他们身上的那些锁链,伸手来摘真实的新鲜花朵。“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13)

在导言一开始,马克思就提出一个观点,“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14)。因为在马克思以前,已经有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从理论上对宗教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这里,马克思在充分肯定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基础上,又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彻底的分析。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主要是从他的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对宗教进行批判的,从而揭示出“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的秘密。但是,费尔巴哈却把人的本质看作“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15)也就是说,在费尔巴哈眼里,人只是自然的、超阶级的、抽象的人,因而费尔巴哈不能揭示宗教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更不能把对宗教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存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结合起来。相反,他批判有神的宗教,是为了建立所谓爱的宗教。

与费尔巴哈相反,马克思所说的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而是现实性的人。他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创造了宗教,也就是国家、社会创造了宗教。批判宗教,就是要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实现人的现实幸福。因此,历史的任务就是要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现实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这样,马克思就把对宗教的批判同对现实社会制度的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进一步说道:

“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6)。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17)

马克思终于揭示了宗教批判的实质。宗教里的苦难只不过是对现实世界中人所受苦难的虚幻反映。人在现实世界中之所以遭受苦难,就是由剥削制度造成的。因此,要解脱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苦难,实现现实的幸福,“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8)。当时德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地阻碍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是“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根源。因此,要对这个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这种“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它的对象是自己的敌人,它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19)为此,就要无情地揭露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不堪,激起人民的勇气,实现德国人民推翻现存制度的不可抗拒的要求。

3.“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德国现存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批判上,还必须用物质力量予以摧毁。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也就是说,只有用革命暴力才能彻底打碎德国现存制度,理论批判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目的。这样说,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不重视理论批判呢?回答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能忘记紧接着上面这句话,马克思还说:“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0)这就是说,虽然革命的理论不能代替革命的实践,反动的封建统治制度只能用革命暴力来摧毁;但是,先进的理论是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武器,它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成为如此巨大的物质力量呢?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1)

4.“无产阶级宣告现存世界制度的解体”

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被摧毁以后,德国革命的前途又是什么?那就是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应当进行全人类的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而全人类的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完成的。这个阶级是工业发展本身创造的,是大工业的产物。所以,“组成无产阶级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造成的贫民,不是在社会的重担下机械地压出来的而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解体、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22)。因此,它没有与整个社会利益不同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23)。也就是用无产阶级的原则改造社会。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要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必须掌握革命理论。因此,马克思强调,哲学应该为无产阶级服务,“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4)。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25)

现实意义

解读完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的一些基本思想观点后,还是让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温一下其中震撼人心的一些语句吧:

“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反复阅读着这些语句,不能不让人感到,马克思的这篇导言虽然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距今已有170年的历史,但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就拿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思想来说,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宗教至今并没有消失,还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宗教在许多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常常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形势和国际决策起着相当的作用,甚至成为战争的一个重要动因。

我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在我国,佛教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道教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也有1300年左右的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近代社会以后也有极大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信仰宗教的群众还是不少,加上还有一般宗教迷信的群众,数量就更大了。宗教既然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宗教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既然马克思说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宗教为什么还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宗教呢?我们认为,马克思对宗教的这些论述,虽然是针对当时德国的具体情况而说的,但却是对宗教本质的正确认识。宗教之所以至今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至今还有那么多人在相信宗教,其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又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例如,随着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人们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精神上的苦恼、烦躁等也就越来越多,一些人便企图在宗教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心灵上的慰藉。同时还应该看到,不少宗教的教义提倡的都是为善戒恶、为和戒斗等等理念,这都符合人们的生活常理,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要想真正认识到宗教的欺骗本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名言,我们要全面、正确地理解。这是马克思从世界观的高度对宗教本质的科学界定,又是对当时德国封建专制制度利用宗教麻痹群众以维护其统治的彻底揭露。要把在政治上对反动统治阶级的严厉批判同对信教群众的细致引导区分开来。马克思也曾说过:“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26)因此,我们既要从理论上弄清宗教的来源和作用,更要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正确处理因宗教问题而引起的矛盾和冲突。首先认真贯彻《宪法》中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要在信教群众中广泛宣扬爱国、和平、团结、中道、善行的思想,积极宣扬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好理念。只要同国家发展相适应,同人民愿望相适应,同时代精神相适应,宗教就能成为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要看到某些宗教极端思想的本质,是在歪曲教义,企图借用宗教制造分裂和煽动恐怖活动,这并不是真正的宗教,而是异教、邪教。只有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制渗透,打击犯罪”的基本原则,才能维护宗教和谐、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从马克思关于什么是理论,理论与群众的关系,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关系的论述中,我们同样会得到现实的有益启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基础。学好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理论的重要前提。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动工作。(27)学习马克思在这篇导言中阐述的有关思想观点,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