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大学生生命意义现状的调查结果,结合之前的理论研究,确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目标、实施原则、实施途径等。故珍惜自我生命、重视肉体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提出及其实践,突破了绝对主义知识观主宰高校话语权的局限,为大学教育观念的更新带来一股清新的生命气息,增添大学教育的生命活力,培育多元、多样的、内在丰满的生命个体。为大学教育主体发掘、思考与探索生命意义的能力提供帮助,提高他们的生命素养,培养他们反身而诚地拷问自我生命意义的意识与修养。这样大学生命教育才真正达到它的本真价值,促进生命的自我统整。而复杂性科学范式中的新思维方式,可以促进大学教育主体重新认识自身,直面生命、为了生命、提升生命意义。

根据大学生生命意义现状的调查结果,结合之前的理论研究,确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目标、实施原则、实施途径等。这样一套系统完整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明确他们的生命意义和生活目标,使高等教育这座象牙塔内的住户在学习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领悟生活的艺术,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一、实施目标

生命教育主要在教导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借由教学过程以协助学生去认识自我,学习与他人相处,关怀他人,并进一步去包容、尊重他人,关怀人生的潜能,并让个体主动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及探索人生意义,也是一种关怀生与死的教育。目的在于协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习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加强人际关系,进而能珍惜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并关怀别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目的与功能,建立独立自主的信念,养成积极正向的人生观。为了帮助大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根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对应的实施目标就是:珍爱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创造和谐的生命关系。

(一)珍爱生命

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而离开了这个载体,人生的各种需求都无法满足。这一目标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珍惜自我生命。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是万千种因素的结合,人能有此生不容易,一个人从小到大,他的父母付出很多,社会也为他付出很多,个体没有理由不珍爱生命。故珍惜自我生命、重视肉体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应该做到:首先,要能够了解自身的生理构造,以及自身生命的基本特征;其次,要掌握保持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方面的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增强体魄,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再次,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做到在各种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恶劣气候条件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如何自救和求助他救,如何生存等;最后,要能做到在遇到挫折和痛苦境遇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调节不良情绪,平衡好心态,懂得即使一无所有,也不能失去对生命的追求和信念。二是珍惜世间万物的生命。生命在于普遍联系之中的,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任何生命都有平等存在的价值。我们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动物的生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自然生命的存在是一切生物存在的先决条件,从哲学意义上讲,生命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生命存在,发展的可能性就存在,生命与发展的可能性同在。大学生同样也要做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一样去珍爱别人,尊重别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明白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只有全社会都树立了敬畏生命的意识,具有人文关怀、社会关怀,能够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与世界共融共存。并能够把这种情感扩展到社会、自然、宇宙,学会尊重差异,敬畏自然,胸怀社会。一个人的生命才会最大限度得到保障。

(二)创造生命价值

生命不仅仅在于生物体的“存活”,更在于必须要活出意义和价值。生命价值是指一个人的生命所具有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生命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是人存在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没有价值的支撑,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可能抵御来自外界的“利”的刺激与“名”的诱惑的。现代社会大量生活、无限消费和追求最大利润的经济体系,无形中逼迫人们退回“肛门期性格”(anal-character),生活中主要的精力都走向占有和囤积。长久以来,教育一直作为经济的侍臣,服侍经济世界的内在法则,制造出一批批自私、贪婪的工作机器,充满了成功、效率、自由的迷思。渐渐地,人与人、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也越来越疏离了,人活着的唯一价值就是感官的享乐和填满各种欲望,而忘记了思考生命本真的价值。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愿的人,由舍生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前人和他人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同时,都要做出贡献报偿他人,促进社会的进步。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价值之于人的生命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人的生命本身,是人的生命特有的一种精神超越的指向。人的生命的价值蕴涵于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人的最真实、最可靠的价值。因此,生命教育要教育大学生积极主动创造生命价值,实现人精神生命的良好教育,其目标就在于要培养大学生:其一,有理想、有追求、志当存高远。要明白成功是在不懈地追求与奋斗中实现的。其二,充满青春与活力,朝气蓬勃,血气方刚。其三,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要明白逆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

(三)正确认知死亡

在我国的传统中,人们避讳谈论死亡的话题,所以导致了人们对死亡的愚昧,这种愚昧就会导致人们对生命的不珍惜。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的一些高校在进行人生规划和人生教育时,要求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使其感知死亡而不虚度人生。只有正视死亡才能理解生命,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中避讳死亡的做法,而要积极引导人们正确地认知死亡和生命。

生命的完整内涵包括了生与死两个方面,死和生一样,不仅是人的一个规定性,而且是人的最本质的规定性,人的本真存在就是“向死而在”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的观点给我们极大的启示,他认为生即“向死亡的存在”,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在走向死亡,我们只有从容地面对死亡,才能积极地把握人生,让人生更加精彩。正如泰戈尔所描绘的那样:让生如夏花之烂漫,让死如秋叶之静美。只有理解死亡,才能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和一去不复返的性质,从而真正懂得生命的可贵。只有理解死亡,才能确信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从而自觉地克服所谓的焦虑和恐惧,从而思考并努力追求人生的价值,并且由死而思生,焕发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促使他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充实自我,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四)走向生命的成熟

对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而言,生命是迈向圆润的境界。圆润意味着内在均衡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没有任何食物可以震撼一个人的平静安详,生活不再慌乱,生命不再迷惑。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成熟原理——“成熟就是恰如其分地与自身之外的其他现实发生关系的能力”(1)。人们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各种关系之中。身处种种关系之中,有人游刃有余,有人茫然失措。不能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建立起和谐关系,也正是人类社会和个体生命面临诸多困境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一个人越成熟,他的内在就越安定,然后就像一个轮子,已经完全平衡于他的内心。因此,他就越不可能倾向于向外追求他本身之外的实现。在这种平衡状态下,一个人可以有效地和各种形形色色的实体建立连接,无论这些实体多么的异于他自己真实的人生经验。

每个人都会有必须处理自己内在负面情绪的时候。愤怒、恐惧、好斗,以及其他人性弱点,都并非我们身上的异物,而是像太阳周围有一层光晕一般。在平和的学校教育氛围中,通过生命教育的渗透,建立慈善、合作、进取的合作精神,以及类似的正面特质,并富有活力地呈现出来,具有强大的磁力,让学生更容易去除自己内在的负面情绪,伸展开阔自己的觉知,使任何环境或任何人都不容易扰乱心智。如同英国文人吉卜龄(Rudyard Kipling)所言:

当你身边所有人都失了魂掉了脑袋,

而且有人责怪你时,如果你能够保持脑袋冷静……

那么你就称得上是男子汉,我的儿子。

(五)创建和谐的生命关系

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不仅存在于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也同样存在于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只有这些生命关系都获得和谐的发展,人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建立和谐的生命关系,也就是: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悦纳自己,建立对自我的认同感;其次,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对方,为自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最后,要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爱护大自然的一切,保护大自然。

二、实施原则

针对以上提出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目标,需要制订合理的实施原则与之相配合。大学生个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任何教育都应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生命教育也是一样;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生命教育还要把他们特有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相结合;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完善需要经过发展、预防、干预等一系列过程;最后根据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把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相整合。遵循以上提出的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实施具体的生命教育方法。这也是生命教育实施方法的前提。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这与生命教育宗旨是相一致的。

实施生命教育,起点在于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生命是发展生命、完善生命的基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只有尊重学生的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情弦”,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尊重学生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生命,我们的教育方可生机勃勃。“正如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说,你可以将一匹马带到河边,但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2)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多教师依然是心目中有教书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从不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而只是当成一个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的东西。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不许学生有半点怀疑之心。生命教育是立足于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条件并教育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为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创造条件。大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社会多元化都决定了教育的合理模式应该是“因材施教”,个体的差异性决定大学生生命教育也同样要注重“因材施教”,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根据问卷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在生命意义和死亡态度的得分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尽量将生命贴近学生的需要,以便引起他们的共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从“大学生生命观”的问卷调查中看出,一年级学生在生命意义和死亡态度的得分上都是最高的,而到了二年级,分数就逐渐降低,三年级时则是最低的,四年级时又有所提高。因此,高校一定要抓住一年级时的有利时机,尽早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他们好好思考人生的意义,对自己的大学生涯做好规划,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不虚度光阴。同时也要对那些在入学测试生命意义得分较低的同学进行重点监控,加大教育的力度,多派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或职业辅导师与他们谈心,了解问题的根源,尽量将问题及早解决,以便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二年级以上的同学,我们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及时地干预,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消极的想法,要帮助学生分析这种思潮出现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抵制,从而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顺利完成学业。而对于大学四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应该加强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的辅导,降低他们的就业压力和焦虑,建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二)知、情、意、行相结合

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是一个拥有认识、情感、意志并且不可分割的人。认知、情感和意志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人的认识过程是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没有人的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情感,也不可能有自觉的、坚强的意志。情绪情感和意志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者缺乏坚强的意志,人的认识活动就不可能深入。”(3)因此,我们在实施生命教育的时候,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志,使他们敢于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失落与悲伤,并尽快走出悲伤,重新开始幸福人生。

要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不仅要进行认知学习,还要能学会体验学习。“体验是对亲身经历的反思,是全身心融入对象后对意义的揭示,是对生命意义的感悟。通过体验就能丰富自身的情感,提升人生境界。”体验生命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把握。生命意义并不是固定在生命之中的,而是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去揭示和体验的。生命的意义也在不断体验中逐渐生成,成为生命自身的一种精神支柱。通过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丰富生命的情感,坚强生命的意志。只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否则就是失败的教育。

(三)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

生命教育关注的是每个学生的发展,它的作用就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此为出发点,创造各种条件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教育既有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性目标,也有禁止吸食毒品、防止性传播疾病、防止自杀和各类事故等的预防性目标,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大学生危机问题要进行科学的干预。这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疏忽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防患于未然才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健康的发展同样也是最好的预防手段,适当正确地干预和调节才能让大学生的发展顺利进行,直到最终达到既定的目标,实现理想。

(四)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整合

学生的生活环境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直接的生活环境,主要表现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间接的生活环境,主要表现为邻里、社区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绝大多数学生的失范行为(包括违规、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都可以从学生现实生活环境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中找到原因。生命教育要“立足于现实人生……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必须要延伸到学校以外,形成多方互动。”(4)家庭是塑造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生命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如果父母能为孩子创造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快乐和幸福的生活体验,孩子就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父母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样也会影响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父母积极的人生态度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消极的人生态度也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生命教育的大环境,只有当社会环境越来越承认教育应该是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统一性教育时,我们的学校才会鼓励学生去挑选适合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作为生命教育补充教材,而不是安排那么多的考试,那么,或许现在弥漫在我们周围的挫折感和无助感就不会这么深,自杀率就不会这么高。”(5)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想办法净化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单一的价值体系逐渐瓦解,新的价值体系还未建立,社会上存在着多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现有的价值观念组织全社会性的讨论,帮助学生澄清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上所传播的暴力、自杀等信息对大学生的暗示作用,我们也要加以重视,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尽量净化传媒文化。总之,全社会都要联合起来,各出其力,尽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三、实施途径

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依赖于正确合理的生命教育实施方法。“没有一种教育活动是不需要教育方法的。《孟子集注》中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则无以学’。”因此在实施生命教育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如我国台湾地区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主要采取如下两种措施:在课程设置上,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在综合课程课中设置生命教育单元以及在学校其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有阅读指导法、欣赏讨论法、亲身体验法和随机教学法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我们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时可以借鉴他们的一些方法,同时,结合大陆高校自身的情况,从多个渠道展开:其一,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其二,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其三,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其四,通过社会实践体验生命教育;其五,通过体验式教学;其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七,通过心理咨询开展生命教育。

(一)单一的生命教育课程

单一性课程就是将某个模块的基本内容编制为专门课程。相对于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来说,单一性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连贯性,它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认识死亡,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寻找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同时,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以避免将生命教育边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教育的实施效果。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课程就是单一性课程的典型代表。就当前国内实际情况来看,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也更有利于落实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所以,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是我国目前开展生命教育比较理想的选择。

生命教育课程,追求生命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机和谐,既要爱惜生命,又要不断追寻生命的意义,以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课程,须涵括己我、人我、物我与天我关系,意在统合生命的知、情、意、行,增进生命健康,养成尊重、珍惜的生命态度,并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追寻全方位生命的教育经验与活动的统称。生命教育课程是以全人教育视角为出发点的一种统整课程。高校可以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开设《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等生命教育课程,传授生命知识,引导学生把握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讲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二)渗透式教育课程

虽然单一的生命教育课程具有连贯性,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完整地呈现出来,但我国大陆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课程多、课时满的状况,专门对其进行生命教育的时间不充足,因此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将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效果。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钮泽诚比较赞同渗透式的生命教育课程,他认为 “生命教育若要彻底实现,应该要融入于各科教学内容中,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观念上,应由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改变为设计一个学习情境,学生最大的挑战不是结果的获得,而是能否根据新的证据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思的历程,也就是批判自己的思考历程。”此即建构教学理念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的是学生反思的能力,透过建构式的教学将有助于学生重新探索生命的意义,建构自己的生命图像,活出人性的尊严。

在原有的课程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思考的现实问题。渗透式的教育要求学校或教师要改变关于教学、学习和知识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由教师传递客观事实的模仿学习,转变为学生中心探究导向的、合作本位的建构式学习,更朝向知识的社会建构。在建构式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发展创造意义的策略,而非根据教师或教科书的权威决定正确的答案,教师倾听并尊重学生的任何想法,如此,方能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质疑及试验,借由分享、争论及建构,修正各种知识和求知方法。从广义上讲,在大学课程中处处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当然,各学校也可以针对学生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某些课程中针对性地强化生命教育内容的渗透。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一门直接介入学生心灵世界的课程,因此……负有直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6)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有关学生的各个方面,构成一种旨在改善生命质量的综合性视角,使相关的内容融入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并占有足够的地位,从而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心理咨询

除了要对广大学生开展相关的关爱生命的教育之外,还应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问题,做深入细致的心理引导工作,要做到共性的课堂心理教育和个性的案例问题解决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教育工作做得扎实,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帮助人的过程。咨询员可以给当事人一种安全感,可以使当事人放开自己、正视自己并释放自己的情绪,从而找到当事人的心结所在,并据此给予教育和引导,使人们有良好的心态面对一切,积极地看待所经受的挫折、磨难与压力,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合格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经济和就业等各个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疏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将自杀等念头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仅有30%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而且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即使有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也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和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大学生往往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开展网络心理咨询,这样就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消除他们的各种顾虑,使他们能够勇敢地敞开自己的心扉,诉说心中的种种不快,疏解心中的压力,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尽可能多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让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并进而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俗话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在获得“浓缩果汁式”的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生命的丰富性与完整性,忽略了对成长过程的直接经历与体验(7)。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实践的办法来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最终还要落实到大学生的行动中去,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才是生命教育的目的。

在生命教育中可以采取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去医院参观,一方面可以和孕妇交谈,了解孕育生命的艰辛,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并感受迎接生命的喜悦;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观急诊室,从而体会生命的易逝,甚至可以和临终病人交谈,感受他们对生命的领悟,对生命的眷恋。生命之所以宝贵,就在于生的偶然以及死的必然。通过与孕妇及临终病人的交谈,大学生可以体会生与死,形成一种深刻的生命情感,这种情感更能增加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对生命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当学生培养对生命的热爱的情感之后,他会迁移而对别的生命也产生热爱的情感,这样的话,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他更容易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人际关系更容易融洽,而对于其他的生物,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喜爱之情,自然也就会爱护动物,进而保护动物。还可以组织大学生从事义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感受自己给别人带来的欢乐与幸福,相应地自己也从中感受快乐。

再如现在很多学校组织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运用自己的所学,一来可以帮助别人解决实际问题,二来也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自己的人生价值,并进而争取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2010年7月17日至24日,重庆交通大学灾区心理重建服务团又组织了为期9天的“北川行”心理援助团。这是一支特别的团,是一支在灾难中成长,又服务于灾区群众的团队,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走出来的灾区大学生成立了自助互助的灾区心理重建服务团,从2008年寒假至今,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团队成员都会回到家乡,关注家乡的亲人,关注他们灾后的生活;关心家乡的留守儿童,为他们爱心补课;帮助家乡敬老院的老人们,给他们带去温暖的祝福;慰问教会他们坚强的老师,与老师畅谈人生感悟;调查灾区的重建情况等。团队成员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的现在的数十人,他们不仅关注汶川灾区,也关注全国受灾的其他地方,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灾区心理重建互助服务团以“从灾区来,回灾区去”为原则,号召来自受灾地区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回到家乡,以与家乡人民血肉相连的亲情为依托,为家乡建设带去自己的奉献。每一次社会实践,他们都会带回很多活动材料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带回来团员们自己的心灵感悟。他们用自己的心灵之笔把自己的成长历程书写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这份自助互助的来自生命最深处的快乐。在今年重庆市举办的首届大学生成长论坛上就出现了数篇文笔优美、情感真挚的论文,它们都是来自重庆交通大学灾区心理重建服务团的大学生们,高丽同学的《在心理援助中成长》、肖玉龙同学的《在灾难中坚强,在助人中成长》、岳武同学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鼓励大学生社会实践》、赵龙同学的《心系家乡,服务基层——重庆交通大学三期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实践报告》等。正是通过这样一支团队,本着自助互助的理念,将一颗颗温暖的心汇聚在一起,面对困难,走出困难,又给身边的人带去帮助和希望。生命如斯,爱心永驻,助人者和受助者都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生命意义得到彰显,生命价值得以升华。

(五)专题教育

专题教育主要是通过在学校中举办一些专题性的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专题教育的开展时间,可以是固定的,例如一个月一次。也可以根据现实条件的需要,随机地展开。专题教育的开展形式,主要有讲座、宣传资料的张贴、发放、学生的实践等。根据生命教育的内涵,在大学中可以开展以下专题教育:

1.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是目前西方生命教育的主流,重视了解人体生理结构,给人以生命的孕育、发展的知识,教人以增进健康、预防疾病、面对危机的技能以及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比如美国的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就叫做《Health&Wellness》,包括五大单元,分别是:心理、情感、家庭和社会的健康;成长与营养;个人的健康和安全;药物和疾病预防;社区和环境的健康。高校可以通过讲座和宣传的形式,学生了解有关健康的概念,并对照自己,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心理发展阶段;熟知保持身心健康的知识,知道如何拥有健康强健的体魄与和谐的心灵。

2.审美教育

美育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美育,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亦即提高生命的质量。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因为审美活动的本质体现为情感活动。

当人的基本生存没有满足时,美是一种远离生活的东西;但当人的基本生存满足后,审美渴求便成为人的生命的最高追求,欣赏美、创造美便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步骤。只有将生命艺术化、审美化,在生命审美层面进行生命教育,才能解决有关“生”的种种问题。

3.安全教育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但是每年大学中都会有一些学生死于意外事件,例如交通事故、火灾、溺水。因此,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非常必要。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麻痹思想,要教育他们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注意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则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如懂得在遭遇雷击、火灾、溺水时如何自救和他救,在野外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如何生存等具体的内容。在教育中,学校要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的案(事)件、事故进行教育,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可采用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办黑板报(宣传橱窗)、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树立宣传牌等。务必让大学生具有安全意识,自觉地保护生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性教育

近年来随着性观念的日益开放,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日趋增多,未婚先孕现象及不安全流产比例不断上升,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提高,这表明大学生的性健康知识相对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他们面临着与性有关的健康危险。在尤琪等2010年进行的“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调查(8)显示:高达94.7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性教育,85.50%的同学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性别、城乡和年级的差别。恋爱、性、婚姻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大学是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和特殊的生活环境,产生爱的需要并尝试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是正常的。对大学生的性爱问题过分放纵与过分压抑都会给他们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损害,对大学生恋爱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禁止不仅无效,而且还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性知识、性安全和性纯洁的专题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性安全”教育课程主要教学生如何使用避孕套和其他避孕方法,使其在进行性行为时降低受到的伤害程度。“性纯洁”教育课程主要促进学生保持童贞,对遏制婚前性行为的发生有重要意义(9)

5.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实践方式,死亡教育包括如死亡的忌讳、了解死及濒死的过程、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自杀及其预防、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捐赠、葬礼与殡葬管理等内容。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各种知识、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培养人们面对死亡时需要的种种应对技能,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人们珍惜生命、勇于面对死亡,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赋予生命以价值的教育。死亡教育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看待死亡,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老病死的观念,从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并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死亡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死亡教育揭示生物死亡的必然过程,帮助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理解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死亡教育就是要鼓励学生探求死亡的课题,鼓励他们认识生命的有限与脆弱,知道如何去面对生命,从而珍惜有限的生命,从中寻求有限生命的可爱,勇敢面对生命中的艰难困苦,赋予生命以积极的意义,知道如何在死亡未来临之前好好生活,从而活得更充实、更满意,减少忧虑。

(六)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培训(Outward Bound)起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用于培训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生存技巧和意志力,结果明显提高了海员的生存率。战争结束后,体验式培训的独特创意和培训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培训通过肢体上的挑战,进行游戏,仿真练习,分享时间,有指引的冥想和互动,不必通过真实的艰险、自我怀疑、厌倦、受嘲笑经历,就能让成员领悟和发现真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精神科学教育学的鼻祖狄尔泰认为,体验是一种认识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式,是主体与对象的融合、主客统一的方式,在体验过程中,主体全身心地进入对象之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10)

1.体验式培训的学习理论

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通过活动体验、分享感受、导师引导、感悟成长,最后在实践中检验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如果在活动体验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则学习循环又有了新的起点,意味着新一轮的学习圈又开始运动。体验式学习理论模型还描绘了两种基本结构纬度:领悟纬度和改造纬度。领悟纬度是直接领悟具体经验和主动实践获得经验;改造纬度是学习者通过抽象概念化和反思性观察对已经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和转化。体验式培训就是通过上述五个阶段和两个基本结构纬度的循环,将体验内化(如图12-1所示)。

img31

图12-1 体验式培训学习圈模型

2.体验式培训的特点

(1)主体性

体验式培训是与传统的说教式培训截然不同的模式,完全摒弃了灌输,注重培训主体自身的感悟和成长,这非常契合生命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实施原则。主体性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成为体验式培训中的直接参与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比如,让学生说出活动中最切身的感受,体会自身成长的力量,在活动的过程中,导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完全尊重学员的体验和感受。“体验”最强调亲历性,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变“传授”、“接纳”为“体验”、“感受”,通过获取生命认知来建构经验,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反思、内化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生命情感、树立生命意识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觉践行,以逐步确立正确生命观。

(2)生活性

生活性表现为体验式培训的活动内容完全融入生活,表现为将活动中的感悟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体验式培训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生活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辨别、取舍和生成。陶行知先生“生活德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学生引向真实、完整、具体、活生生的生活之中,脱离了学生生活和实际的生命教育显得苍白而无力,教育效果也可想而知。例如一次以“熔炼团队·激发潜能”为主题的体验式培训后,学员就会把这种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带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有利于建立一个和谐共进的班集体;而一次以“领袖风采”为主题的体验式培训,可以促进学员学会如何积极付出,善于理解,主动影响,精于沟通,敢于负责,领悟到如何去展现一个领袖的风采。

(3)开放性

在体验式培训的活动中,每个成员都要以空杯心态完全融入培训,并接纳他人;在活动课程的设计上,培训目标、培训课程都不是唯一的,导师会根据学员在某一培训阶段的表现及时对教练团队进行再定向和调整。培训中,导师尊重并接受学生的各种个性化体验和感受,允许学生另类思想的存在,并努力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多方位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4)情感性

体验式教学会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同时也强调平等、民主、和谐团队关系的建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基于“体验式培训”的生命教育强调情感体验是形成学生生命品质的基础,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就是要让学生置身于产生各种感情波动的情境当中,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理解生命,感悟生命的真谛。

为了增强可操作性,笔者拿出一份以“责任与感恩”为主题的生命教育的体验式培训课程设计,仅供参考:

培训名称:广东省团委大学生学生干部领袖风采培训

培训主题:责任、感恩

培训对象:广东省范围内每个高校的学生干部1~2名,共计248人。

培训目标:

——强烈的信心、决心,坚强的毅力

——勇于承担责任,为自己的抉择负责

——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恩生活,感恩父母,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

——培养团队凝聚力,增强彼此沟通能力

流程:

热身活动:DISCO、手语舞蹈或者用鸟巢游戏进行热身,迅速让学员的情绪达到高潮。

活动导引:在今天的活动中,你投入了多少,你就会拿到多少?今天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小小的检验,看大家是否愿意接受挑战,是否愿意百分之百地投入!是否有勇气迎接挑战!态度决定一切!能力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态度,再高的能力也是徒劳!

第一个挑战:自动分队,需要多长时间?请用你们自己的方式在两分钟内分为男女相当的人数相等的两队(即A、B两队),每队站一边。

第二个挑战:选领导活动(5分钟)。这是一面镜子,一种体验,你是否有自信、勇气、力量得到伙伴的认同?AB两队各诞生一男一女两位队长,注意强调:一定要自愿的,不能推选。

领导誓诺(10分钟)

(1)两个团队的队员对自己的队长进行嘉奖和鼓励,将你最好的赞美送给你们的队长。

(2)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比赛比较合适?报数、齐下坐、共同进退、雷阵。

(3)报数比赛规则:

A.四位领导只负责建设团队,所有队员参加报数比赛。

B.所有队员必须报数,声音洪亮、清楚、准确。

C.不得抢报、错报、漏报。

D.对方比赛时必须肃静。

E.比赛规则:第一条,绝对服从裁判。第二条,如有不服,参照第一条。

(4)领导公众承诺:我愿意为自己的团队负起责任,面临挫折、困难、甚至失败负100%责任,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怨无悔。多问几次,是不是下定决心了。

两队领导承担责任示范,输的一组,依次做俯卧撑5次,10次20次,40次,80次。

建设团队

A.团队成员讨论比赛策略及练习。

B.最后一分钟测试摸底成绩。

正式比赛:

1轮比赛:建设团队(5.0分钟)——成绩宣布——领导践诺。

2轮比赛:建设团队(4.0分钟)——成绩宣布——领导践诺。

3轮比赛:建设团队(3.5分钟)——成绩宣布——领导践诺。

4轮比赛:建设团队(3.0分钟)——成绩宣布——领导践诺。

重要导引:我刚才与两位队长沟通了一下,他们也不常做俯卧撑,可他们毫无怨言。他们并没有参加比赛,可结果是无情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带领着自己的队伍去冲刺,而所有的队友你是如何来参与的?你已经具备了比赛相应的知识、技能,而我想,制胜的关键是什么?对,是态度,是责任感,“态度决定一切”!其实,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参与,来参加这个活动,来参加这次训练?你将一无所获。如果你总是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态度去参与生活,你将永远也不会成功。因此,所有你决定“要”的、你决定“一定要”的,就得全力以赴,才有成功的机会!就在要进入决赛前,我知道,我们的队长、队员都要把自己全力以赴地贡献出来,我也相信我们的队长将把对决赛的信心用他的方式来传递给所有的队员,队员也会把对决赛必胜的把握回馈给你们的队长。现在,请队长依次走过你的队员,这里,不需要用语言来交流,用你们都懂得的肢体语言来相互表达。

继续比赛:5轮比赛(1.5分钟)——建设团队——成绩宣布——领导践诺——教练导引。

体验时刻(10分钟)

注:做俯卧撑的队长累了后,只能趴在地上休息,不能站起来,也不能坐起来,脸朝地面。灯光随着做的次数慢慢暗下来。

当有队长在做320个俯卧撑时候,累得趴在地上休息时,把一些灯光关掉,留下两束光,叫全部学员围着这两名做俯卧撑的队长,开始引导。

导词:

请两位领导静静地趴在地上,好好地休息一下,好好的回顾一下,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所受的委屈……其他的学员请围坐在两位领导的周围。

所有的学员好好地看一看女队长的背影,这一个苦苦支撑的背影,像你生活中的哪一个人的背影?像不像你的母亲的背影,这一个背,曾经背过你多少次,为了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是不是也像这样的疲惫,无奈,为了这个家庭、为了让你健康地成长而奔波、劳累,他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为你付出了多少,当年为了让你更好地读书,拼命努力地挣钱来供你。今天你出来了,她还整天牵挂着你,关心你,全力为你付出。你知道她要的是什么吗?不是你的钱,而你有多久没跟她沟通了,有多久没与她交流了?可你知道吗,她的心里多爱你,还记得妈妈年轻时的样子吗,而现在的她是什么样子,想想她头上的白发,她眼角的皱纹,她那不再年轻的脸庞,她已经老了……

再看一看男队长的背影,像我们生活中的哪一个人,像不像你的父亲?为了家庭的责任,为了你的成长,任劳任怨,为了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是不是也像这样的疲惫,他也想让自己的儿女过得更好,但是他没有能力呀……他的那双臂,承担着家庭多大的压力和责任呀……你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吗,不是你将来能怎么回报他,而是你在学校能够健康地成长,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好一点……《父亲和我》

看一看,两位队长的背影,他们像你生活中的哪一个人?像不像你的老师、像不像你的班主任!像不像以前关心你爱你的老师?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坚强,但你可知道他们为了你的成长,承担着多大的压力,有时候还被你们抱怨,有时候还被你误解,看着他们的背影,知道吗,现实的生活中他们跟现在一样,就因为你的一点点失误,要被学校领导批评,就因为你的一点点失误造成他们巨大的压力。就因为你的不负责任,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作为一个青年,你真的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了吗?你真的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吗?你真的理解了老师对你的苦心了吗?你真的知道了他为了你的成长所肩负的压力吗?你可知道,责任是我们生存的方式啊……想起老师的面容,想起他那期待的眼神,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想起了谁?是谁曾经像这样为你承担……《思念谁》

所有人手拉手一起围成一个圈,为那些曾经关心我们,指导我们,爱我们的人,为那些曾因为我们的过错而为我们承担的人说一声:谢谢吧。《感谢你》

(6)预期反映及应对:

队长和学员放弃不进行比赛了——引申联想到实际的生活中,是谁为我们承担而不愿意放弃?

队员不干了,放弃了,但队长还要继续——让他们自己解决,让队长去承担!

(7)分享方向:

活动中,你真的全力以赴了吗?你认真对待了吗?生活中你也是一样吗?

责任与感恩,你看到那苦苦支撑的背影在承受不了的时候,他依然没有放弃,你内心是怎么想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分享要求:以引导为主,多让学员表达内心感受,用心去关注每个学员的成长。

以下是中山大学一位学生会干部参加此次培训后的感言:

我成长了

我成长了,真的成长了,我看清了许多之前怎么也不会想的东西。这次体验式培训让我发现了很多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每一个人的善良。也发现了自己的善良。让我能够认清谁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人,我应该为谁去付出——对,我的父母。生我养我的父母,他们把全部的爱给了我。

我学会了承诺,更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去实现承诺的勇气。承诺的意义不是在于是否能够实现,而是在于你是否为了你亲自做出的承诺去付出,去坚持过。

我更勇敢了,不会再在众人目光的焦点中胆怯,我敢于成为焦点了。

我更加自信了,当自己完成了一个初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时候,我相信,我不是平凡而渺小的一个人。

我学会了承担生命的责任,要为自己的每一个行为负责,就算惩罚再苦,你再委屈,你也是不能推卸自己身上的承诺和负责的。

(七)生命化校园环境建设

“一个高校,无论是校园内部,还是校园周边,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适宜于教师教学科研,学生读书学习和修身养性。”(11)实现育人的有效途径,除了教育、服务、管理外,还有环境,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35年,其中有23年在一所叫“帕夫雷什中学”的乡村学校担任校长。他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他曾指出“用环境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12)他认为,精心设计、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前提,同时,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手段。

学校教育环境中,有着某些富有生命意蕴的情境。在其中,生命的创生力呼之欲出。从性质来说,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理性的环境与心理性的环境。物理性的环境可以由学校建筑、学习器材、花草树木等构成,并通过不同的颜色、比例、造型等的组合,构成为整体的物理环境。从颜色的角度,祥和、热情、充满生机的颜色,会更优于那种躁动、抑郁、混乱、黑暗的颜色。从内容上看,那些出自师生手笔的作品,反映师生生存状态的作品,相对于说教性的标语和宣传画,更能激起师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从结构的角度看,圆润、和谐、错落有致的结构方式,要优于杂乱无序的方式。从整体风格看,会有诸如强调秩序与规范的风格、宽松与轻快的风格、激励性的风格。“校园的物理环境并非是‘死’的,它的成分、构成方式、风格,可以体现出某种生命意味,可以成为一个浓缩的生命世界。”(13)

从心理环境的角度看,校风、班风、教风、学风都是比较明显的心理环境,制度和物理环境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情境。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个体更容易激发灵感、更容易表现自我、更容易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而在一个拘谨、压抑、专制的环境中,个体的生命可能被极大地压抑、掩盖住,不利于个体生命的成长。廖桂芳教授在她发表的《论高校心理环境建设》一文中详细展示了高校心理环境建设程序(14),如图12-2所示。

img32

图12-2 高校心理环境建设程序示意图

在图12-2中,方框表示实施过程的主要环节。与方框相系的文字,说明影响该环节的心理因素和心理学方法,实践中当然不是必须有这几个环节,而是可多可少。动力结构指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状况。起积极因素的人和事,可以成为驱动力,相反则是遏制力。

学校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与教育资源,营造一种具有时代气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良好的环境,犹如栽培作物的“温室”,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能使大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沛的精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