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沪宁间的少年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沪宁间的少年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时间:2022-05-1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沪宁间的少年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战乱初期的启蒙教育1926年7月2日,刘大钧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庙西巷20号,兄妹中排行第四,次子。9月,秋季开学后,学校遭到了日军飞机的轰炸,沪宁一带战争阴云笼罩,形势日趋紧张,学校不得已关闭,刘大钧被迫辍学。这时的刘大钧已经开始接受抗日思想教育。为了保护家人的生命安全,父亲和母亲再次作出决定,举家迁往南京定居。

沪宁间的少年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战乱初期的启蒙教育

1926年7月2日(阴历5月23日),刘大钧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庙西巷20号,兄妹中排行第四,次子。家中共有兄弟姐妹七人,按年龄顺序依次为:刘玉(女)、刘寿(女)、刘大鋆、刘大钧、刘淑华(女)、刘绮纹(女)、刘佩玲(女)(注:南京农业大学人事处档案馆(档案编号:五类2号),1954年6月20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北大街派出所相关调查材料。)。

由于家族中有读书的文化传统,刘大钧兄弟姐妹中除小妹身体不好,没有进入大学深造外,其余6人都毕业于高等院校。大姐刘玉,193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商学系;二姐刘寿,1942年毕业于上海中法药学院;大哥刘大鋆,1946年毕业于南京临时大学政治经济系;大妹刘淑华和二妹刘绮纹,1949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

刘大钧的童年记忆中,家里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尽管兄弟姐妹有七人,但父母没有什么特殊的偏爱。童年时期,他对父亲非常崇拜。认为父亲很有本领,所采集的矿物标本和使用的测量仪器也是他心目中最向往的东西。父亲经常对刘大钧姐弟讲述如何在野外探测矿藏的经历,因此在刘大钧童年的心目中父亲就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

刘大钧很小时就随祖父识字。1931年9月,年满5岁时,他被送到武进县织机坊小学(旧名女西校)和哥哥、姐姐一起读书,父母认为这样能彼此有个照应。没过几年,哥哥和姐姐们都毕业了,只有他一个人往返上学,读到四年级的时候,刘大钧认为这所小学是女子学校,而且还是私立的,没有童子军,男孩子在这个学校不太合适,所以就申请转学。1935年9月,刘大钧转入武进县立武阳小学继续学习,转学以后因为哥哥、姐姐相继升入中学和大学,无人时刻叮嘱,每日游玩时间较多,成绩快速下降。这所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刘大钧在期末考试时,由于一些课程成绩较低,1936年秋季被要求重读五年级,强烈的自尊心使他开始用功读书。(www.guayunfan.com)图1-3 刘大钧青年时期全家福(前排左起:母亲吴英、小妹刘佩玲、父亲刘介堂;后排左起:刘大钧、二妹刘绮纹、二姐刘寿、大姐刘玉、大妹刘淑华、哥哥刘大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从南北两条战线发动军事进攻。9月,秋季开学后,学校遭到了日军飞机的轰炸,沪宁一带战争阴云笼罩,形势日趋紧张,学校不得已关闭,刘大钧被迫辍学。10月,父母经过慎重商议,做出重大决定,由母亲吴英带着刘大钧兄妹七人开始西迁避难,父亲刘介堂因打理投资的蚕丝生意,没有随同家人逃难

当时,国难当头,全国一片混乱,公路和铁路都挤满了逃难的人群,每个地方都拥挤不堪,母亲领着刘大钧兄弟姐妹先在镇江搭乘轮船到达汉口,在那里暂住了一个多月,以待时局好转。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日军的疯狂入侵,以及中日军事力量的悬殊,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沪宁地区相继沦陷。此时,父亲刘介堂与全家失去联系,毫无音讯。母亲吴英根据局势判断武汉也难以确保,四川、云南等地又无任何亲友,最重要的是父亲尚在沦陷区内,因此她每天戚戚不安,最终决定绕道粤汉路线。1937年底,一家人由汉口到达广州,再由广州辗转前往香港,在九龙暂住了近两个月,忐忑不安地度过这一年春节后,搭乘海轮前往上海。

1938年春,吴英带着刘大钧兄弟姐妹七人历尽艰辛,终于到达了上海,租居在上海法租界,随即托人四处打听父亲刘介堂的下落,幸运的是父亲安然无恙,很快从常州来到上海,全家人终于团聚了。遗憾的是,父亲所投资的蚕丝生意因战争血本无归,常州武进的祖宅被日军洗劫一空,家中剩余存款也耗费殆尽,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为了维持日常生活,母亲只好变卖自己的全部饰物,父亲则外出寻找一些以前的熟人借债度日。

沦陷区内的中学时光

图1-4 刘大钧少年时代

在上海法租界的避难岁月中,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但受过教育的父母仍然咬紧牙关,克服一切困难,坚持让刘大钧兄弟姐妹读书。在全家的生活安排妥当之后,哥哥和姐姐就开始帮助刘大钧补习英文和数学,以便让他继续升学。辍学已经快一年了,很多课程变得生疏,但刘大钧凭着自己的聪明勤奋,很快就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复习巩固到位。1938年9月,刘大钧考入上海私立齐鲁小学,继续读六年级,一年之后按期毕业(注:上海私立齐鲁小学是山东会馆的一部分,当时在上海很有知名度,其建立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代顺治年间,20世纪20年代,会馆一楼房间由霍元甲的精武馆租用,二楼房间在1926年开办了齐鲁小学。山东会馆在上海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五四运动”时期,这所会馆表现出坚决的、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成为运动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营救抗日将士的中转处;解放战争时期,很多中共地下党员奉组织之命到齐鲁小学任教,以此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

1939年9月,刘大钧进入上海晓光中学(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前身),开始了他的中学时光。该校创办时间不是很长,选择这所中学是因为学校是教育部特准立案的,即国民党在上海租界里不公开的“国立”学校。有了这种“官方”背景,学校老师会经常讲述一些抗日事迹,甚至还组织慰问“四行孤军”(注:四行孤军:1937年,中日军队在上海展开“淞沪会战”,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副团长谢晋元率领450余人,死守四行仓库,实施掩护任务,号称“八百壮士”。他们的抗日英雄壮举引起了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尊敬,完成任务后奉命退入租界,被羁留在孤军营,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严格训练,准备随时报效祖国,孤军营成为上海抗战的精神堡垒。)活动。这时的刘大钧已经开始接受抗日思想教育。升入中学后,刘大钧始终对数学、英文、体育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也很好。两年半的初中时光转眼即逝,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始大规模入侵租界区,学校被迫解散,还有半年就能初中毕业的刘大钧不得已再次辍学。

为了保护家人的生命安全,父亲和母亲再次作出决定,举家迁往南京定居。因为哥哥和两个妹妹均在南京和镇江读书或工作,为了家庭成员方便团聚,相互之间有个照应。1942年1月,刘大钧跟随父母来到南京,这时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母亲能够变卖的饰物也所剩无几,懂事的刘大钧深感不安与愧疚,开始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

刘大钧在南京就读南京模范中学,这所学校是汪伪政府的“国立”学校。但是,学校课程的难易程度要比上海低很多,刘大钧学习起来相当轻松,半年之后顺利初中毕业。毕业后,刘大钧顺利考入汪伪中央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开始了自己的高中学习,因为聪明和勤奋,他的学习成绩始终比较优秀。

处于青春期内的青少年都很顽皮好动,刘大钧也不例外,他在学校经常会“触犯”校规,诸如晚上熄灯后讲话、不请假私出校门、星期天回家后返校迟到,等等。但是,影响最深的“事件”还是“闹饭厅”。他没想到这个“事件”结束了自己的高中学习,带来了人生的转变。刘大钧回忆起当年往事无限感慨!那是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有一次学校食堂把米饭煮夹生了,同学们不满意就闹了起来,训导员也很不高兴,就让一些同学把饭桶抬到校门口,准备送给附近的居民。正巧校长赶来,见此情景勃然大怒,当晚就找了一批同学去办公室训话,刘大钧也在其中。校长责问同学们为什么这样做,刘大钧实话实说,告诉校长是训导员指使的,结果校长无言以对,便怀恨在心。虽然当时校长未做任何处罚,期末的时候教务处在成绩单上通知刘大钧下学期不必再来学校了,即所谓的“暗开除”。气愤的刘大钧去找校长“评理”,那个校长要他写悔过书,此时的刘大钧血气方刚,告诉校长无过可悔。校长劝他另考其他学校,但是南京市内的其他学校办学条件都不太好,刘大钧又直接拒绝了校长的劝告。最后校长劝他报考大学,并允诺出具一份高中二年级的肄业证明书,这样就能以同等学历报考大学,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刘大钧只好同意校长的意见,结束了自己的高中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