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时间:2022-1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把经济建设称之为大局,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所在,抓住了我国的主要薄弱环节和发展的关键。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防

针对我国建设什么样的国防,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我们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段话阐明了我国在国防建设上,坚持不称霸,不扩张,不结盟,不依附别国,也不欺侮别国,支持和平共处、独立自主的防卫原则,从而确立了我国是自卫型国防。

(一)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邓小平指出:“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从而庄严地阐明了我国对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和态度,也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根本观念。而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国家利益,包括领土主权的完整、国家政治制度和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国家荣誉与尊严等,涉及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的各个方面。

新时期体现我国国家利益的根本大事,就是国家的四个现代化,而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和中心就是国家经济建设。为此,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建设是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并要求军队一切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从而指明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原则。邓小平把经济建设称之为大局,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所在,抓住了我国的主要薄弱环节和发展的关键。军队建设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作基础,就将是无源之水。

邓小平又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多方面的建设中,既要保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主要精力主要力量投入到中心工作中,其他方面要围绕中心,不能干扰和冲击,不能平分力量;又要照顾其他方面,使之协调发展。平分力量和排斥其他方面,都是忽视和取消中心的倾向,中心与非中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保证中心的前提下,兼顾其他方面的综合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使我国的“四化”建设在良性循环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二)常备军与后备力量相结合走精兵之路

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指出了军队要现代化,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随后,出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使我军建设遭到严重的挫折,数量急剧上升,超过美苏两家兵力总和,而质量下降。邓小平复出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以“军队要整顿”、“要消肿”为起点,精心地指导了军队的改革和发展,使我军建设步入新历史阶段。

1.精干的常备军

精干的常备军,是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是国防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领导常备军建设上,主要抓住如下几个方面:通过裁军100万,减少了数量,使军队规模与国家安全需要相适应,并合并大军区,减少机关人员,提高了部队和指挥的整体效能;通过陆军的军改为集团军,增大特种兵比例,提高了合成程度和独立作战能力;通过恢复军队院校,形成初、中、高三级院校体系,并加强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几年来,使我军在精干、合成、效能、提高战斗力等质量建设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

后备力量是常备军的后盾和国防潜在力量。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十分重视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确定了后备力量建设的“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打好基础”16字方针。减少数量——以达到适当规模,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有利于精兵利器;提高质量——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军政素质,以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和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突出重点——即首先抓好陆、海、边防地区的民兵建设,抓好预备役部队、专业技术民兵和大、中学生的国防教育训练,突出培养和储备指挥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打好基础——包括组织上、物质上、技术上和理论的基础建设。当前一个阶段,主要是理顺纵向指挥和横向协调关系,健全体制,发展后备力量所需要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和现代条件下后备力量参与人民战争理论体系。中央军委确立了预备役制度与民兵制度相结合的后备力量体制,这是对单一的“大办民兵师”的重大发展。这种制度是和平时期后备力量建设较完善的制度,既不因裁减常备军而削弱国防力量,又可以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加速国防现代化进程,还有利于提高后备兵员的质量,保证新兵和战时迅速扩建的部队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这项制度的贯彻,更能充分地显示人民战争的战略优势,而且它也是我国制约战争、保卫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威慑措施。

(三)军民结合与平战结合发展国防工业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曾对国防工业体制改革提出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思想,但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认真贯彻,国防工业基本上还是单一的军品生产体制。邓小平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双向需要,提出了国防工业体制改革的要求,他提出:“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根据邓小平这个思想,党中央制定了国防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

军民结合,即军品与民品生产兼顾。军工企业除保持适度的军品生产外,利用雄厚的技术力量生产大批民用产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供应市场,以适应国家扩大再生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军工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是一举多得的战略措施。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融为一体,有利于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有利于军民工业互补共进,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发展。

平战结合,即兼顾平时和战时的需要。除了国防工业外,不论是城市规划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还是交通运输业,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都要在定点布局和社会效益上,兼顾平时和战时的需要,使每一项建设既有利于平时经济建设的需要,又有利于战时的需要,真正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起来。国防工业本身的军民结合生产也就是平战结合的一种体现,形成平时军转民用,多生产民品,而在战时,又可以迅速变民转军用,大量生产战争所需的武器装备。

(四)自力更生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发展国防科技

在国防科技发展上,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一种是依赖外援,迷信外国。排外者否定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依赖者主张直接从外国买来武器。邓小平坚持我党自力更生为主的传统方针,并同时倡导对外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技术。他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是各项工作的立足点,但自力更生不等于闭关锁国,“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引进先进技术绝不是一切照搬。依赖外援,依赖的结果必然是受制于人,成为人家的附庸,所以,只有以自力更生为主,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在先进性与适应性的结合点上找到最佳优选点,提高我们自己的创造力。引进与自我创造相结合,本身就是自力更生的生动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