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临“难”受命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临“难”受命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时间:2022-05-1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临“难”受命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1979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电报指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大钧担任了校长,真可谓迎着困难上。上任初期,刘大钧就对校园重新进行规划。刘大钧在任的近10年间,基建各类用房87864平方米,为前30年原有校舍的1.28倍。刘大钧作为一校之长,一个科研领域的大学者,对图书馆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临“难”受命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1979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电报指示。南京农学院开始复校,收回校舍与农牧场。卫岗校舍归还工作十分艰巨,有5个单位占用4幢教学楼和行政楼及平房,共1.6万平方米,学校组织专人,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呼吁和交涉,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多次协调,被占校舍陆续归还。据一位老师回忆,当时学校在现在综合楼的位置有两台超大的卫星接收器,是当时某军工单位的卫星地面站,在复校后,那两个大东西迟迟不拆,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复校时,一方面校园里的房子被占了,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房屋损坏比较严重,当时为了应急,搭建了约1万平方米的芦席篷房、简易房和活动房,使用了三四年后均已残漏破败。芦席篷房冬冷夏热,住得十分不舒服,小孩在里面经常会发烧感冒,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漏水,用盆接都来不及。刚复校的时候,教学区通往住宿区的路是一条泥泞的泥巴路,一下雨全是泥巴,很难行走。从卫岗进入学校的道路一边是南京市牛奶公司两个大型奶牛场,运输奶牛粪便的时候经常有牛粪散落在路上,味道十分难闻。有位老师开玩笑说,当时学校的男孩子都不敢带城里的女孩子经过这里,因为城里的人到了这里都说这里是乡下,就不跟他谈对象了。1981年9月,经协商,南京市农场管理处归还学校卫岗牧场,学校将其变为实习牧场;学校的江浦农场是1982年从江浦县收回,土地面积却减少了一半。那几年,学校教学和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全部教学科研活动集中在1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内,很难施展开。“文化大革命”以前的86个实验室只恢复了一半,不少实验课无法开课;做大田实验要到外单位去租地。不少教师一家三代人住在一间房子里,生活条件非常简陋。虽然修建了部分简易用房,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据程遐年(注:程遐年(1938— ),南京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水稻防虫专家。)教授回忆,那时候是学校的恢复期,等于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因为从扬州迁回来,本来是省里面用了这个校园,房子很少。当时几个系,现在是几个学院了,都挤在一个楼里面。刘大钧那个遗传育种实验室,就是现在农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当时是用厕所改造过来的,一个厕所用板子铺起来做成一个实验室,开辟他的细胞遗传学,就那么困难。现在学生上课的那个楼(指主楼),几个系挤在里面。当时从全国各地、各个学校、各个方面,将文革期间流失到外面的专家召回来,光是从扬州回来就有300多户,没有房子就集中在学生宿舍,一家只有一间学生宿舍,三代同堂、四代同堂都挤在一起,非常艰苦(注:程遐年访谈,2013年5月22日,南京。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大钧担任了校长,真可谓迎着困难上。上任初期,刘大钧就对校园重新进行规划。学校委托清华大学建筑系对卫岗、浦镇农业工程学院校园进行重新规划,并征收牌楼、西土街土地224亩,扩大了校园面积。规划图经南京市规划局同意,农业部审批,对学校其后新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发挥了指导作用,使学校校园功能分区、建筑密度和绿化工作逐步有计划地付诸实施。为了改善全校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学校在1984—1985年拆除简易房和芦席篷房9000平方米,还大量新建一批住房和办公房。刘大钧在任的近10年间,基建各类用房87864平方米,为前30年原有校舍的1.28倍。卫岗校本部房屋总面积达153144平方米,是文化大革命前的2倍。初步满足当时学校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用房的需要。

在新建大批教学及生活用房的同时,刘大钧和其他校领导也不忘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资1090.6万元完成了中心配电房(设计容量2840千伏安)改造,修建蓄水池3座,水塔3座,机井1口(日产水1080吨),使全校师生不管是生活用水还是教学实验用水都没有问题。修建总长4000米的水泥路,将校园主干道翻修一新。另外,在1990年春,学校出资建成了700户管道煤气,完成了卫岗校区主要道路网和电力线路的改造(注: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编委会:《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历史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10月,第359页。)。

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水平体现着一所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是衡量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988年底,全校有实验室138个,其中,新建的实验室近百个。

图书馆作为学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而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刘大钧作为一校之长,一个科研领域的大学者,对图书馆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图书馆在1983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后,1986年起开展应用微型计算机检索馆藏图书工作。1989年,在书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图书馆仍保持大批量购进中外文图书,使馆藏量从1980年的426260册增加到1991年的694194册,其中外文图书从154524册增加到183955册。(www.guayunfan.com)图6-1 1984年校庆时刘大钧与金陵大学校友在学校主楼前合影(第二排右三为刘大钧,右四为校党委书记费旭)

图6-2 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

为了适应农学类如大豆小麦、水稻等专业学生下大田实习和畜牧兽医类学生实习的需要,从1984年开始,逐步建立了农业试验站、良种繁育站、畜牧试验站、机务站以及一个小型养鸡场,这些既是学校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又是经济实体。农业试验站有综合科研楼、优质棉人员培训楼、小麦研究简易温室、挂藏室、考种室、网室等基础设施,一方面接受学生劳动实习,承接国家攻关课题研究,另一方面还接待荷兰、英国等外国研究人员的学习和访问。畜牧试验站配合畜牧系进行瘦肉型猪良种繁育和生产配套技术研究。1985年,江浦实习农场总产值是1982年刚收回时总产值的331%。1988年卫岗农场筹建了农艺试验站和园艺试验站,为全校学生的教学实习和农艺、园艺实验活动创造了基本条件。1989年南京奶牛原种场建成,列为国家级种畜场,引进的加拿大黑白花奶牛,经过一年的喂饲,成功地“安家落户”。原种场建成的挤乳厅投入生产,为教学实习增加了场所。此外,农业工程学院实习工厂也取得较大的发展,在完成学生实习任务的同时,改制和试制了新的设备和机械,开展对外服务(注: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编委会:《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历史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10月,第384页。)。

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条件。首先,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操作,教师能把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充实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切实掌握书本中理论知识。其次,学生通过参加基地的实践活动,也开阔了视野,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起学农、爱农、务农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活动,还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