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精神及其建构——兼论学术氛围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大学精神及其建构——兼论学术氛围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的形成是“大学精神”不断外化的过程和结果,而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为研究生的基础学力培养和后续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和不竭的动力。因此,项目组认为“大学精神”的建构——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效的增强和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关联或链索。因此,“大学精神”的建构势在必行,它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是同构的关系。

大学精神及其建构——兼论学术氛围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项目编号:X07046

项目名称:大学精神及其建构——兼论学术氛围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项目负责人:史薇

项目组成员:杨洪义、高玲、张志群

项目类别:其他类

项目建设时间: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主题社会实践——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另类途径探析”,《继续教育》,2008年第5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学术氛围教师职后教育研究生教育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贯穿于大学制度之中,并由大学制度所体现出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在大学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积极性、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志。它是大学文化特别是制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因此,对一所高校而言,其独特的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不仅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现代化和世俗化的发展,大学发生的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精神的衰微以及如何重振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本项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针对大学精神衰微的原因,对如何建构大学精神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大学精神建构过程中,作为主体之一的教师,其所受教育、特别是职后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学校实际以主题社会实践为另类途径进行我校教师职后教育的可能性和效益分析,在大学中良好学术氛围的影响因素和构建,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作用,以及如何培育研究生的学术氛围。

研究文献主要回顾了以下内容: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实质;大学精神建构面临的困扰与问题;大学精神的危机表现;大学精神建构的内容与要求;大学精神建构的思路与对策。从事本项研究的人员分布在大学的教师、党政人员、研究生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科研机构中;从事本题目的研究方式绝大部分是“书斋式”的思辨研究和经验总结,有少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具体研究的方法有思辨法、文献法和实践经验总结法等。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在教育学中,从其他学科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介入的研究成果较少。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理论深度、“应然”研究较多,“实然”研究不足,泛泛而论,样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均不足,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缺乏实践操作性,鲜见有深度的个案研究,绝大多数研究的视角局限在学校及教育内部,缺乏系统的、整体性的研究。

根据对已掌握资料的梳理,课题组认为今后的研究趋势是深度的个案研究增多,研究的规范性逐步增强,基于特定学科视角的研究不断增多,“大学精神”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日益丰富,研究中追求解释力更强的理论建构和包容性更广的实践关怀。

我校的“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时期,为实现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奠定坚实基础;到201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品质精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大学,为到2031年建校80周年时学校成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下基础。[1]项目组认为我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与学校的转型和中短期发展规划相互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如何使作为学校的主体群体之一的研究生积极主动地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学习性研究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实践中来是学校的发展特别是科研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学校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在具体培养实践中落实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成果的展示。

二、研究内容

“大学精神”常常是隐藏在大学制度构造、发展实践、文化氛围中的“缄默知识”,是大学文化的理想升华和实践结晶,是凝聚研究生的精神主轴、陶冶研究生的文化精粹、激发研究生创新潜质的主导诱因,也是建构研究生学校认同的主脉和基础。

“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是在学校发展实践中特别是学术发展实践中产生、集聚、结晶和升华而来。在已经来临的知识社会时代,大学是通过知识再生产和创新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是大学存在之根基。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的形成是“大学精神”不断外化的过程和结果,而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为研究生的基础学力培养和后续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和不竭的动力。

研究生是大学知识再生产和创新的生力军,培育研究生的人文关怀,重视其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是摆在研究生培养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项目组认为“大学精神”的建构——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效的增强和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关联或链索。因此,“大学精神”的建构势在必行,它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是同构的关系。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项目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

研究生教育如何传承“大学精神”,怎样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渠道,使研究生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划——以增强研究生对学校的认同;怎样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渠道,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实践——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和对学校的情感认同;如何加大对学校学术带头人的事迹宣传和与研究生接触频率——以便让良好的学术风范和工作作风成为研究生在各方面不断发展的动力;怎样加强对本专业和学科内世界一流学者的研究过程和学术生涯的研究和理解——以加强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力的发展,让世界一流的学者及其研究过程、成果成为研究生学术研究和人生发展的动力,加强研究生合作共事、共同进步的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项目采用了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地说,本项目采用了:第一,历史文献法:搜集、整理和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本项目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第二,比较研究法:对“大学精神”的形成、发展和传承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三,访谈调查法:对我校老、中、青三代学者就“大学精神”和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意见和建议进行访谈。

本项目研究共历时一年半,2007年6月开始研究,至2008年12月完成,共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6月至12月,文献研究阶段。在此阶段搜集、整理和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

第二阶段:2008年1月至9月,调查研究阶段。在此阶段,通过访谈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并在中文核心期刊《继续教育》(2008年第5期)上发表论文“主题社会实践——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另类途径探析”。

第三阶段:2008年10月至12月,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大学精神”及其建构[2]

1.“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积极性、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志。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从本质上来讲,它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抽象哲学。作为哲学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我们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它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和价值取向,感受到它的理性光芒。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群体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

2.“大学精神”建构所面临的困扰

大学正在遭受市场化、商业化的侵蚀;急功近利的倾向日益明显;学术的世俗化倾向也日益明显。

3.“大学精神”建构的内容

“大学精神”建构的内容包括大学的人文精神、大学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

4.“大学精神”建设的要求

“大学精神”建设要求包括先进性要求、个性化要求和融合性要求。

(二)大学精神建构过程中,对教师而言教师教育(特别是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性[3]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学校教育过程的主体要素之一,是“大学精神”建构过程中的主要群体之一,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专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社会化过程。教师的社会化过程包括职前社会化和职后社会化。职前社会化主要在包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综合性大学、专科性大学等在内的师资培养场所中完成,职后社会化主要发生在教师走入工作岗位之后的组织机构——高等学校中。

国际公认的教师教育,内涵更为广泛,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从关注教师的需求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从教师的个人发展转向教师群体的发展。特别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改革的促进作用,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内容及知识基础,强调教师知识的构建与综合应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教师培养工作看成是一种连续的养成教育。教师教育对教师成长的主体性作用是肯定的,这时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是互为主体性的关系,是“我”——“我”的关系,二者是平等的,学习者不再被动接受,可以主动进行选择、内化。

在教师培训模式到教师教育模式转型的背后,是变革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转型的需要,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成长的需要,是认识从片面到全面的转变。原有的师范教育制度、培训制度在面对社会转型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教育变革的需求时已经无法适应,于是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建立就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教师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即将和已经成为教育者的教师提供理解客观世界和生命的价值、意义的知识与阐释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下一代在认识、理解、阐释客观世界和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上提供指导。

因此,本项目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近年来开展的师德主题社会实践为例,对当前在教师职业培训到教师教育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转型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师职后教育的效益问题作了相当篇幅的论述与探讨。本项目组认为,主题社会实践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途径,可以为高校教师职后教育另辟蹊径,在建构大学精神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对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起一定的推进作用,与研究生教育实效的增强具有关联性。

(三)学术氛围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1.大学学术氛围的涵义

大学学术氛围即是大学中以追求比较专门的、系统的学问为目标的相关人与物的群体在学校活动中形成的影响人心理行为的人造气候。这种人造气候以人的心理感受为标准。

2.大学学术氛围的组成要素[4]

物质层面的学术氛围,比如学校的学术期刊、学生交流、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都是其形成的载体静态的有物力资源设备等学术性固定资产。

精神层面的学术氛围包括学校的学术传统、学术责任、教风和学风等方面。

制度层面的学术氛围是指健全、科学的学术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执行到位、公正合理。

3.构建浓郁学术氛围对培养研究生的作用

构建浓郁学术氛围能激发研究生创新性思维,培育研究生的人文关怀。

4.当前高校研究生学术氛围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研究生学术氛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术氛围不浓、学术活动形式化与单调化、学术思想不活跃。

5.构建研究生浓郁学术氛围的途径

学术活动形式应多样化,提高研究生参与度。学术活动多样化可以采用项目小组、协会活动与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加强校际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加大第二课堂学术活动比重。

五、主要创新点

本项目研究基于我校实际,对此论题的基础性研究。本项目将“大学精神”、“教师教育”、“主题社会实践”、“学术氛围”、“研究生教育”之间通过“大学精神的建构”这一链条产生了关联与链索,即“大学精神”的建构——加强教师教育(特别是职后教育)——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效的增大——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关联。因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精神”的建构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是互依互动的关系。

【注释】

[1]详见关于印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的通知(外经贸学发展字〔2006〕025号)。

[2]杨洪义,等.大学精神及其建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参见史薇,张志群.主题社会实践: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另类途径探析.继续教育,2008(5).

[4]邓文琳,等.大学学术氛围及影响因素理论探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