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模式促就业

创新模式促就业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7月,江西省教育厅批准江西农业大学创办软件学院,设置软件工程专业。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一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软件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成立软件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和基地领导共同组成,负责工作的总体落实、协调。“3+1”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成功探索为学校带来了高就业率。

创新模式促就业

江西农业大学

2003年7月,江西省教育厅批准江西农业大学创办软件学院,设置软件工程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软件工程专业要与软件企业合作办学的指示精神,江西农业大学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北京中科天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易可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IT企业合作办学,并分别在北京中关村和上海浦东软件园设立软件专业实训、实习基地,走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目前,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对统招的四年制本科实行“3+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本部学习3年,在北京或上海专业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1年。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第四年学生整班建制到软件企业进行工程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校企合作教育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总结出一条适合“3+1”培养模式的就业工作模式。

市场经济不拒绝精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苦练内功,树立质量意识,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一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软件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主要体现在以软件专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软件产业的实际发展和合格软件人才应具备的要求,形成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习结合、工程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增加了实践和工程方向的比重,突出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强化了对学生在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设计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

软件学院每学年为大二学生进行一次为期20天的暑期项目实训课程,在导师指导下,通过“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市场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为“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整个开发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强化素质拓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另外一个平台。软件学院依托E01计算机信息协会、蓝点工作室以及各班的软件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另外软件学院还主办和协办了一系列软件作品大赛,如江西农大软件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泛珠三角计算机作品大赛等等,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学校培养与基地实训对接,实训基地与企业需求对接。在学校前三年的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基地实训培养模式,力求与基地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对接。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同时还安排基地的优秀培训老师来学校给低年级学生授课,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为学生以后的实训打好基础,使其在平日学习中能做到有目的,有目标。

在基地实训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北京IT人才市场需求的情况,学校制定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实训计划,以项目为平台推动课程教学和动手能力实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学校还努力促成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链接公司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形成了具有软件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新生入校,公司工程师到学校向学生介绍基地的具体情况和软件行业发展前景,使学生了解企业对自己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训公司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公司的企业文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这只是学校就业工作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学校建立了一整套就业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软件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和基地领导共同组成,负责工作的总体落实、协调。学院采取学院领导与基地负责人定期研究制,每个月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准确分析就业形势,根据每个月的具体形势,研究下一步工作及采取的具体措施,使就业工作更有时效性和目的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双班主任和导师负责制的建立让学生成功就业增添了信心。软件学院实行的双班主任制是指,在学校的三年学习过程中,学院会给每一个班级安排一个专业老师做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而在北京实训过程中,基地还会给每个班级指定一个培训老师作为实训班主任,负责学生在培训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和组织,负责学生在实训就业中的具体指导。这样使得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会有人管理,不会出现管理真空,同时也使得学生时时都觉得心里有依靠,有问题知道找谁解决,找谁咨询。

导师负责制是指学院在学生进校时,就安排每个专业老师负责一个15人左右的小组,老师作为学生4年学习的专业导师,一直负责到学生做毕业论文。这样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有连续性,及早选择兴趣方向,有目的地加强学习,为毕业时做毕业论文和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基层党组织建设历来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软件学院抓住校企合作这个难得的契机,结合具有高校特色的“3+1”办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出一条具有软件学院特色的“以党建带实训,以实训促党建”的工作新模式。

在实训期间,学院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训基地的日常事务管理,由实训领队老师担任基地党支部书记,以北京实训基地为载体,以学生党支部为龙头,以学生党员为依托,安排学生党员担任寝室长,负责本宿舍其余5位同学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并由此设置“就业信息岗”、“学生干部管理岗”等多个岗位,落实每个党员的岗位职责,实行从严治训。同时倡导党员带头就业,并全过程负责协助其他室友就业,实现从日常事务管理到学生就业“一条龙”管理服务模式。

“3+1”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成功探索为学校带来了高就业率。2005、2006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为100%,其中有52%的毕业生留北京地区的中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2008届、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有72%左右的毕业生在北京地区工作。这种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也带来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软件学院的毕业生大多数都在北京中大型软件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如北京IBM、北京中软、方正国际、北京东方信软、软通动力、榕基软件、联想利泰、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科院中科天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起薪都在3000元左右。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院根据学院和专业的特色,积极努力,建立了相对稳定、不断发展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开展“试就业”活动。与一般社会实践和实习不同的是,试就业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履行企业员工职责,公司也将之作为准员工看待。这种方式引起众多单位和学生的兴趣。目前,在北京等地已有30多家IT企业长期为我院学生提供“试就业”岗位,仅2009年提供“试就业”岗位的单位就先后有172家。

案例点评

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在实践中不断转变毕业生就业工作观念和思路,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民生工程”,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基本上形成了“3+1”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