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实例分析
——以武汉大学参与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为例
邓 铭 龙 淳 吴延清
摘 要:本文对武汉大学近年来参与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认为随着武汉大学参与该项目的学科及领域的拓宽,该项目越来越受到高校和青年教师的广泛关注,骨干教师参与热情逐年高涨,该项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文章同时提供了做大做强该项目的具体经验以供分享,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武汉大学 高等学校 青年骨干教师 访问学者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目标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必须依托重点高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依靠重点高校的优质师资才能实现,因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显。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旨在为高校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武汉大学一直积极参与该项目,承担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任务,接受青年骨干教师人数一直位于全国重点高校的前三甲。为了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开展,武汉大学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显示出勃勃生机。
一、武汉大学接受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情况分析
(一)申请计划情况分析
武汉大学积极组织校内各单位申报接受访问学者计划,申请接受访学的学科专业数和导师数逐年增长,为全国访问学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显示出强大的学科优势。2010年接受青年骨干项目访问学者计划中,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申报的学科专业总数达到107个,申报的导师人数达465人,达历年峰值。
表1 2005—2010年武汉大学申报接受青年骨干项目
访问学者计划的专业数
表2 2005—2010年武汉大学申报接受青年骨干项目
访问学者计划的导师人数
(二)学员情况分析
1.接受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人数
申请人数和报到率逐年提高。2010年申请83人,报到79人。4人因挂职锻炼或家庭原因放弃或推迟入学。入学人数是历年来最多的,较上年增加了14.5%。
表3 2005—2010年武汉大学接受青年骨干教师
国内访问学者人数
2.派出学校类别
武汉大学接受的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以地方高校为主,且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力军,符合国家关于教师继续教育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2010年的79名学员全部来自地方院校,其中来自本省(湖北)和周边(河南、江西、湖南等)省份的访问学者34人,占总数的43%;来自于东北老工业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各省共3人,占总数的4%;来自甘肃、广西、贵州、四川等西部地区的42人,占总数的53%。
近年来,派出院校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数量显示出逐年增多的趋势。2010年来自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员14人,占总数的18%。
3.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职称情况
2010年接受的79名学员中副教授44人,占总数的56%;高年资讲师33人,占总数的42%;教授2人,占总数的3%。这个比例符合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遴选标准,也体现了各高等院校人才梯队的建设情况。
4.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最后学历情况
2010年接受的79名学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占总数的6%;具有硕士学位的60人,占总数的76%;本科学历14人,占总数的18%。与往年相比,本科学历学员明显减少。表明各院校的教师学历水平明显提高,但提升科研能力的愿望却更加迫切。
表4 2005—2010年我校接受青年骨干访问学者的最后学历分布
5.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年龄情况
2010年接受的79名学员中35岁及以下的26人,占总数的33%;36岁到40岁的29人,占总数的37%;41岁到45岁的24人,占总数的30%。访问学者年轻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表5 2005—2010年武汉大学接受青年骨干访问学者的年龄分布
续表
6.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访学专业情况
2010年,理工医科类的22人,占总数的28%;文科类57人,占总数的72%。文科类学员数大大超过理工医科类的学员,反映出我校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巨大优势和对社会的持续吸引力,其中经管类、法学类及政教类的学科专业尤为突出。
二、积极探索,多方协作,做大做强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
(一)重组机构,强强联合,为做好师资培训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统筹好原继续教育学院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的资源,更好地发挥继续教育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学校办学中的作用,2010年初,武汉大学决定合并、重组新的继续教育学院。学院设有培训管理部,全面负责全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在培训管理部下设师资培训办公室,是专门负责师资培训管理的机构;优化了管理队伍结构,配备了长期从事师资培训、教学管理及培训管理的同志从事这项工作,同时注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的搭配。依托新的继续教育学院,学校对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要实现“1+1>2”的目标,要大力发展师资高端培训,办出“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继续教育,创造出武汉大学特有的品牌。
(二)学校高度重视,积极动员,多管齐下,开创访学工作的新局面
每年召开由各院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研究中心等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参加的接受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工作会议,分管师资培训工作的校领导亲临会议并做动员报告。各相关单位积极响应,传达国家有关政策和学校会议精神,号召符合接受条件的导师积极申报。一条龙的管理体系保障了访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参加该项目以来,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探索,精心谋划,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访学管理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各接受单位由分管科研、研究生培养的院(系、中心、室)领导负责访学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通过建立访问学者QQ群的方式实现访学信息的无障碍沟通和信息联动机制。
(三)多途径广泛宣传,扩大项目影响力和辐射面
利用网络宣传,积极推介该项目。将招生信息在教育部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网和中国高校教师网上进行发布和信息链接,吸引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参与该项目,来我校进行研修和开展学术交流;利用召开全国会议,举办培训班、研修班的机会宣传武汉大学接受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以及我校的优势学科。除此之外,较高的培养质量、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成为我校接受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项目的无形广告,访问学者回校后主动推荐同事、同学和同行来我校研修。
(四)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培养质量
制定了国内访问学者管理细则、国内访问学者中期考核管理规定、武汉大学进修生须知等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了访学工作的具体细节,引导访问学者珍惜学习机会,参加各种讲座和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构建访学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对访问学者的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从收到访学申请开始,到访学任务结束,管理部门与接受单位及指导教师一直保持密切联系。通过电话、走访、调研,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的方式,及时了解访问学者进校后的研修情况和学习动态,监控培养质量和培训效果。加强与访问学者的日常联系。建立了国内访问学者工作QQ群及班级管理QQ群,发布有关通知、要求、讲座、活动的信息,也为访问学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做好访学成果的统计工作及离校后的质量跟踪调查。采取多种方式,鼓励访问学者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精品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青年骨干访问学者访学期间有62人次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多人出版专著、编写教材;12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且论文被大会论文集收录;30多人在导师的帮助下成功申请到所在省的省级课题或校级课题,他们往往是旧课题刚顺利结项,新课题又成功申请,科研工作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加强管理与服务,积极探索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措施、新办法
开学初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邀请学校领导致欢迎辞,介绍学校情况,对访问学者提出希望和要求;邀请有国外访学经历、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介绍访学的有效方法,使访问学者受益匪浅。学校加大投入,每年对进修公寓进行维修,及时更新被褥、床单等床上用品,为访问学者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及时办理校园一卡通、借阅证,让访问学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我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及电子文献。及时走访接受单位,了解工作进展,协调访问学者与院系(室、中心)、教研室及指导教师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组建班委会,制定班务规划,及时开展各项班级活动,丰富学员生活。开学初,制作访问学者、进修教师通讯录,方便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举办大型联谊活动,增进访问学者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每年组织一次春游和一次秋游活动,年终还组织迎春游艺活动。此外,还为访问学者配备了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器材,让访问学者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增进了对湖北的了解,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
三、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派出高校方面
一些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没有规划及制度保障。少数地方高校对骨干教师的培训缺乏远见卓识,教师继续教育没有形成制度,有的制定苛刻的选拔标准,不支持教师参加访问学者项目。有的学校不提供经费支持,缺口的学费、往返路费、住宿费、生活费等都要访学教师个人全额负担,有的甚至停发参加此项目的教师工资。
部分院校教师编制紧张,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影响了访学质量。目前许多院校教学任务繁重,经常通知访学教师回原单位参加教学工作,使访学教师的访学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有些学校担心访学教师参加此项目后会考博深造,人才外流,因此在教师参加青年骨干项目上设置一定的障碍,影响了教师的参与热情。
培训经费的相对短缺,使得项目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教育部资助部分经费,但部分学校仍以经费紧张为由不愿意派出教师。
(二)访问学者本人方面
极少数访问学者对访学工作认识不到位,纪律观念淡薄,经常因为各种原因离开访学单位,导致访学工作受影响,师生关系紧张。极个别人甚至到了导师不愿再继续带,劝其退学的地步。
少数访问学者把出来作访学当成集中精力备考博士的机会,当做离开原单位寻找新东家的跳板。有的只注重英语的学习,不注重参与科学研究,导致访学效果受影响。
少数访问学者对访学进修缺乏周密的规划,学习和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有“等安排、靠组织、要待遇”的思想。
(三)接收单位、指导教师方面
个别接收单位对访学工作认识不到位,管理不严,对导师要求不高;个别导师对访问学者的管理随意性大,访问学者收获不大,成果不多。
四、对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的几点建议
(一)派出高校要全力支持访问学者外出学习
建议派出高校尽量安排好访问学者的工作,使他们能够走得了;明确规定访学期间工资、津贴、福利、住房分配等待遇不受影响,同时根据各地物价水平和教师的实际困难,由派出高校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以解决青年骨干访问学者的后顾之忧。
(二)派出高校要加强对骨干教师访学期间的监管
建议派出高校对访问学者的访学提出明确要求,既要定性又要定量,便于操作和考评;经常与接受高校管理部门、接受院系(所、室、中心)及指导教师加强联系和沟通,了解选派教师的学习、工作情况,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和考评,使访问学者感受到选派高校的关爱和期待,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
(三)教育部、省教育厅及选派高校增加经费支持
建议教育部对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全额学费支持,其他地区的学费支持额度提高为8000元。选派高校所在省教育厅、派出高校可适当拿出部分经费资助访学教师个人,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这个项目,从源头上抓起,增强后劲,进而推动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项目持续健康地发展。
五、结语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是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的发展,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访学的过程管理,对结业考评的内容、标准及流程制定详细的方案,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奖优罚劣;探索重点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参与该项目的新模式,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交叉培养,以增强学科发展潜力和项目的活力,为进一步推进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提升青年骨干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探索新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