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性道德问题调查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令世界瞩目。随之而来的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影响着人们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性观念的逐渐开放,性价值观的逐渐多元化,以及舆论导向的混乱,严重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性价值观,使部分大学生的性活动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一些性学专家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开始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以便获取第一手资料。于是,关于大学生性问题的实证研究和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研究样本量有多有少,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内容不断扩展,跨学科研究逐渐增多,并在实证调查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1990年性学专家刘达临教授的《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非随机抽样调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性科学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对中国人的“性文明状况”进行了底线调查与分析。大学生样本取自上海、北京、厦门、成都、南京等9个地区的24所大专院校,大学生的有效问卷为3360份,主要侧重大学生的性爱观的调查。1991年和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潘绥铭教授,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的性行为做了一次调查,调查内容倾向于大学生的性行为现状。之后潘绥铭教授承担国家教育部的课题,通过邮寄抽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性行为现状进行再次抽样调查,并完成了《全国大学生的性行为与性观念调查》专著。2001年潘绥铭教授第三次对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通过邮寄抽样调查的方式寄出问卷2006份,仅收回问卷961份,回收率为50.2%,并对本次的调查结果与1991年的调查做了比对研究,出版了《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一书。对1991年—2001年十年间,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性交易、同性恋、预防艾滋病和对性教育的需求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地对比分析。
2003年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胡珍教授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出版。该研究对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性知识、性教育、性观念、性行为、性审美等方面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胡珍教授确定的地区样本主要采自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的高校,调查样本为5070份。这是规模较大的一次关于全国大学生的性现状与性教育的实证调查研究。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周远忠的《中国高校未婚学生避孕节育现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成果,内容中涉及了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者在全国45所高校的79773名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本科生为9000多人,样本均选自华北、华西、华南、华东和华中,但没有西北地区的样本,更没有甘肃地区的样本。与此同时,关于大学生的性观念,大学生的婚恋观,大学生性教育的现状等方面的区域性的小型调查越来越多,许多学者的调查成果不时发表于各报刊。最近几年,硕博论文中也开始逐渐涉及大学生性教育方面的选题,如2009年贵州师范大学刘震祺的硕士生论文《贵州省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786份,作者以贵州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建议。2010年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丁辰莹的《大学生性教育途径的探索研究》,通过对南京市368名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等的调查,提出了对大学生性行为失范进行有效干预的几点建议。然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实证研究,均未见专门针对甘肃地区大学生性知识和性行为现状的调查,更未见甘肃大学生性道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像这样的实证研究的缺失,应该不断填补,进一步完善区域性问题的实证研究,使我国大学生的性道德问题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完整。
本研究为了准确了解甘肃地区大学生的性道德意识现象、性道德规范现象和性道德活动现象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甘肃地区六所高校大学生的性道德问题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