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艰难复校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艰难复校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时间:2022-05-1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艰难复校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1979年1月2日上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电报指示,正式批准南京农学院复校。领导小组的建立,加快了南农的复校进程。学校内部也成立了南京农学院复校筹备小组,由陈西光、刘程九等组成。)刘大钧的家因原就在南京,因此其居住情况要稍好一些。

艰难复校_关于刘大钧的故事

1979年1月2日上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电报指示,正式批准南京农学院复校。当时,原南农的教师们欢欣鼓舞,毕竟这一刻来得太不容易了。

为了学校复校,原南农的师生们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早在1974年,要求南农复校的呼声就已经开始,当时30多名师生,由干部带领到江苏省教育局正式提出,但未得到答复。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教师,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多次呼吁要求复校,给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教育部、农林部和中共江苏省委写信,并有200多名干部、教师签名支持,但仍没有得到同意(注:《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编委会:《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历史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第333页。)。直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中央有关部门,特别是农林部有关司局领导以及金善宝、张维城、刘锡庚、朱启銮等在京、在宁原南京农学院老领导的积极支持下,中共中央终于在1979年1月做出了恢复南京农学院的决定,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用加急电报发给中共江苏省委、农林部党组。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电报9天后,中共农林部党组、中共江苏省委联合发布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实施意见”,决定成立领导小组,由胡宏(注:胡宏(1918.12—2007.02),男,汉族,重庆市璧山县依凤乡人。中共江苏省委原常务书记,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原副主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为组长,何康(注:何康(1923.02— ),男,汉族,福建福州人。农学家,农业管理专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长期参与和主持国家农业行政、科研、教学和农业生产领导工作,是中国在热带北缘大规模发展橡胶和热带作物生产的奠基人,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科教事业和乡镇企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农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79年时任农林部副部长。)、臧成耀(注:臧成耀(1924.07— ),男,汉族,河北省阜平县人,农业科技管理专家。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对普及棉花良种、建立棉花良种繁育制度,促进棉花增产,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积极创造条件,组织重大农业科研项目攻关协作,加强农业科研设施建设,重视国际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和培养人才,促进中国农学会的恢复和发展,提高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素质与科研水平,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农村能源和农业环境保护等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时任农林部科教局局长。)、郑康(注:郑康(1927.10— ),男,汉族,河北省丰南县人。1945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图们铁路工程师等职,其事迹被收入2007年8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开国将士风云录》一书中。1979年时任江苏省教卫办负责人。)为副组长。领导小组的建立,加快了南农的复校进程。学校内部也成立了南京农学院复校筹备小组,由陈西光、刘程九等组成。学校的搬迁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和7年前下放到扬州一样,迁回南京也是分几批次,农学系是第二批。在正式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师生们的喜悦达到了高潮。到1979年4月之前,南京农学院搬迁工作完成,原有教师、学生绝大部分均已回到南京,共计教师483人,大学生800人,研究生38人。至此,南京农学院下放扬州的历史正式结束(注:《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编委会:《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历史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第333页。)!

南农复校后,师生们回到阔别已久的南京卫岗校本部原址,不过,当时的情景仍相当令人心酸。学校当初遗留下来的房屋已被五个单位占用,其中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地震局所占地盘最大;当时学校的许多实验设备遗失或损坏,图书资料亦损失较多。学校组织专人多方面斡旋协商,省委党校率先于1979年6月让出占据的食堂和宿舍,总算稍稍缓解了住房压力,但相对于1300多人的师生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直到1983年,714厂卫星地面站、地质勘探所才陆续归还所占教2楼主体部分和汽车房,江苏省地震局更是到1986年才按协议让出部分土地和房屋,但在此之前,学生、老师需要有教室上课,要有食堂吃饭,还要有宿舍睡觉,这些一刻都不能耽误。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一家三代只得在一间房子内“过渡”,十分拥挤,更多的教职工则是住在临时草棚、地震棚,更是简陋。(注:《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编委会:《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历史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第336页。)刘大钧的家因原就在南京,因此其居住情况要稍好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