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电视专题与纪录片的分析介绍

关于电视专题与纪录片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3年中国电视奖把它评为新闻专题类一等奖,该片同时获得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造成专题片与纪录片之争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主要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有关。这种理念成为如今人们讨论中国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区别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关于电视专题与纪录片

尽管我们限定在新闻性的纪录,称为“电视新闻专题”,但我们仍然有必要讨论一下常常使人们困惑的两个概念——电视专题与纪录片。

1.电视专题的对象范围

在电视界,“专题”所指的对象比较宽泛,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对电视节目的分类概念,与综合相对,一般称为“专题节目”。根据《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分类,有报道类(含纪录片),包括(一)纪实型,(二)创意型,(三)政论型,(四)访谈型,(五)讲话型。有栏目类,包括(一)对象型,有青少年节目、老年节目、妇女节目、少数民族节目等,(二)公共型,有社会性节目、经济节目、文化节目、体育节目等,(三)服务型,有天气预报等公益性的和示范节目待指导性的。有非栏目类,包括(一)特别节目型,(二)系列节目型,(三)连续节目型,(四)竞赛型。还有其他类。而业内和学术界一般狭义指报道类的四种,如石长顺主编《电视文本解读·电视专题类作品》说:“专题报道类根据制作风格和报道方式,又可以分为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等节目形态,分别对应于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电视评论和电视谈话节目等”[4]

另一个是指新闻报道概念,与新闻消息相对,指对新闻事实所作的较系统、较深入、深刻的报道。一般称为“专题类电视新闻”或“新闻性电视专题”。

在电视新闻学中,“新闻专题”、“专题报道”、“专题新闻”是有时区别而又有时混用的概念。从理论上说,“专题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题材类别而言的,指特定的、专门的新闻事实类型,如“两会”专题新闻、“五一黄金周”专题新闻、“共建和谐社会”专题新闻等等。这一类从1987年中央电视台对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报道开始,常在电视屏幕上标有“专题新闻”或“专题”的字样。而“新闻专题”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态而言的,是详尽、深入、深刻的报道,是电视界俗称的“专题片”。这二者从新闻报道的范畴讲,都是“专题报道”。在新闻界,一般把电视的新闻专题与报纸的通讯报道相对应,因为电视新闻中没有“通讯”这个中国传统的新闻文本体裁概念。如果相对消息报道而言,电视新闻专题与报纸的通讯确有相似之处,如对事实报道的深度、报道主题的鲜明性、报道形态的丰富性等。但电视新闻专题具有节目的性质,它的涵盖面和形态比通讯之于报纸的其他新闻文本还要复杂得多。

2.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区别

在电视学术界,关于专题片与纪录片的界定曾有过争论,至今没有定论。“概括这些争论,可归纳为:‘等同说’,即认为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只不过是一种节目形态的两种不同称谓而已;‘从属说’,即认为两种节目形态互为从属;‘独立说’,即认为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它们构成了两种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5]。现在倾向性的观点是承认其不同,理论上区别出它们的不同特征,但实际操作上却比较游移。如《潜伏行动》(中央电视台),宋家玲、张宗伟著《电视片写作》说它是纪录片,主创者冷冶夫先生却把它划在纪录片的“客观纪录式”一类[6]。1993年中国电视奖把它评为新闻专题类一等奖,该片同时获得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

造成专题片与纪录片之争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主要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有关。电视的纪录片秉承于电影纪录片。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在中国电影早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务印书馆,从1917年开始拍电影,最早开始拍摄新闻短片,拍的《商务印书馆放工》、《上海焚毁存土(鸦片)》、《欧战祝胜游行》就是中国早期的电影纪录片。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直是格林尔逊式,即画面加解说的模式,而且主观创造的宣传工具属性很明显,形象化的政治教化色彩很浓。直到90年代,中国纪录片才开始在创作观念、创作手法等方面与当代国际优秀纪录片的规则靠拢,而且出于对过去主题先行模式的反叛,纪录片走向了“新现实主义”,出现了一些如中央台《生活空间》式纪录片节目形态,以描述生活的原生态来展现人们的社会生存状态。这种理念成为如今人们讨论中国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区别的重要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1993年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相继问世后,中央电视台与各地方电视台又相继推出一批纪录片栏目,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的发展在规模上越来越大,以致中国电视纪录“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7]。而电视专题作为一种节目或栏目形态,如前所述,是一个包容很宽泛的电视节目(栏目)形态,而且形态越来越丰富,表现也越来越复杂,自然,电视纪录片栏目、节目也在其中。冷冶夫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创作过程启示录》中谈到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时说:

这个时期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有了重大演变:60~8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宣传与指导。节目的特点是重视脚本,依赖解说,声画脱节。80~9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客观纪实。节目的特点是“原生态纪录”,声画并茂,同期声的大量运用。90年代后期至今的创作理念是“主观与表现”。节目的特点是符号语言(画面)的大量运用,故事化戏剧化更加突出,个性化创作的观念被认证。

这个时期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画面加解说式:《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让历史告诉未来》

访谈加解说式:《广东行》《中国外交风云》《泰富祥日记

客观纪录式:《押运兵》《望长城》《潜伏行动》《龙脊》

主观表现式:《西藏的诱惑》《天驹》《英与白》《幼儿园》

客观纪录加再现式:《狙击手》《复活军团》《相约红土地》

但最多的创作形式还是“客观纪录式”,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纪实拍”、“跟腚拍”。[8]

这种丰富的形态和复杂的表现,无论从反映生活的方式(主观或客观),还有表现方法(记录、再现、访谈、解说),以及时效(历史、现在)等,都难免会与新闻性专题交叉。

此外,虽然纪录片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但严格地说,我们现在对电视纪录片的认识与西方学者的观念有区别(当然西方在纪录片的归类上也有分歧)。我国学者在谈专题片与纪录片区别时突出的是两点,一是专题片创作主体意识强,主题鲜明,而纪录片是生活的客观记录,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直接流露;二是专题片不那么注重生活的完整过程,往往截取生活横断面,而纪录片注重生活的完整过程,一般采用“纵向结构”[9]。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赫利尔德著的《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在《专题节目和纪录片》一章说:“一些从业者和批评家认为纪录片是新闻和消息艺术的最高形式。纪录片提供信息,提出一种观点。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能够对社会、政治或经济的进步,甚至一个城市、地区、国家的立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专题节目(特征)“是关于事件、情况、人物或观念的客观报道”。“一部关于当地一个新工厂的日常动作的作品是专题节目;如果一部作品突出某个企业的员工分红制和股份分配计划,把它当作典型,让其他经常提供低工资和低劣工作条件的企业效仿,那么客观存在是纪录片”[10]。这似乎和我们的概念所指正好相反。

因此,宋家玲、张宗伟著《电视片写作》说:“专题片这一概念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其形成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深刻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背景;纪录片则是国际化的术语,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随着我国电视片创作实践不断深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专题片和纪录片的认识也在随时改变;目前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定位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暂时搁置乃是当下无奈却又必然的选择”[11]。我们立足于新闻文本,也不打算对“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这两个目前内涵和外延都相当宽泛的概念进行争鸣。我们从二者都包含的新闻性、纪实性的文本体裁中剥离出“新闻专题片”,以指称与电视消息相对的详尽、深入、深刻的新闻报道文本体裁形态。

3.新闻专题片文本的界定

同报纸的通讯一样,电视的新闻专题包括的面比较广,对其文本体裁的范围给一个完全而准确的界定比较困难。按照目前中国新闻奖对电视新闻作品设奖的常规,电视新闻有电视消息、电视专题、电视系列、电视直播、电视评论,这本来应该是很明确的。但实际上,因为电视新闻专题是栏目(节目)化的,栏目(节目)运作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也很难不走样地按某某“标准”把握。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是作为新闻评论栏目推出的,也确实成为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典范栏目,但它有对新闻事实本身的报道,述事论理,而述和论的把握就有了伸缩性。该栏目曾播出一个名为《难圆绿色梦》的节目,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奖中,本来参评电视评论奖,最后却被评为专题类一等奖。而且今天的电视新闻,栏目迭出,电视专题新闻的新形态不断涌现,交叉性的、跨类的也越来越多。这是电视新闻在快速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过程。

我们按新闻的基本属性(具有时效的新闻事实传播)、新闻报道的基本表现特点(以叙事为主)以及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从简明传播到深度报道),把“新闻专题文本”大致范围界定如下:

第一,报道性电视专题片:新闻专题主体,反映新闻专题文本详尽、深入、深刻报道新闻事实的文体特征。

第二,新闻性电视纪录片:对现实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进行完整的、再现式的纪录和报道,以其全面展示、独特的视角和认识价值体现出报道的深度,如《脊梁》、《潜伏行动》等。

第三,以叙事为主体的新闻调查类作品:以调查的方式,全面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分析,是电视深度报道中的一种主要形态。

第四,系列(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都是相对单条报道而言的,实际上,作为电视新闻文本表现形态,它们都是一个整体。“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及时的报道”。“系列报道是围绕某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连续、多次的报道”[12]。连续是纵向全面、深入,系列是横向全面、系统、深入。它们都属于详尽而深入的深度报道形态。

这四个小类的新闻专题文本,虽然在生成和表现上各有其区别性特征,但它们对新闻事实的报道都体现出比较详尽、具体和有深度的特点,我们姑且把它们统在“电视专题新闻文本”之下(或许有不合理之处),以对应新闻报道的简明叙事、详尽叙事和新闻评述的构成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