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港大学生就业模式启示录

香港大学生就业模式启示录

时间:2022-1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港大学生就业模式启示录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当今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政府、社会和家庭密切关注的问题。中国香港地区的经验对我国内地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模式改革有启示。它担负着科技大学乃至整个香港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每月进出该中心的学生达5000人次。由于辅导中心的设施完备,服务到位,因此香港科技大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香港大学生就业模式启示录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当今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政府、社会和家庭密切关注的问题。就业问题将影响教育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要为就业做准备的思想观念成为我们的新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转变势在必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香港地区的经验对我国内地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模式改革有启示。

首先我们对香港高校就业模式作一个介绍。

香港科技大学就业辅导中心是一个集咨询服务、就业心理辅导、人才市场、就业教育为一体的专业化就业机构。它担负着科技大学乃至整个香港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每月进出该中心的学生达5000人次。

1.就业咨询服务

辅导中心以集体讲座和个别辅导的形式进行服务。中心配有辅导员,学生可以通过就业辅导中心的网页或者电话预约的方式,单独约见辅导员,咨询求职择业问题。

2.健全的网上就业市场

香港的网上就业市场非常完善,全香港的大学共享网络资源,如广受香港人欢迎的“jobAsia”,招聘网站每天24小时运作,有灵活先进的搜索程序,可以根据求职者输入的个人需要,精确挑选理想的职位空缺。此外,每天能提供上千份按行业、薪水分类的招聘广告。辅导中心还提供电脑设施,让求职者上网查询资料及练习“GMAT”、“GRE”考试。

3.完备的资料档案

辅导中心的资料管理非常完善,设有资料廊、职位申请书收集箱、求职锦囊等。资料廊的资料齐全、分门别类,包括香港各行业的情况介绍、企业资料、创业资料、求职资料、本地和海外升学进修资料以及就业参考书籍、杂志和企业业务资料等等。

4.校内招聘讲座与面试

辅导中心专门为毕业生求职开设的招聘热线和传真热线,经常联络各大企业,举办招聘讲座与面试,并通过招聘热线、电子布告栏、中心报告板及海报等媒介向学生通告有关详情。学校为应届毕业生编辑名册以供用人单位选拔之用;每年向4000多家雇主发出特用函件,邀请他们到学校招聘毕业生,并推荐学生担任暑期及长期工作。中心热心为雇主服务,只要雇主有需求,马上安排广告、校园见面、校园招聘讲座、展览、面试等等。

5.就业教育活动

辅导中心经常举办就业教育活动,如请校友及知名企业家到校与学生座谈,向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各种信息;组织学生参加香港大型的企业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汇丰资讯科技青年企业家奖”,让学生尝试利用信息科技结合商业知识,力求未来的发展。学生参与活动要预先登记,并以先到先得为原则。就业教育贯穿大学四年。

由于辅导中心的设施完备,服务到位,因此香港科技大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和中国香港地区有所不同,我国内地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最直观的表现是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从2001年的115万人到2003年的212万人,2003年高校毕业生比2001年增长了46%。与此同时,毕业生离校后待业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全国有50万毕业生待业,2003年有70万待业,而全国高校近两年的平均就业率只有70%左右。

其次,高校就业机构不够完善。目前,高等教育已逐步走向大众化,有许多的学子步入大学殿堂,必然就有众多的毕业生学成走向社会。因此,大学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高校逐步成立了有关的指导机构,过去以管理为主的行政职能部门毕业分配办公室已改为以服务功能为主的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没有独立

再次,社会的用人机制和配套的就业政策不够完善。一方面,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合理的流动置换机制,加之近几年国内经济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不可能带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迅猛增加,供求矛盾变得突出,导致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生时期望值较高,在招聘大学生时不从实际需要出发,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的单位打出了“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致使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攀比,一味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限制大学生自由流动的就业政策依然存在,许多城市还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限制用人指标,有的甚至增收“城市增容费”,毕业生跨地区就业的渠道不畅通限制了毕业生的流动,加上毕业生普遍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到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受到了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我国的人才流向呈不合理的状态。

最后,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高校的一些专业设置缺乏社会需求的论证,有较大的盲目性;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还不适应形势需要,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业工作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发展系统的掌握,服务意识不到位等。特别是就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过于简单,仅停留在表面的政策法规和求职技巧的辅导、协议书的办理、信息的提供等方面。对毕业生就业观念需转变的教育比较欠缺,不能充分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

2002年国家教育部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些地方把就业率与专业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广东省更明确提出,把就业率作为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重要参考指标。各高校也把就业率看成是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要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仍然困难重重。从广东省2003年11月份的统计资料看,广东高校的平均就业率只有68%,有32%的毕业生仍然找不到工作。而整个就业体制的改革步伐缓慢,户口指标限制、地域就业限制、行业就业限制等一系列用人政策和制度与新形势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毕业生就业。虽然,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仍然不能缓解就业的压力,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转变就业机制越发显得重要。

针对目前的这种状况,高校的就业工作必须及时制定策略,采取措施,改变机制,改进工作方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科技大学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我们的工作。

1.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机制。机制的健全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政府必须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调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社会职业准入制(指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就业上岗)、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纳入社会就业规划管理体制,制定一系列保障措施,帮助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合理的流动置换机制(政府采取行政调配和市场引导相结合,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保证经济发展重点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进行人才置换,确保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使毕业生的流向趋于合理。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在技术性强、流动性大的90多个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因广东省2004年已把未就业的毕业生纳入社保体系,广东省委制定优惠政策,选派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等,但这些政策、制度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应该在整个社会大范围推广。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全面实现网络化,建立一个集管理、服务、咨询、教育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借鉴香港大学生就业体系的经验,建立高校联校网络系统,完善网上就业市场和档案资料的管理,设立大学生服务专线,推出毕业生个别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服务项目。此外,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管理队伍,香港和国外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一般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多年从事社会工作的经验,并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分析能力,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和个性化的指导。高校应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考核机制,持证上岗,促使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向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的方向迈进。

2.加强就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由于精英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部分学生自视甚高,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意识较强,在择业时期望值较高。他们涌向大城市或沿海城市,选择政府部门或知名企业,追求高收入,不愿到基层、条件艰苦或收入较低的地方去。我们要改变过去注重信息提供、技巧指导、商业性指导,不注重学生择业观念、敬业精神教育的状态。因此,必须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此外,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的针对性、计划性和合理性。首先,加强对学生的咨询和服务。抓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导他们在专业学习、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综合能力作好充分准备,帮助他们增强信心,把就业指导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其次,学校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人才。再次,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使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取向。更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突出教育的针对性,配以职业咨询和心理咨询,结合技能训练、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习等,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3.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香港科技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校学生只有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把握机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而今许多用人单位也喜欢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因此,在校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实习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携手建立实习基地,积极打造基地品牌,有计划地推荐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对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有一定的了解,毕业后能尽快地掌握企业的运作,这样在基地实习的学生毕业后会受到社会的欢迎。与此同时,要建立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基地,并保持和对口单位的长期联系,培养毕业生就业的名牌单位效应,譬如和我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外交部、商务部(原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等各部委机关、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等著名企业,每年请对口基地的管理人员或校友到学校和学生座谈,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期望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总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对国家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必须把握机遇,高度重视,创造条件,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