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视域下的人生多维审视

文化视域下的人生多维审视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当作者要我为他的《文孟随笔》写几句读后感时,我便感到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他就能以复合文化之视角来观察,来思考,来分析,来阐释,对社会人生进行多维审视,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十分难得和可喜的。《文孟随笔》三十多篇文章,可从两个方面来品味。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的血脉,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之根。

读《文孟随笔》

傅德岷

这是一本十分奇特的书,思想深邃,见解独特。作者是我的同乡里友,虽然我离乡已五十多年,但我们曾同饮一河水,同在乡小学读书,加之他叔父又是我的小学老师,乡情依依,友情更难却。所以,当作者要我为他的《文孟随笔》写几句读后感时,我便感到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知其人,方能识其文。他家境贫困,年少时正值“浩劫”岁月,读书不多。但他秉承“秀才尚武戒酸懦,鲁夫修文绝轻浮”的家风,少习拳械,也拜读诗文,20世纪90年代初又皈依青城山翁大师门下,修身养性,在大师的口传心授与索经解疑的教导下,他焚膏继晷,穷经皓首,悉读儒、释、道文化经典,经二十多年的潜心修炼,可以说其传统文化之素养已具相当厚实的基础。因而,他就能以复合文化之视角来观察,来思考,来分析,来阐释,对社会人生进行多维审视,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十分难得和可喜的。

《文孟随笔》三十多篇文章,可从两个方面来品味。一是借青城山翁之口来谈修身养性,积善积德,以冶炼人性之美;一是作者对社会生活中人性恶之揭露和鞭挞。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其终极目的就是阐释如何做好人,做良善之人,做道德情操高尚之人。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潮涌中,人们只顾“做事”,不讲究“做人”,忘掉了“人”的本性,造成了社会的轻狂与浮躁。为此,作者从多层面来“解析人生”,让人明白世间之物皆有“体”有“用”,而“体用”又是一物的两面,互为依存。因此,顺应自然,知行合一,辩证地对人对事,乃人生酬业之真谛,从而悟得自度幸福彼岸的智慧。

要做道德情操高尚之人,首先就要净化人心。作者在《茶禅》中提出人心净化的过程就是心灵除垢的过程,就是去“六毒”(贪、嗔、痴、见、疑、慢)的过程,要去“六毒”须有“戒、定、慧”的淡定功夫。心灵净化,人与人之间还须和谐相处,善于“易位相思缘的另一方”,彼此体谅,包容,完善胸襟,修正“脾气”(《相处》);人与人千差万别,因背景、观点、视角、修养、学识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这就需要相互理解,客观善意,顺其自然,不必强求一律。这样,自己才能做到:生,当无愧于天地;活,亦无畏于天地(《学会理解》)。人还应做到“圆融”,“圆”是通达、完整、宁静,“融”是活力、睿智、修正、运作、化合,人做到了“圆融”,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整个社会也就能达到和谐之境。《寻宗》更从源头探讨人类之宗,即天人合一、天地平衡,这样生态才不被破坏,自然才不会降灾于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要做道德情操高尚之人,还须信仰坚定、锲而不舍,去垢净心。他在《银丝拂尘》中通过青城山翁对“银丝拂尘”的阐释,指出一个人只要认准求真的方向,坚定信念,锲而不舍,都会条条大路通罗马。《简陋的书斋》以斋的简陋寓示人生亦应去世俗的喧嚣,除浮华的虚表,修心正意,贴近人性美之境。在《读书》和《作品寻踪》中,提出精美之作是神、形、气、韵、和的结晶;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两颗真心的交融,在寻求中探讨,在体味中沟通,在和谐中共鸣,在共鸣中寻求新的风景。因此,读书必须信念坚定,锲而不舍,静心领悟,才能让时空消逝,使别人的辉煌,失败或顿悟,瞬间转化为自身净化心灵的营养(《山翁读书》)。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也才能在无数人的灵魂净化中不断前行和发展。

要做道德情操高尚之人,还须以“自省”和“孝”来维护家庭婚姻的稳定。《播种》以“播种”为喻,说明家庭婚姻的和谐需靠“自省”之法,不必守望收获,只需拷问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农夫。对父母,应以儒家的《弟子规》来量度自己,是否做到“一养二敬三志”。“养”即赡养、奉养、事亲;“敬”即感恩、报恩、尽责;“志”即理解父母之祈愿而努力实行之。这样,才是对父母“爱”的回报,才是“孝”文化的完整解读(《爱与情》),家庭也就平顺稳定,和谐温馨。

青城山翁关于人性美的众多箴言禅语,可谓布“道”传“经”,警世醒人,对于人性美之完善和人类社会之和谐发展,具有极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作者“心”在尘外而“身”却在尘中,因而他对生活中之人性丑深恶痛绝,并进行揭露和鞭挞。比如,《做生》批评了“做生”习俗无非是满足浮躁,自我陶醉之心,或借此敛取贺金之举。《画皮》以犀利之笔剖析了“画皮”之本相: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祭车》批判以杀鸡来祭新车,祈求平安吉祥的愚昧,这严重违背了“众生平等世间才会和谐圆融”的佛训。《根》是对一个穷孩子长大而成一县之长后豪华办丧事,大肆敛财的官场腐败之风的批判。《旁听》以梦反照现实,揭露生活中之法官“通吃”以及原告“讼棍”、律师“昧心”害人的丑行。这诸多劣迹丑行,犹如一面面反光镜,照出了人性之恶,从而为建构人性之美的美好人生提供警戒。

此外,作者还从哲学层面来审视人生,阐释儒、释、道文化的真谛。《上善无为》是对道家“无为”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释家“戒、定、慧”思想的感悟和阐释,指出“无为绝非无所作为,而正是儒修、释戒、道化的大作为!”《人生酬业》就是人生旅途中所遇的“众生”“生命”“生死”“神识”“业力”“修行”“因果”“酬业”“疏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释,提出“酬业就是对自身此前所造业之果而负责埋的单”,是对过失的偿还。“酬业”就是人一生一世应付出的责任。《明见心性》则以佛家《金刚经》“应如是住”的观点,启示人们“有了自己的信仰”,就“应如是住”,坚定前行,这样灵魂就会结束旷古的流浪,社会也将远离从前的浮躁。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20—公元前399)认为:人类唯一的幸福秘方就是哲学,哲学的意义就是帮助人们,怀着乡愁寻找生命的精神家园。他在《明见心性》中指出:如来(佛家)为众生铺设了信、解、行、证循序渐进的四步修炼阶梯;老子(道家)指明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遵循客观规律的路径;孔子(儒家)悲心悯人,标识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可见,儒、释、道三家追求的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都是“和谐‘一’体之‘天下安’”。这是多么精要的见解!

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的血脉,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之根。特别在人们重物质轻精神、求实用弃信仰、玩手段毁道德、讲享受恶俭朴,图攀升不思退、顾眼前不管未来、爱包装而忽略内在的人性扭曲、物欲横流的当今,用传统文化的精髄来疗治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从这个意义来看,《文孟随笔》的现实意义,自有它不可低估的价值维度。

《文孟随笔》的表达,使我想起了黎巴嫩诗人和散文家纪伯伦的诗散文集《先知》,此书以智者亚墨斯达法之口,向阿法利斯城的一位女子爱尔美差,和民众临别赠言的方式,就爱、婚姻、孩子、施与、饮食、工作、欢乐与悲哀、居室、衣服、买卖、罪与罚、法律、自由、理性与热情、苦痛、自知、教授、友谊、谈话、时光、善恶、祈祷、逸乐、美、宗教、死等二十六个人生问题发表了训诫箴言,充满了深刻的寓言式的哲理,极富人生启迪。《文孟随笔》以青城山翁解答人生疑难以答学生之问的方式,与《先知》的表达何其相似!不过,作者一直生活在民间,联想丰富,颇接地气;语言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论证多辩证色彩,应该说这更是作者独具的风采。

我乃俗子凡夫,一介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对佛道禅机更是不及皮毛,上述所言实乃读《文孟随笔》后的姑妄之语,权作乡友信嘱的回报,并祈望他既能深入佛道,又能跳出佛道,对人生真谛的阐释也许更具现代性和科学性,对人的增知启慧更具向上性、向善性和积极性,写出更多更好的佳作来。当否,尚祈作者与方家赐正。

二〇一四年冬于重庆

傅德岷,四川崇州人,重庆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评论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