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一版前言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一版前言

时间:2022-1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是为高等院校的机械工程类专业,特别是机械制造工程类专业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编写的教材。作为一门课程,它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本书是在我院1982年为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编写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讲义的基础上改写的。原讲义是由杨叔子、胡庆超、杨克冲、刘经燕同志集体讨论,分工执笔写成的,胡庆超同志承担了大部分的编写工作。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一版前言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的机械工程类专业,特别是机械制造工程类专业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或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编写的教材。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控制理论应用于机械工程的重要性日益明显,这就导致了“机械工程控制论”这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这门学科既是一门广义的系统动力学,又是一种合乎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它对启迪与发展人们的思维与智力有很大的作用。作为一门课程,它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本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的教材,力求在阐明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机械工程实际,特别是结合机械制造工程实际,以便沟通与加强数理基础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书着重阐述了经典控制理论,特别是其中的频域法,即在系统的传递函数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系统的频率特性及应用。同时,考虑到系统数学模型的重要性与实际系统的复杂性,特地编写了“系统辨识”一章。在这章中,除了详细介绍了经典控制理论中的系统辨识方法外,还以相当篇幅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的系统辨识中的差分模型与数理统计学的时间序列中的ARMA模型。本书吸收了我院有关同志与编者在教学与科研中的成果。本书不包括数学基础部分(例如“积分变换”),因为这些数学基础已见诸我国统编的工程数学教材中。本书的教学时数为40~60学时。

本书是在我院1982年为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编写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讲义的基础上改写的。我们对原讲义的体系、内容与论述方法作了不少变动与修改。原讲义是由杨叔子、胡庆超、杨克冲、刘经燕同志集体讨论,分工执笔写成的,胡庆超同志承担了大部分的编写工作。本书是由杨叔子、杨克冲、刘经燕、王治藩同志集体讨论,分工执笔写成的(第一章由杨叔子同志执笔,第二、七章由王治藩同志执笔,第三、四章由刘经燕同志执笔,第五、六章由杨克冲同志执笔),最后由杨叔子、杨克冲两位同志定稿。实际上,本书是我院有关同志的集体劳动成果,胡庆超、师汉民、熊有伦等同志在开设与改进本门课程中,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编者对这些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值得提出的是,1983年7月举行的有16所高等院校参加的中南地区高校机械工程控制研究会对本书的编写起了很大的鼓励与促进作用。编者对这次会议的与会者,特别是对武汉工学院的宋尔涛同志、容一鸣同志,深表感谢。还应提出,在开设本门课程中,我们得到西安交通大学阳含和、王馨等同志多方面的帮助,得到我院自动控制系费奇、邓聚龙等同志的许多帮助。在原讲义的编写中,我们主要参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友善同志的《自动控制原理》(上册)一书与西安交通大学阳含和同志、清华大学张伯鹏同志为他们本校有关专业编写的《控制工程基础》的讲义初稿。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限于编者的水平,加上本课程是新开设的课程,许多问题还有待探讨,因此,本书中的谬误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编者切望读者不吝指教,提出批评建议,我们由衷地欢迎与感激。

1984年2月

(杨叔子、杨克冲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3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