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出访法国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出访法国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时间:2022-05-1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出访法国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法两国关系开始得到改善。此次考察是根据中法两国协定进行的回访。5月26日,刘大钧等到北京进行出国前集训,用了20天的时间作准备工作。考察团于6月17日出发前往法国。大使夫人朱黎青女士和法国外交部Marie Audeike Porter先生接待了刘大钧一行。玉米是法国谷物中第三大作物,全部为春播玉米,主要用于饲料。过去法国国内不种大豆,完全依赖从美国进口。

出访法国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法两国关系开始得到改善。受中央农林部委派,刘大钧一行5人(另4人分别为中国农林科学院小麦育种工作者1人,山东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工作者2人,翻译1人)组成中国赴法农业考察团,于1975年6月17日至7月10日,历时22天,对法国的小麦、玉米育种技术、栽培措施和良种繁育制度进行了考察。

此次考察是根据中法两国协定进行的回访。5月26日,刘大钧等到北京进行出国前集训,用了20天的时间作准备工作。除了政治学习、办理出国护照外,还作了业务准备,根据可以查阅到的中外文献对法国农业研究机构、小麦玉米育种研究动态进行了解,参观了中国农科院实验田和实验室。鉴于当时考察工作的严肃性,6月14日上午,外事机构对刘大钧等人从对外宣传、礼节、旅途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大国沙文主义就是修正主义,不要把中国观念强加于人,不要宣传外国革命运动是受中国的影响,不要自吹自擂,要尊重外国同志,要厉行节约等。16日上午,学习考察纪律和外交部12条《涉外人员守则》等。

考察团于6月17日出发前往法国。飞机于巴黎当地时间18日早晨7点到达巴黎机场,不久由一名懂汉语的工作人员引导到接待室等待法方接待人员和使馆同志。大使夫人朱黎青女士和法国外交部Marie Audeike Porter先生接待了刘大钧一行。考察接待方为法国外交部,具体考察安排由法国农业研究院负责。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全境东南高,西北低,除中部为高原外,全国地势低平,基本是个平原国。法国禾谷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玉米,另外,还有燕麦、黑麦、高粱、水稻等。小麦是法国的主要谷类作物,以软粒冬小麦为主,春小麦占小麦面积的十分之一。1973—1974年播种面积约400万公顷(合6000万亩),单产46~47公担/公顷(合亩产306~310公斤)。70年代扩种了一部分硬粒小麦,已满足了法国食品工业上的需要。小麦在法国除单一经济作物区和畜牧区外,各地都有种植,主要产地是塞纳河盆地,其次是加龙河和罗纳河流域。大麦在法国谷物中种植面积居第二位,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75年已有近4500万亩,主要分布在土壤较差和气候较冷地区,以二棱大麦为主。玉米是法国谷物中第三大作物,全部为春播玉米,主要用于饲料。油料作物主要是向日葵、亚麻和油菜。甜菜和马铃薯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用,甜菜主要分布在北部。过去法国国内不种大豆,完全依赖从美国进口。为摆脱美国的控制,6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引种和试种大豆,到70年代中期在南部和西南部种植面积已达到4.5~6.0万亩,主要是美国大豆品种。

法国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小麦、玉米的总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小麦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提高单产,玉米是靠扩大面积和提高单产。在这个过程中,选育良种和良种繁育工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由于采用良种,小麦单产比50年代初期提高两倍半。玉米由于培育出抗寒、早熟、高产的杂交种,由原在南部、西南部种植,扩展到北部、西北部。面积比50年代初期扩大7倍,单产增长3倍多。(www.guayunfan.com)刘大钧一行到达法国的当天,在Auriau的陪同下到凡尔赛(Versailles)参观了当地小麦育种试验站。第二天,在Derieux的陪同下,到距离巴黎北部100多公里的佩罗讷(Peronne)参观小麦和玉米育种情况。接下来的时间,考察团按照法方的安排并结合来时的任务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考察。

在法期间,刘大钧一行主要考察了法国农业研究院(巴黎),其中包括凡尔赛农业研究中心(法国北部)、雷恩农业研究中心(西部)、克勒蒙菲朗农业研究中心(中部)、蒙彼利埃农业研究中心(南部)、图卢兹农业研究中心(西南部)、第戎农业研究中心(东部)的试验站和实验室。另外,参观考察了格里农学院和两个私人种子公司及一个农户。先后共访问考察了17个单位。

整个考察过程中,考察团所到之处,均受到法方友好接待,由主要科学家向他们介绍工作情况和经验,参观他们的试验场与实验室,并赠送了不少技术资料和种子(小麦品种21份、玉米杂交种4份、自交系9份),但涉及专利的东西,如私人种子公司的玉米杂交种的亲本组合是绝对保密的,这些方面的东西是了解不到的。同时,在考察访问中,中方也相继向法方人员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情况和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及技术人员与群众相结合进行农业科学实验的情况。

图4-3 1975年刘大钧赴法考察日记

在考察访问中,法方不论是国家研究单位,还是私人种子公司,均表现出想尽快与我国建立农业技术资料及植物材料交流关系的愿望,并希望互派人员进行访问考察。

据法方人员介绍,法国小麦育种工作分别在国立农业研究院下属各研究中心的作物改良站和若干私人育种机构进行,国立农业研究院下属各研究中心的作物改良站所进行的小麦育种工作各有侧重,互有分工。小麦育种工作主要在凡尔赛、雷恩、克勒蒙菲朗、蒙彼利埃和第戎等5个中心进行(注:赴法农业考察团:《中国农业考察团赴法考察报告》,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所,1976年4月(内部资料)。)。

凡尔赛作物遗传与改良试验站除进行常规育种(法国著名的早熟高产品种“舒瓦极星”ETOILE DE CHOISY即由该站育成)外,主要从事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配制杂种小麦的研究。当时仍处于将雄性不育性和恢复基因向矮秆亲本转育的阶段,并无突出成果。

雷恩作物改良站地处法国西北部,气候温润,病害较易流行。其小麦改良的主要方向是抗眼斑病、颖枯病和白粉病育种。该站和凡尔赛、第戎等中心协作对法国特有的眼斑病抗源VPM系统(即由山羊草Aebilops ventricosa和波斯小麦抗性遗传基础的普通小麦抗病原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克勒蒙菲朗作物改良站位于法国中部高原,当地所产普通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一般较外地高1%~2%。因此,该站以品质改良为重点。此外,该站自1959年以来一直从事矮化遗传育种研究,对矮生性遗传曾有系统研究。该站育成并于1974年登记的“库赫托”(COURTOT)是法国选育的第一个矮秆小麦品种,株高70厘米左右。该站还是法国从事小黑麦育种工作规模最大的一个单位。该站征集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瑞典和匈牙利等国的六倍体和八倍体小黑麦遗传资源。

蒙彼利埃作物改良站位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天不冷,播种期可迟至10月底或11月初,可以种植耐寒性较差的小麦。但夏季炎热,每年6月底7月初都有来自非洲的干热风,因此要求选育适应于南部地中海气候的早熟品种;此外,该地区常有叶锈病发生,因而还要求品种具有抗锈性。1973年登记的“克雷斯马”(CHRISMAR)即由该站育成。该站除进行普通小麦育种外,还从事硬粒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

法国东部的第戎作物改良站的小麦育种工作,主要侧重于抗寒育种和抗除草剂育种,法国抗寒品种“普雷尔”(PRIEUR,1966年登记)和“丢卡”(DUCAT,1974年登记)均由该站育成(注:赴法农业考察团:《中国农业考察团赴法考察报告》,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所,1976年4月(内部资料)。)。该站还和法国原子能研究中心协作进行突变育种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小麦辐射育种除利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γ射线装置外,还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进行种子处理,重点解决矮秆性、早熟性和抗病性,同时还注意分蘖性、小花孕性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据称突变体产量一般均低于原始品种,但认为通过同一原始品种的不同有利突变体之间的杂交,可望获得其他性状的显著改良而产量不低于甚至超过原始品种。

公元1500年前后,玉米引入法国,但长期以来,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直到1945年,法国玉米面积仍仅有450万亩,而且多集中于气温较高的西南部,自5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玉米的面积已经发展到4050万亩,仅次于小麦、大麦,成为法国第三大作物。每亩单产由50年代初期的181公斤增至300多公斤,成为法国重要粮食及饲料作物。

法国玉米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主要是抗寒、早熟品种的育成,这样使得玉米的栽培,由南部迅速推移到北部。在考察过程中,据法方人员介绍,1974年,法国籽粒用玉米为2000万亩,单产300多公斤,其中,80%用于饲料,20%用于工业。另外,青贮玉米1050万亩,每亩青贮物折合干物质为800公斤。

在考察中他们还了解到,法国的玉米育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原有的农家品种选育自交系,如当时用的自交系F2、F3。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早熟性,对推进玉米北移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传统农民选育的自交系根系一般发育不好。第二阶段,是由第一阶段选育的自交系和美国引进的自交系杂交,创造了第二阶段的自交系。FB12就是利用美国根系发达、配合力高的自交系B14杂交选育的。有些育种单位认为用单交种选育自交系比较容易,但有的却认为,用单交种选育二环系,很难得到感兴趣的材料,所以他们非常重视古老农家品种的利用。第三阶段,也就是当时,他们主要是利用遗传基础更加丰富的品种选育自交系(注:赴法农业考察团:《中国农业考察团赴法考察报告》,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所,1976年4月(内部资料)。)。

通过20多天的参观考察,刘大钧等人认为,法国在农业育种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经验可以借鉴。

(一)重视对原始材料遗传资源的搜集、鉴定、研究、利用与保存

法国育种单位和美国农业部、苏联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以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相关单位都建立了比较广泛的遗传资源交流关系。在这次考察中,刘大钧一行发现法国搜集的原始材料份数虽不算多(3000余份),但就遗传资源而言,还是比较丰富的。例如在矮源中除常见的日本、墨西哥矮种材料外,还有比利时古老的拟斯卑尔达型长穗矮秆材料“叶比奥特尔”(EPEUTRE);美国的分蘖性强、叶窄穗多的材料C.I.13988以及J.W.系统和US(67)系统;印度的UP.H和HD系统;以色列的N系统等材料。

法国对原始材料的性状鉴定比较重视。因此他们对蕴藏在这些材料中的有育种价值的遗传资源也比较清楚。各种性状的鉴定工作是按研究中心分工进行的,一般育种单位的原始材料圃均将材料分类种植,如矮秆类、早熟类、抗病类、优质类等。

70年代以来,法国对白粉病、眼斑病和颖枯病抗源比较重视。据他们介绍,在白粉病抗源中比较重要的有民主德国的“沙拉定”(SALADIN)和罗马尼亚的“劳夫林”(LOVRIN)系统(13号,23号,25号)以及F系统。在颖枯病抗源中值得注意的有英国的“罗斯威尔·斯普律特”(ROTHWELL SPRITE)、T.J.B系统和T.L系统、巴西的“费隆梯拉”(FRONTEIRA)、“吉舒伊塔”(JESUITA)和苏联的“米罗诺夫808”等。法国自己创造的VPM系统和“卡佩尔”(CAPPELLE)对眼斑病有较高的耐病性。此外,根际线虫病(Hcterodera avenae)抗源有澳大利亚的63/1、7、15、12。值得注意的面包烘烤品质优良的原始材料有“潘尼斯”(PANIS)、“郭牙”(GOYA)、“曙光”(FLORENCE AURORE)、“福尔尼尔”(FOURNIL)和“卡佩尔”(CAPPELLE)、“克雷斯马”(CHRISMAR)、“雷克斯”(REX)等。蛋白质含量高的原种除众所周知的“阿特拉斯66”(ATLAS 66)和“潘宾纳”(PEMBINA)外,他们还征集了保加利亚的“马东华沙”(MARTON WASSAR)等。(注:赴法农业考察团:《中国农业考察团赴法考察报告》,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所,1976年4月(内部资料)。)

在原始材料的搜集工作中,法国除重视小麦属材料外,还重视亲缘植物的遗传资源利用,特别是山羊草属、冰草属、黑麦属和簇毛麦属(Haynaldia,曾称“海纳尔地亚”)。其目的主要在于寻找小麦属内难以获得或缺乏的遗传资源,如对一些病害的抗性(据个别研究人员反映,他们发现簇毛麦对赤霉病抗性较强)(注:赴法农业考察团:《中国农业考察团赴法考察报告》,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所,1976年4月(内部资料)。)。

在考察过程中,刘大钧也间接弄清了一些其他国家原始材料缩写代号的全称和含义。例如意大利的IBO系统为“波隆尼亚”研究所的品系编号lnst.Bolognia;罗马尼亚的F系统为“丰度利亚”试验站Fundulea Station的品系编号;美国的J.W.系统为Jensen Washington的品系编号;英国的T.J.B.系统为John Bingham的品系编号;T.L.系统为Lupton品系的编号等。

(二)十分重视基础研究

重视育种基础研究在法国各研究中心都有所反映,如为了提高玉米的早熟性,在利玛革汉专门组织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在玉米方面,由于杂种优势的出现,掩盖了诸多生理现象,所以现在强调重视生理学研究,以推进选种工作的深入发展。为了解决早熟性的问题,把玉米的一个生育周期分成若干发育阶段进行研究,看其各阶段能够缩短的可能性,同时还通过早、中、晚熟不同类型的品种,研究其器官发育的规律,找出早熟的原因和利用的可能性。还从遗传学上研究不同原始材料选育苗期生长旺盛的自交系的方法,而且要从遗传学的角度提出依据,并把这些依据用于选种中,同时还要根据遗传学的知识把现行的选种方法进行改良,创造新的更有效的选种方法。

(三)注重品质研究

法国小麦育种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品种的品质(面包价格);二是提高品种的材料价值。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高产小麦品种往往具有较差的面包品质,而生产者所考虑的又主要侧重于产量,因而市场上就必然为这类面包品质低劣的小麦所充斥。例如法国的一个产量高而适应广的著名品种“尚普兰”(CHAMPLEIN)于1978年曾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6,但它的面包品质欠佳,后来分别从英国和荷兰引进“玛丽·亨茨曼”(MARIS HUNTSMAN,英国品种)和“克莱芒”(CLEMENT),是法国当时产量潜力很大的品种,但它们的面食品质也不好。因此,就法国整个小麦的平均面包价值而言,还是相对低的。这就无法适应法国对面包品质的较高要求。除此以外,法国小麦还有一定数量的出口。因此,当时法国整个小麦育种单位已将改良小麦品种的面包价值放到相当重要的地位。

法国的玉米品质育种主要是利用奥帕克-2做高赖氨酸源。但奥帕克-2不适应法国的气候条件,所以要进行回交转育。他们选择的主要标准是,植株在早春生长快,早花性和收获时穗子的状态。根据这些标准,已转育成的自交系有F18、F19、W401、W183E、A618、A823等。

在通常的情况下,奥帕克-2的杂交后代,分离比率有3/4是正常的,1/4带有奥帕克-2的特征,也即证实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但1969年,在克莱蒙费朗发现了一种不正常的分离比率,即15/16为正常型,1/16为奥帕克-2型。这种分离说明,与奥帕克-2杂交的另一亲本,之所以能使奥帕克-2不透明的淀粉不按预期比率出现,是由于它具有一对显性控制基因,这对基因与奥帕克-2基因分离,由于它的存在,使奥帕克-2恢复正常结构,即成为透明的籽粒,而且赖氨酸的含量也恢复到正常状态。可以看出,有些品系和奥帕克-2相比,有比较稳定的遗传性。因而杂交后代表现出大量的透明度,这表明奥帕克-2遗传基因有转育,必须扩大杂交范围,以增加选择的可能性。从栽培试验中证明,奥帕克-2的最高产量是77.5公担/公顷(约每亩516公斤),只相当于正常杂交种产量的82%,平均减产10%~15%。减产的主要原因,不是穗子少,而是籽粒轻。另外,奥帕克-2的抗倒伏能力也差,主要是茎腐病所致(注:赴法农业考察团:《中国农业考察团赴法考察报告》,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所,1976年4月(内部资料)。)。

法国的品质育种,除克莱蒙菲朗外,在蒙彼利埃作物改良站也在进行。据介绍,该站在提高品质方面采取了另外的途径,他们把提高赖氨酸的含量和提高蛋白质的含量结合起来进行,即第一步确定一个优良的杂交组合,第二步用伊利诺高蛋白(IHP)材料进行回交转育,第三步再用奥帕克-2回交转育。

为了推进品质育种工作,他们搜集了大量的高蛋白材料。在蒙彼利埃承担着全国的品质分析工作,凡是从外国引进的材料,都要经过该站的分析,从中找出高蛋白、高赖氨酸的材料。

(四)综合品种质量选育长抓不懈

例如在克莱蒙菲朗,他们头两年先对作物进行株间杂交,以丰富其遗传基础,第三年开始自交,由上半年杂交的后代群体中自交的250个果穗,经过淘汰之后,第四年每穗种三行,继续进行自交,第五年(S3)进行测交,第六年,一面进行自交,一面进行测交产量比较试验,以后,根据测交产量比较试验,进一步选取希望的自交系,并继续进行自交。一个自交系的育成约需9~10年。蒙彼利埃作物改良站对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则采用以下方法(注:赴法农业考察团:《中国农业考察团赴法考察报告》,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所,1976年4月(内部资料)。):

第一年,从原始材料中进行大量自交,每个材料自交100穗;第二年,采用半分法,把自交果穗一半保留,一半种植观察,每个原始材料的后代,如果有15%的植株符合要求,就保留,选不到15%的标准予以淘汰;第三年,把上年保留的种子,混合后(同一原始材料的后代)大量种植,数量可达1000株。选20%的植株自交,同时进行测交;第四年,把上年的果穗,一半保留,一半进行自交。同时进行测交产量比较试验,根据测交结果,大量淘汰配合力不高的同一原始材料的后代,其余的大量进行自交;第五年,把上年保留的自交系种植两行,每行15株,其中一行选8~9株自交;另一行进行观察,同时配制单交,进行系间配合力的测定;第六年,将上年保留的自交系进行自交,同时进行单交产量比较试验,并进一步淘汰不良自交系;第七年,把少数有用的自交系进一步进行自交,以提高其一致性;第八、九年,继续进行自交。自交系选育出来以后,工作并没有结束,他们还要每年对自交系进行自交留种,以保证自交系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

为了提高育种的质量和效率,法国育种机构普遍配备了比较先进的实验设备:①自动调节光温、湿度的人工气候室,这种人工气候室对早熟性、抗病性、抗逆性的鉴定和基础研究十分有利,可以显著提高鉴定、分析与选择的准确性,同时还可以缩短育种年限;②大型恒温、恒湿种子库,这有利于品种遗传资源和育种材料的保存;③大型烘干设备,这对于收获季节多雨或气候湿润地区尤为重要;④品质分析设备;⑤电子计算机。这些也让刘大钧一行看到了中法两国在技术设备方面的巨大差距(注:赴法农业考察团:《中国农业考察团赴法考察报告》,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所,1976年4月(内部资料)。)。

通过考察访问,中法两国农业科技人员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两国人民和科技人员之间的友谊。法国农业研究院总督察(负责外事)贝鲁(PERO)说:“我们对于中国好奇、同情、友好。你们是中国来法国的第一个农业考察团,对发展两国农业科技人员和人民的友谊,起着带头作用。”雷恩农业研究中心的技术员苏尔斯说:“我很欢迎你们来,能参加接待你们很荣幸。我读过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法国大多数人民是同情中国的。”自始至终陪同考察的玛丽渥地尔夫人说:“我已陪同了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团,说真心话,和你们在一起,我感到最高兴,最友好,你们每个人都很热情。这次是我主动要求来陪同你们的”。在街上,有的人友好地把车停下先让他们通过,还有不少法国朋友向他们招手示意,表示友好。

刘大钧一行于7月8日结束考察,9日踏上回国征程。回到北京以后,刘大钧等人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就此次法国考察进行总结汇报,并提交了一份3万多字的考察报告。回到南京后,8月12日上午,刘大钧又主动到江苏省农林局作了汇报。根据毛主席“洋为中用”的教导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刘大钧就江苏省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小麦特早熟、抗赤霉病的育种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领导是关键。考虑到这一任务有一定艰巨性,建议立即成立由领导、群众和科技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发动群众,端正路线,制订计划组织攻坚。领导小组要把各级农业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有关专业人员(如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植物病理和农业气象等专业)组织起来开展大协作,并把专业研究和群众运动,基础研究和育种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得到突破。

第二,育种工作中品种遗传资源的征集、研究有如冶金工业中的地质勘探和矿山开采。蕴藏在品种材料中的遗传资源是解决特定育种目标的物质基础,没有相应的遗传资源,要想使品种有所突破只能是徒劳无益或事倍功半。因此要加强品种遗传资源工作,为使这一工作得以落实,建议兴建省级种子库,配备必要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成立专门负责作物品种遗传资源征集、研究、利用、贮存的机构(其他作物如水稻、棉花亦有此需要),尤其首要抓好扩大征集和性状鉴定工作。

第三,育种工作要突破老大难问题,必须承认困难,分析困难,与困难作斗争。分析困难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任何指望某种捷径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行的,这实际上就是毛主席早已指出必须清除干净的那种“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为使小麦育种工作真正有所突破,必须加强有关早熟性和赤霉病抗性的基础研究。在早熟性研究方面要加强在人工气候条件下进行分析、鉴定与选择的研究。在赤霉病抗性研究方面要加强抗源筛选和利用亲缘植物人工创造新抗源的工作。此外,对赤霉病病原生物学诱发流行规律鉴定技术、选择指标和育种程序等方面也需进行深入研究。

江苏省农林局对刘大钧在法国考察期间的表现十分满意,并对其对江苏省小麦特早熟、抗赤霉病的育种工作所提出的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至此,法国小麦、玉米育种考察工作暂告一段落。

由于刘大钧外语基础好,专业知识丰富,文革后期,他还多次参加外事接待工作。如1976年5月,根据上级指示,他接待了以Dr.Brasted和Dr.Busch为代表的美国小麦考察团,并就小麦杂交育种问题进行了交流。同年9月,他又接待了西德小麦育种考察团,并与西德考察团就各自小麦育种工作进行交流,这些国际间的考察交流对刘大钧来说,又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为他后来的小麦育种工作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