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的教师

高等学校的教师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主要也是通过教师的工作实现的。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因此,明确高校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尊重高校教师的待遇,关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政治、业务素质精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

一、大学教师的作用、任务与地位

人们用“百年树人”来表达教师工作的深刻意义,用“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崇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大学教师又以其特定的历史任务,起特殊的社会作用,构成其特殊的社会地位。

(一)大学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特殊的作用

1.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中起骨干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昌盛,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整体进步,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而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又取决于大学教师的工作质量。

2.大学教师,既是文化科学的传递者,又是文化科学的创造者

历来对人类社会有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活动家,不少是会集于高等学府或当过大学教师。人们往往把大学教师这一职业同文化发达、科学昌盛、政治民主、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学者”“专家”来称呼大学教师,把大学教师的声望作为一个国家学术水平的标志,把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作为一面文明建设的镜子。

3.大学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社会活动家,以其专家、学者的身份,对科学、文化、经济、政治的远见卓识,参与社会活动,直接为社会服务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大学教师对社会改革的高见,对重大事件的评论,在报刊电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

(二)大学教师的任务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一般有四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高等学校要实现这四项职能,主要依靠广大高校教师。因此,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

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通过教学形式。因此,教学工作是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每位教师必须努力教书育人,必须根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与教育关系的规律,认真备课以及编写讲义教材,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的智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从事科研工作

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学教师还必须参加一定的科研工作,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科研的成果可丰富教学的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的科研课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通过科研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可见,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是相互促进的,对于专任科研工作的教师也应提倡兼做教学工作。这样有利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3.为社会服务

为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学校不可忽视的职能。现代的大学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许多新的科技开发来自大学,然后转到生产部门进行生产。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主要也是通过教师的工作实现的。大学教师直接为社会服务,有利于深入了解实际、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与科研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教师这三个任务,只要安排得当,必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三)高校教师的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随着高校教师作用和任务的明确,近些年我国高校教师的地位明显提高,无论是其政治地位,还是其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明显上升了。

首先,政治地位提高了。在强调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蔚然成风,作为掌握更多知识和以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教师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在全国、省、市、县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教师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参政议政的程度大大提高了。

其次,社会地位提高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虽然都是比喻,但道出了人们对教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今天,许多国家都为教师专门制定了节日。我国从1985年开始设立教师节。

再次,教师的经济地位提高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建立符合教育土地的工资制度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切实保证教师的工资水平永远随国民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在住房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实行优待教师的政策。”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为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建立保障机制,起到了决定作用。

当然,由于教师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人数很多,而政府的财力有限,在市场经济下,改革过程中各种关系的理顺,教师生活待遇、经济地位的提高,要有一个过程。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既要看到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关系,更要认识到教师的社会地位,最终取决于自己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要忠于职守,出色地完成教师的任务,才能得到社会的尊敬。

二、大学教师工作的特点和职责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教师是特殊的脑力劳动者,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其劳动对象都是身心趋于成熟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大学生,劳动产品是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因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明显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劳动的特点。

(一)大学教师工作的特点

1.复杂性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是复杂劳动,这是因为:第一,高等学校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科学文化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青年人和成人,由于学生生源、经历不同,年龄不同,生理、心理及知识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形成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第二,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职责是多方面的。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智力;既要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又要使他们适应现有的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第三,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能力需要是复杂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地推广、宣传出去,达到产学研结合的最佳状态,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四,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具有时空无限性的特点。高等学校教师要认识、掌握、改变其劳动对象,把人的发展上的无限可能性转化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现实性,所支付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几乎是难以估算的。

2.创造性

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艺具有深、广、新的热点,因此,高校教师不仅在教学和科研中要掌握运用本学科有关的新知识、新技艺,而且还要自觉探索新知识,创造新技艺。第二,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本身需要教师开展创造性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每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情感和意志。第三,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成智力和能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过程。

3.长效性

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不可能立竿见影,其成效需要一定的时间,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显露出来。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长效性是别的任何劳动都无法比拟的。

4.独立性和协作性

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做思想工作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一般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高校教师不实行坐班制,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他们的脑力劳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种以个体为主的工作方式,对于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的人才的培养,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职能又绝非某一位教师可以单独完成的。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不同专业的教师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完成高校的任务。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必须兢兢业业地进行艰苦的脑力劳动,除了精通专业之外,还要求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这需要长年累月地刻苦钻研。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的精神。大学教师工作的特点,还表现在他们治学严谨,严于律己,既要为人师表,又要善于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大学教师要参与社会上各种学术团体的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工作,吸取新的科学信息,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因此,大学教师的工作不是封闭的,而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二)大学教师的职责

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各级教师的职责,根据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转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作如下的规定:

1.助教的职责

第一,承担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课、实验课、实习组织课堂讨论。

第二,教学工作(公共外语、体育、制图等课程的教师还应讲课),经批准,担任某些课程的部分或全部讲课工作,协助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第三,参加实验室建设,参加组织和指导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工作。

第四,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或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第五,参加教学法研究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

2.讲师的职责

第一,系统担任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工作,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习、社会调查,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第二,担任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实验教学工作,编写实验课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第三,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参加教学法研究,参加编写、审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第四,根据工作需要协助教授、副教授指导研究生、进修教师等。

第五,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或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第六,根据工作需要,担任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课、实验课、实习课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工作等教学工作。

3.副教授的职责

第一,担任一门主干基础课或者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工作(其中一门应为基础课,包括专业基础课或技术基础课),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习、社会调查,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第二,掌握本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发展动态,参加学术活动并提出学术报告,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根据需要,担任科学研究课题负责人,负责或参加审阅学术论文。

第三,主持或参加编写、审议新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主持或参加教学法研究。

第四,指导实验室的建设、设计,革新实验手段或充实新的实验内容。

第五,根据需要,指导硕士研究生,协助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和进修教师。

第六,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或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第七,根据工作需要,担任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课、实验课、实习课等教学工作。

4.教授的职责

除担任副教授职责范围的工作外,应承担比副教授职责要求更高的工作。领导本学科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根据需要并通过评审确认后指导博士研究生。

三、对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因而对大学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应有较高的要求。

(一)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等学校的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因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向,只能靠教师来掌握。所以,必须要求教师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要忠诚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大学教师要有事业心。有事业心才有动力,不论碰到什么困难,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办好社会主义的大学而奉献毕生的力量。

(三)要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要充满友爱的情感,要全面关心大学生,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没有爱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四)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或学科,要精益求精

教师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专业或学科,结合科研或者注意搜集本专业本学科的新成果,了解其发展趋势。认真备课,经常修改讲义,精益求精。多数教师通过在职进修,结合科研和社会服务来提高教学质量,有条件时可脱产进修,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

(五)要团结协作

在高等学校里,不论是培养人才或科学研究,都要靠许多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大学教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十分重要。在教学方面,互相通气,避免重复疏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不容忽视的。在科学研究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往往需要多种学科协作,仅靠个人的力量,许多课题是很难完成的。必须组织许多校内教师,甚至校外专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社会服务方面也一样,有许多项目也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里,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问题。教师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有“诲人不倦”的精神,起“为人师表”的榜样,才能做到教书育人。

四、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

教师队伍的结构是指教师的整体构成的素质。教师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的整体的质量。其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

(一)职称结构

一所大学,其教师队伍内部的职称比例如何才算合理,不能一概而论。高等学校类型不同、任务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教师职称结构。大专和本科的要求不同,本科大学的高职称的比例可大于专科。而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任务比较重的大学,其高职称的比例又要更大些。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形成一定比例,才能够发挥教师学术梯队的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

(二)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是指教师队伍的最后学历状况构成的比例情况。我国培养研究生的起步较发达国家晚。因此,大学教师过去绝大多数只是本科毕业的学历。现在明确提出要求,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的大学,要求教师应有硕士以上学位。原来只是本科毕业的青年教师,要求他们进修硕士学位的主要课程。要求将来的大学教师都能达到硕士或博士的实际水平,保证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的质量。

(三)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年龄构成的比例状况,也就是老、中、青的比例状况。脑力劳动需要有精力旺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的一生有其发展的规律。据医学家莱曼的调查,在20岁至30岁的10年中,对社会作出的有价值的贡献,包括发明创造,在整个人生中占37%以上。又从世界上查出的科学家首次作出重大贡献的年龄来看,多在25岁至45岁之间。因此,我国过去教师平均年龄偏高,对于办好大学是不利的。近年来,有许多年轻教师涌现出来,他们主要来自近几年来培养出的硕士生、博士生,不少在35岁以前就被评为副教授,在45岁之前就当教授,这就逐步改善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

(四)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不同专业或不同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

高等学校为适应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建立各种专业,每一个专业,由许多学科构成,为此,全校要有多种学科的教师。多学科的教师结构,正是高等学校不同于专门研究机构的优势所在,即使在同一学科的教研室中,也需要由不同专长的教师组成,这样,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开展。还应注意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要重视基础课的教学,鼓励高职称的教师开设基础课,以保证提高教学质量。

五、大学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根据当代社会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按照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和教师成长的规律,要做好高校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工作,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道德建设,努力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高校教师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素质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并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认真贯彻《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重视和加强宣传教育,实施以“爱岗、敬业、奉献、为人师表”为主要内容的师表工程,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努力提高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加大教师知识更新力度

高校教师的高学历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求教学和科研更加紧密地结合,因而必然要求高等学校教师具有更高的基础理论水平和更强的科研能力,要求教师受过高层次的教育。高校教师的高学历化,是高校教师具备应有素质的基本保证。

(三)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新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更新观念,深化认识,建立科学的师资管理体制。首先,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改革教师的编制管理模式,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其次,改革用人制度,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状况。

(四)培养、选拔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选拔、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一个学科有几名学术造诣深的教师,可以形成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群体,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