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实施

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实施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实施对应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媒介接触行为,结合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大学媒介教育的实施可以依照下面的方式展开。在笔者的一项研究中,探讨了媒介教育与美育结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第三节 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实施

对应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媒介接触行为,结合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大学媒介教育的实施可以依照下面的方式展开。

一、通识课程

开设“媒介教育”的通识选修课程,或者在条件允许的学校里,将媒介教育设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目前,云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媒介教育课程。以云南大学的《媒介素养》课程为例,由新闻系六位教师共同完成,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各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体系指导下分别完成教学工作,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观摩、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譬如,组织学生“志愿者”队伍,联系小学校,由学生去完成对小学生如何识别广告的辅导和教学,由同学自己组织教学实践[9]

我们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单列的通识课程形式开设的媒介教育课程,是比较适当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学习有关媒介的理论知识、培养自我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识读能力、利用媒介来发展与完善自我,并通过使用媒介来实现传播的目的,从而形成“人—媒”和谐共生状态。一般情况下,大学媒介教育的师资以新闻传播、影视艺术、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为主。

二、直接融入课程

目前,不少高校都已开设美育、德育以及其他艺术教育课程,而且已经搭好了教学与实践的平台,可以通过将媒介教育的内容与这些已有课程的融合来达到媒介教育的目的。

在笔者的一项研究中,探讨了媒介教育与美育结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媒介教育与美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既是对大学生美育理论和实践在新环境下的一种发展,又能利用现有的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平台,使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审美素质的培养更有效;同时,也是对媒介教育本土化的合理和有效尝试。

从媒介素养的内涵看,媒介素养的维度中包含审美方面的素养。前已述及,媒介素养是多维度的,是由信息的多种构成形式所决定的。媒介信息中包括认知信息、情感信息、审美信息和道德信息,其中,审美信息主要指艺术方面的信息,如视觉画面解读和音乐方面的感受。显然,缺乏审美方面的素养,也不能更深刻地理解媒介内容。从美育的实践目的看,大学美育的任务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其二,塑造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其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10]大学美育的三个实践目的与媒介素养教育中对审美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是比较接近的。如果可以在美育教学中将其他三个方面的素养内容加以融合,即可利用现有的美育平台实现媒介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作为媒介使用者,一方面,审美的能力的提升是他们所向往的,收听音乐或观看美术、电影、电视片作品等审美实践活动都是大学生所乐于参与的;另一方面,尽管大学生对“美”的追求极为向往,但是,审美观的欠缺,对其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都起到一定的妨碍作用。大学生属于成人前期,发展心理学认为其审美观的形成,受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审美实践等因素的制约。[11]大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又是建立在个体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的,难免会出现审美评判的盲目性与鉴赏力不高的情况。假如我们试图消解制约大学生审美观形成的因素,那么,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是难以捕捉的,而审美实践活动却是相对可以把握与控制的。以新媒介视阈中的媒介内容作为大学生审美实践活动的对象,把媒介教育中对审美素养的培养与适当的审美观培养结合起来,或许是培养大学生审美观的合理途径。

三、间接融入课程

将媒介教育理念融入其他课程中。由于教师同大学生同样,每天都在使用大众媒介,在教学中能容易地举出与媒介内容的理解、分析、评价与制作、使用相关的例证,因此,教师媒介素养的水平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对媒介教育实施的关注都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对全体教师媒介素养的培训来间接达到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目的。

四、主动参与活动

增强大学生自主媒介素养提高的意识,积极参与媒介教育活动并选修相关课程是媒介教育的关键。如前所述,无论何种形式的媒介教育,都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方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学校与教师提供了媒介教育课程、安排了媒介教育活动、设计了媒介教育方案只是从教育的一个方面做好了准备,大学生自主意识与参与教育的主动性都将对媒介教育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注释】

[1]参见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9~472页。

[2]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www.medialiteracy.org.cn 2004-9-21。

[3]王莹:《豫鄂赣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www.cddc.net 2006-4-11。

[4]高山冰:《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青年记者》2008(1)。

[5]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3)。

[6][美]R.J.Havighurst,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New York:Longman 1953.

[7]闫欢:《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美育与媒介教育研究》,《现代传播》2008(2)。

[8]参见赵青:《高校研究生网络依赖的动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9]参见《我校新闻系在国内率先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云南大学新闻网www.news.ynu.edu.cn 2006-11-13。

[10]参见李国春:《大学美育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