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名师高徒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名师高徒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时间:2022-05-1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名师高徒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刘大钧不仅是一位成果突出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农业教育家。截至2005年,刘大钧共为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培养了25名博士、36名硕士。出国深造并受聘国外的10余名学生中,大部分都在国际知名实验室工作,他们业务能力强,时常互相关照和合作,被人们笑称“刘大钧在国外又开了一个遗传育种教研组”。首次发现并成功定位两条新的抗向日葵锈病基因,并被命名为R12、R13,经鉴定可抗已知所有锈病。

名师高徒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刘大钧不仅是一位成果突出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农业教育家。除前文已述他在校领导岗位上为南京农业大学的发展所作巨大贡献外,他在教书育人、人才培养方面亦成绩卓著,为我国遗传育种学界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截至2005年,刘大钧共为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培养了25名博士、36名硕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才的质量都很高,多数在国内工作且大多成为各高校科研单位重要骨干,有的还是国内外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国家攻关与“863”项目主持人。出国深造并受聘国外的10余名学生中,大部分都在国际知名实验室工作,他们业务能力强,时常互相关照和合作,被人们笑称“刘大钧在国外又开了一个遗传育种教研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曾指导过、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学生:

陈佩度:刘大钧的78级硕士研究生,1988年获博士学位。目前是我国著名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江苏省遗传学会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作物学报》、《遗传学报》、《遗传》等国内著名期刊编委。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小麦染色体工程、分子细胞遗传、抗病基因的定位、克隆等研究,是“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专家,参加育成“宁麦3号”小麦新品种。有创见地将核型分析、端体配对和染色体分带相结合,将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紧密结合,综合应用于外源染色体及其片段以及外源基因的转移和鉴定,提高了研究精度及育种效率。他作为刘大钧团队最重要一名成员,与团队一起先后育成了抗白粉病的小麦-簇毛麦和抗赤霉病的小麦-大赖草、小麦-鹅观草异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为小麦遗传育种创造了优异新种质。开展小麦抗白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育成含有Pm21基因的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南农9918”,已于2002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合作育成抗白粉病高产新品种“扬麦10号”、“扬麦11号”,并大面积推广。在PNAS、TAG、Euphytica、《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过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农业部与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曾荣获“农业部优秀教师”(1985)、“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8)、“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1998)、“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2001)、“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等称号。

图10-4 陈佩度(右一)与刘大钧(左一)在试验田一起研究杂交小麦生长情况

蒋继明:刘大钧的83级硕士研究生。现为国际植物染色体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和领军科学家,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终身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长江学者”客座教授,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副主编。他多年来从事细胞遗传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为染色体着丝粒的结构、功能与进化,是本领域多项关键实验技术和研究方向的开创者之一。他带领的实验室于2004年完成了水稻第8号染色体着丝粒的测序工作并揭示其功能区,开创了多细胞生物着丝粒研究的先例,并于2008年完成了水稻着丝粒染色质的全基因组定位。多篇学术论文在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The Plant Cell(植物细胞)、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PLoS Biology(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Genome Research(基因组研究)等国际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迄今为止,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10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在SCI被他人引用和评述4000余次。由于在科学上的突出贡献,蒋继明教授荣获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包括美国作物学会的“青年作物科学家奖”(Young Crop Scientist Award)、Plant Cell杂志的“年度最佳论文奖”(The Best Paper Award for Year 2001)、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2003年度“鲁曼斯基金”(Romnes Fellowship)以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近五年来,主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能源部、美国农业部等多项重大研究课题。(www.guayunfan.com)图10-5 1995年翟虎渠(左八)校长聘请蒋继明(左七)为南京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刘大钧(左十)到场祝贺

齐莉莉:刘大钧的83级硕士研究生,1997年获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农业部农业服务局(USDA-ARS)红河谷农业研究中心分子遗传学家,曾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植物病理学系资深科学家,主要从事基因组、分子细胞遗传学、作物遗传学、种质创新和遗传资源等方面研究,出国前即是刘大钧团队的重要成员,参与鉴定并定位出新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从1995年起,已被中国和其他23个国家包括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在内的71个科研机构采用,三次获得中国国家级、部级科技奖励。从野生物种大赖草中发现抗赤霉病基因Fhb3。她在保持了小麦条纹花叶病的抗病基因Wsm1的情况下,缩短了导入小麦中的染色体片段,该基因已被堪萨斯州立大学、南达科他州立大学等多所大学采用。对小麦高密度EST物理映射的研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被选定为美国小麦EST测绘项目,近年在美国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14篇论文。首次发现并成功定位两条新的抗向日葵锈病基因,并被命名为R12、R13,经鉴定可抗已知所有锈病。

图10-6 1995年刘大钧(左)与齐莉莉(右)在江浦农场麦田察看麦情

翁益群:刘大钧85级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留校任农学系细胞遗传实验室助教,从事小麦细胞遗传研究和教学工作。1994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获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 at College Station)哲学博士学位,专业为遗传学。1998—2008年在美国德州农业试验站(Texas Agricultural Experimental Station)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2008年迄今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署(USDA-ARS)任研究员,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园艺系助理教授、副教授,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

图10-7 1991年刘大钧(右)在郑州参加遗传学会与学生翁益群(左)合影

马正强:刘大钧的86级硕士研究生。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生物学)成员,担任江苏省政协委员、省民盟工委副主任。长期从事小麦分子遗传学与育种、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基因组学研究,曾主持或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Mcknight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6项、国家973前期重大专项1项、国家“863”项目3项、转基因专项5项和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论文主要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等本领域SCI刊物上。获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项。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奖”三等奖,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00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9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国家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3年度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2013年入选“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刘宝:刘大钧89级博士研究生。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植物分子表观遗传学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生物)成员,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植物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基金委”生命学部二审专家,“微进化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吉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吉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进化和利用远缘杂交及生物技术进行作物遗传改良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植物转基因专项,“973”等。在植物异源多倍体基因组进化、利用野生稻改良水稻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50余篇发表在本领域国际权威杂志(SCI)上。研究成果受到国际权威的认可和好评,多篇论文已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图10-8 2004年,刘大钧在意大利参加国际小麦遗传学大会期间与学生合影(左起:王秀娥、马正强、刘大钧、蔡习文)

吴沛良:刘大钧的82级硕士研究生,是刘大钧学生中从政的代表。1986年3月参加工作,1983年9月入党。历任江苏省农林厅农业局副局长、局长,灌云县委副书记(挂职),省农林厅副厅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2008年3月任江苏省农林厅厅长、党组书记,2009年7月29日任江苏省农委主任。长期担任江苏省农业行政管理工作,为江苏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江苏省农村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

李锁平:刘大钧的84级硕士研究生。现为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工程实验室主任,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555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在植物远缘杂种不减数配子形成途径、远缘杂种无性系育性变异机理、大麦-节节麦染色体操作、菊花和葡萄等园艺植物组织培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合成的栽培大麦和小麦近缘物种间的双倍体是首创,将对小麦、大麦染色体工程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不减数配子形成途径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小麦的起源进化、有目的利用不减数配子合成新物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论文成果被全国研究生统编教材《细胞遗传学》、《植物生殖遗传学》所引用。他还首次发现远缘杂种的无性系育性变异和不减数配子的形成有关,发现一个新型的功能性辣椒雄性不育系,为辣椒利用杂种优势奠定了基础。

徐利远:刘大钧的84级硕士研究生。1996年8月至1998年4月曾在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1995年任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98—2014年任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现在主要利用分子标记对玉米育种材料进行改造和优良基因聚合,已选育出的“科源玉6号”玉米高产杂交种以大穗优质深受农民的欢迎。目前还开展玉米航天育种和利用玉米远缘基因小片断替代克隆玉米功能基因研究。

黄剑华:刘大钧的96级博士研究生。现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12项,获大麦新品种证书7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2003年,他率领科技团队在植物单倍体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建立了大麦细胞工程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花30”、“花11”、“花22”等优良啤酒大麦新品种。目前,“花30”等系列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已成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的主栽大麦品种,在湖北、河南、福建、云南等地也成片种植,累计种植达1000万亩,200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丽芳:刘大钧的89级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方向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如Nature,Plant Physiology,Genes and Development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目前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是中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方面的学术带头人。

王秀娥:刘大钧的90级硕士研究生、93级博士生。现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农业部华东区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兼植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863”项目3项、农业部“948”项目1项、国家转基因专项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江苏省支撑项目1项。作为主要研究骨干参加国际重大合作项目2项和其他国家、省部级项目18项。近年来获得科技成果5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 40余篇。参编教材和专著3部,参加育成小麦新品种2个,获新品种保护权2项,获批专利9项。

图10-9 2001年,王秀娥(右一)陪同刘大钧先生(右二)访问意大利著名的Strambelli小麦育种实验站,与国际著名小麦育种家Boggini(左一)一起合影留念

张杭:刘大钧的86级硕士研究生,是刘大钧学生中从事工商经济的代表。曾任江苏省农林厅办公室副主任、政策法规室副主任。1999年底到深圳中达集团工作,任总裁助理、研究室主任。现任中科招商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中科比亚迪新能源、中科招商创新创业等股权投资基金董事,深圳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图10-10 2012年11月,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会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王秀娥、于焕均、张杭、黄剑华、陆家云、刘大钧、吴沛良、蒋继明、陈佩度、翁益群、刘宝、周波、张瑞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