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前言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前言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版前言《信息管理学基础》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书作为该课程的教材,目的是向学生介绍本专业领域系统的基础性和概论性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支持。原教材自2002年出版以来,在许多兄弟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相关专业使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2版前言

信息管理学基础》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书作为该课程的教材,目的是向学生介绍本专业领域系统的基础性和概论性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支持。现在的这个新版本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信息管理的实践虽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但作为一门学科的信息管理则是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信息活动各环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领域,这个领域年轻同时又极具活力。在课程讲授中,我们积极引入本领域所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以求能够尽力贴近时代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准备修订版的编写工作。

原教材自2002年出版以来,在许多兄弟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相关专业使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历经10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高度普及,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信息服务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教材的一些内容和提法都显得比较陈旧,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苦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教材的修订时断时续,拖延了较长时间,所幸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还不断补充了新知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

在教材修订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研,从不同角度反映的意见为新版教材的修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课堂讲授积累的素材和经验,对老版教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补充。

新版教材基本保留了原教材的体系结构,即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考察信息管理活动。围绕这一过程及相关内容的逻辑顺序构成教材的10个章节,包括信息的生存、传递、获取、加工(组织、检索)、利用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以及信息的分布、信息管理的支持工具——信息系统及技术方法、信息管理的社会机制——信息政策法规和信息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原教材的重要特色。

在教材内容方面,首先是直接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第2章信息交流增加了2.2节信息交流的模式,第7章信息服务增加了7.2节现代信息服务的主要环节,第9章信息机构及其管理增加了9.2节信息机构的运行与管理、9.4节营利性信息机构的市场营销管理,第10章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增加了10.1.3节国内外信息政策概述等。其次在各章内部,或删除,或调整,或整合,或重新组织,力求将新旧内容融合,这部分的改动并没有很醒目地反映在章节标题的变化上,而是分布在标题之下的具体内容里。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对象是低年级的本科生,为了帮助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教材中还引入了相应的实例分析和讨论。

在内容修订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每章(第1章、第8章除外)都增设了一节网络应用的专题,作为各章内容在网络环境下的体现或应用,包括:

·网络信息交流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

·网络信息的评价与获取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

·网络信息检索

·网络信息服务与网络用户

·网络环境下信息机构的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

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充分体现信息管理领域与网络环境的紧密联系,并介绍一些信息管理在网络及数字环境下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增强同学的专业时代感。这也是新版教材最大的特色。

为便于指导和学习,每章末设置了本章内容提要和本章重点,以协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整章内容有更好的总体把握,对重要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在本书的修订过程中,我们最初还在每章后面附有相应的案例资料和问题思考,作为课后延伸阅读材料,希望通过更多更新的实例素材,引发学生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但由于篇幅限制,在最后定稿的时候这些案例没有包含在教材中。不过这并不遗憾,因为我们将抽取出来的案例资料配合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合编成了新版教材的配套辅助材料,连同新版教材一起出版。作为基础性的理论课程,为其配备案例和实验材料,这种做法还不是很多,希望这种尝试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本书的编写参阅和引用了许多作者的研究成果,我们都以脚注的形式进行标注或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列于每章的末尾(可能有因疏忽而遗漏的),对这些作者我们表示由衷的谢意。此外,新版的编写是在第1版基础上完成的,同时也要对第1版的其他两位编著者胡翠华和陈亮表示感谢,他们的前期工作为此次的修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武汉大学出版社的詹蜜女士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特别要提到的是,许多兄弟院校的同行一直对这本教材以及这门课程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支持,在教材修订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信息管理作为新兴的学科仍然还有许多待开拓和研究的领域,要编写出一本结构合理、内容精当的教材,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努力。对于书中存在的疏漏甚至错误,也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著 者

2011年3月于珞珈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