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文化多维视野下的汉中文化初探

区域文化多维视野下的汉中文化初探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文化多维视野下的汉中文化初探[1]——兼论文化生产力王永刚文化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在21世纪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后起国家。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化属于辩证的统一体,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延续作出了贡献。从而明确汉中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提升汉中文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文化多维视野下的汉中文化初探&;;&;;&;;&;;_兼论文化生产力_汉水文化研究集刊4

区域文化多维视野下的汉中文化初探[1]——兼论文化生产力

王永刚

文化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在21世纪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后起国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就关注文化生产力问题,并将文化生产纳入国民生产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汉中作为西部小城市,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浓厚。汉中如何借助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的东风提升区域文化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地区构建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一、区域文化的多维特质

区域文化就是某个局部地区所具有的文化及其特征,具体而言,是指在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某地区所具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经形成则具有明显的多维特质。

1.区域文化有着很强的地域特征和相对独立

区域文化的形成总是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关系密切,同时,还有历史的承袭和取舍、人们的思维方式、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传统文化因素等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在不同区域可以表现得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黄河文化、江淮文化、黑土地文化、草原文化、雪域高原文化、沙漠文化、水乡文化等,都是在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区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的积淀对于区域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至今还在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一切,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任何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取舍逐渐累积的结果。土生土长的道文化对于今天巴蜀文化、汉水文化、江西文化等道文化区有着很深的烙印,不仅在建筑风格和历史遗迹上,还表现在对人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他历史文化的影响也是如此。诞生于不同地域的的区域文化,因为文化形成所具有的背景因素不尽一致,所以,区域文化形态各有千秋,表现出较强的的独立性。

2.区域文化具有共生性

区域文化的共生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区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长期共存,生生不息,还体现为,区域文化中有着中国文化一些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点伴随着区域文化而存在。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化属于辩证的统一体,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延续作出了贡献。自春秋战国区域文化形成至今,其间尽管某些区域文化可能会暂时占据上风,然而,这种不同文化的共生局面始终生生不息。在区域文化为中国文化作出贡献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在深深影响着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这种影响具有广泛的共同性。中国国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义”思想、孔子提倡的“学而优则仕”思想,以及其他思想,都对区域文化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正是这种文化共生和中国文化的广泛影响,使得不同区域文化具有着某些共同点。勤劳朴实、超常忍耐力、观念中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学而优则仕等,都是各区域文化具有的共性。

3.区域文化具有关联性或交叉性

区域文化的形成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区域文化的形成,往往与周遭文化进行着某些交换,使得局部文化呈现出与周边文化的某些共性,具有较明显的交叉性。区域文化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元素颇多,既有宗教、政治治理的因素,也有人员往来等其他因素。人员往来,造成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基于人员往来和政治军事冲突而导致的地域文化交流就非常明显。孔子为弘扬个人的理想抱负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布道讲学,从而使原来仅局限于鲁国的儒家文化得以广大,其他国家地区文化受孔子影响而发生碰撞重生。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冲突加剧了区域文化的碰撞,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但是秦文化下的区域性文化共生局面依然不改。因宗教原因,区域文化又呈现与宗教明显的关联性。宗教的传播使得宗教地域文化突破地区界限,也使得其他无宗教色彩的区域文化从此具有了宗教的内涵,随着这种局面的进一步发展和交融,最终形成中国今天的五大宗教和宗教文化。在中国古代出于戍边的需要,政治性移民使得边疆文化因文化冲突而形成具有移民特色的新文化。总之,区域文化不是完全孤立的自我封闭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冲突借鉴和文化新生

4.区域文化具有多层次性

区域文化具有多层次性。明确文化的多层次性,对于正确理解区域文化,进行文化整合、文化建构至关重要。区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文化、行为习惯文化、物质实践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四个层次,其中,思想观念文化居于文化不同层次的核心地位,文化作为人实践化的产物,是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思想观念文化的地位无法取代。思想观念文化是人对客观世界、人类自身及人类实践本身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行为习惯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养成的处事方式,包括区域人口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以及其他;物质实践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形态文化的总和,包括各种人化的物质实体;社会制度文化是人类社会一切社会制度的集合,用以规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通常基于某种意识而产生欲望并付诸行动,最后产生结果,为了使人类社会实践顺利开展,人们约定俗成地制定了各种规范用以指导人类本身。正是这样的实践本身,使得区域文化有着相对清晰的层次性。今天在区域文化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把关注点放在物质实践文化的发掘上,而忽视或弱化对其他文化层面的研究,这一倾向值得重新深思。如何提升区域思想文化观念并以此推动其他层面的文化大发展,今后理应受到重视。

二、汉中文化的多维考察及精神所在

汉中文化作为陕南局部文化具有区域文化的具体特质,在研究汉中文化的时候,必须以区域文化所具有的多维性来进行探索。从而明确汉中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提升汉中文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汉中文化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

汉江发源于汉中,流经汉中、安康以及湖北部分地区,汉江是汉中的母亲河和文化发源地。便捷的水路运输和四通八达的古栈道成就了汉中文化,使汉中文化与水结缘,透着灵气。汉中地处陕西南端秦岭以南,巴山北部,毗邻四川,被秦巴山地所包围,形成了汉中封闭狭小的生存空间。在汉中2. 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浅山丘陵约占94%,盆地面积仅为6%,气候湿润,降雨量丰富。独特的地理地形造就了汉中生物资源多样化,森林覆盖率51. 2%,植被覆盖率56%,林地面积居西部第二位。秦巴山区药用植物一千三百多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此外,还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所以山水文化、绿色文化成了汉中文化主色调之一。

2.汉中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汉中文化源远流长,南郑县龙岗遗址、西乡县何家湾遗址、南郑县梁山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大石片砍砸器,充分证明了汉中悠久的史前文明成就。汉中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是西汉王朝的基业所在,刘邦从汉中起家成就了帝业。三国时期的汉中王刘备在汉中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更是把汉中作为北伐曹魏的根据地,最终魂归汉中,葬于今天勉县定军山下。所以,今天提到两汉三国文化必涉及汉中,提到汉中就会和两汉三国相联系。汉中被美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维天有汉,其鉴有光”,更是《诗经》对汉中的描写。同时,汉中也是中国早期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汉中文化受周边文化影响深远

汉中文化的形成,既有其自身的区位特色,同时,又身受周边文化的影响,使得汉中文化具有多元色彩。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说,指的是四川对外往来交通不便,在改革开放之前,这样的局面依然没有很大改观。汉中作为四川与北方交往的咽喉所在,由于其便捷的水陆运输和四通八达的古栈道,就成了四川人外出的必经之地,也因此,巴蜀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汉中,体现在生活的休闲性和饮食偏重麻辣。近年来,两湖地区、江浙地区来汉中经商人数渐多,从而给汉中本地文化打上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烙印。汉中人不再把农耕作为唯一,经商观念渐浓。随着交通设施步伐加快,以及行政管辖的客观原因,三秦文化对汉中本地文化的影响也比较明显,秦腔和关中一带的生活习惯,正在改变一部分汉中人的传统习惯。

除此之外,汉中文化同样具有多层次性,需要进一步探究。总之,汉中文化与汉水结缘、受周边文化影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汉中文化绝不等同于汉水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及其他文化。

三、汉中文化及其精神实质

什么是“汉中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汉中文化有哪些精神实质?汉中文化既有自生性,又受区域以外文化的深刻影响。汉中农耕土地不多,但由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历史上的汉中即使遇到大型天灾也基本不会发生粮荒,正因如此,汉中人不会为生计受困,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水平和收入相比处于高位。加之汉中又是道文化的发源地,以及相对封闭,道家的修身养性深深地影响着汉中人的观念,生活安逸,休闲舒适成了汉中文化的主元素,养生之道的绿茶文化给汉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茂密的植被和丰富的水资源,使汉中形成了极具绿色的山水文化。文化的交融让汉中文化渗透了其他元素,饮食偏重麻辣、和巴蜀相近的休闲方式,等等。同时由于汉中独特的地理风貌使得汉中与道文化、两汉三国文化密不可分。这些都是汉中文化及其精神的关键所在。

这样的文化在农耕时代具有其绝对优越性,而在工业文明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汉中文化在某些方面和时代发展有些难以跟上,这也正是今天汉中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所在,所以,必须提升汉中文化,既保留特色,又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文化提升。

【注释】

[1]陕西理工学院2012年校级科研项目( SLGKY12-39)阶段性成果;陕西理工学院哲学重点学科( 4220102)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该文原载《学理论》,2012年9月第2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