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主要从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内容、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学科建构等方面对我国新闻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并从单一性向多元辐射,从随意性向规范化迈进,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这三个角度对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

第二节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从上世纪80年代研究新闻心理现象,到90年代增加了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

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是新闻心理学(有的书又称之为新闻传播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简称。由于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是既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又相互独立、共同发展的关系[6]),所以尽管本书重点阐释的是新闻心理学的问题,但在总结我国新闻心理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时,又不能不涉及到传播心理学的问题。

本节主要从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内容、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学科建构等方面对我国新闻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并从单一性向多元辐射,从随意性向规范化迈进,从前科学科学性过渡这三个角度对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

一、从单一向多元辐射

(一)研究内容从单一向多元扩散

所谓“单一”主要指新闻心理方面的内容,“多元”指除新闻心理外,又向广告心理、影视心理及听众、观众、网民心理等传播心理方向延伸。

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运用普通心理学理论分析新闻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研究者所关注的大多是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和报刊读者心理。到上世纪90年代,心理学理论和知识逐步渗透到新闻活动的方方面面,如新闻传播者已扩散到播音员和主持人心理、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工作满意度、社会技能、心理健康、心理倦怠等领域。新闻受众则增加了广播听众心理、电视观众心理、网民心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期,陆续出现了有关新闻心理学理论和内容构建的论文,它们触及到了新闻心理学学科建设的根本性的问题。与此同时,传播心理学的内容也日渐增多,并进入初创阶段。这时的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普通心理学,已向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神经生物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认知论)方向发展。到21世纪,对网民心理的研究陡然升温。在第一、二、三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上还没有一篇关于网民心理的文章,但在第四届研讨会就出现了9篇,占总篇数的22%。

随着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相信今后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内容向多种维度渗透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对新闻心理、广告心理、影视心理、网民心理甚至手机用户心理的研究不仅呈现各自深入的发展,还会朝着多种媒体共存共荣、互动融合的方向推进。

(二)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转变

“研究队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研究队伍中的个体,二是指研究队伍整体。“单一学科”在这指“新闻学”或“传播学”或“心理学”之中的一种;“交叉学科”指新闻心理学或传播心理学。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队伍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是,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具有新闻学(或传播学)以及心理学(包括社会心理学或心理测量学等)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识。这是由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属于新闻学(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新闻工作者绝大多数缺少心理学的知识,直到今天还有三分之二的新闻院校(系)没有开设心理学或新闻与传播心理学课程;同样,心理学工作者中懂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也不多。所以,这支队伍中个体的知识结构大多比较单一。不过,随着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深入开展,这支队伍整体的知识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较多比例单一专业向较多比例多种专业方向转变。20世纪80平代,这支队伍几乎是清一色的新闻工作者,到上世纪90年代有一些心理学教师和研究人员介入其中。如参与第一、二、三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的高校教师共有45人,其中以讲授新闻学和传播学为主的共35人,占总数的78%,而讲授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老师只有10人,占总数的22%。到2002年第四届研讨会,参会者里的高校教师就有36人,其中讲授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的教师达到15人,占总数的44%,是前三届的两倍。据调查,2005年第五届研讨会又增加了研究哲学、统计学的教师。这表明: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队伍的学科背景更加丰富。

这支研究队伍整体知识结构从单一向交叉学科的转变,既有利于吸纳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但同时也带来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性。以前四届参会者为例,参与这四届研讨会的共有118人,其中参加过两届的有16人,约占总数的13%;而参加过三届者才11人,仅占总数的8%。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多种原因:多数研究者有自己主要的专业,之所以参与新闻与传播心理的研究,有的出于社会责任感(适应新闻改革的需要);有的出于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要求开设这类课程);还有的则出于个人的兴趣。当这种“时代性”、“阶段性”、“个体性”时过境迁时,有的人对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迫切性和热情可能会降低,因而,这支研究队伍的不稳定性就难以避免。从不稳定性向稳定性过渡的根本途径是培养更多的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当这类研究者的人数大量增加时,我们的这支研究队伍才能变得比较稳定和有力。

(三)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版的有关新闻心理学的书共9本,几乎没有一本涉及到定量研究,这是由于当时对新闻心理学进行开拓性研究的一批老新闻工作者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大多是新闻学)而造成的。而新闻学的研究方法是“以逻辑为主,以某个理论为依据,推导很多理论,属于直观式研究”(张骏德《试论中国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因而,当时他们还缺少实证研究的客观条件和知识经验。

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作为交叉学科,综合了新闻学(传播学)以及心理学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20世纪90年代这类研究方法逐渐增多。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的两本论文集《新闻心理学论文集》、《传播·媒介与心理》为例,这两本书共搜集了52篇论文,其中属于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论文有13篇,占总数的25%。这应当是今后此类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从随意性向规范化迈进

所谓随意性是说,对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更多的属于个体或个别院校的行为;所谓规范性是指将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的计划之列,并有相应的人力、物力和法规保障其实施,且研究者有自己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或团体,能正常开展活动。

(一)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已逐步走上正轨

1.新闻心理学教学已正式纳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的序列之中

由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1日公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将“新闻与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学科代码860),其下有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等七个二级学科,新闻心理学(学科代码8601045)属于新闻理论(86010)这个二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三级学科(周庆元《略论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对象的认知历程与科学诠释》,第四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论文)。

随着学科发展的需要,1995年新闻心理学被正式列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专业考试的一个科目,同时有一些高校也开始着手开设新闻心理学课程。据2004年我们对全国138所新闻学院、校(系)的调查了解到,目前已有42所高校开设了有关新闻心理学或传播心理学的课程。其中有23所讲授新闻心理学;有24所讲授传播心理学,包括广告心理学、影视心理学(其中有5所学校同时开设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这说明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已正式列入部分新闻学院、校(系)的教学计划里。对比1994、1996、1999年有关高校开设新闻与传播心理学课程的数量(依次为:4所、14所、19所),2004年分别是这几年的12倍、3.4倍和2.5倍。

2.有的高校已经设置了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

为了培养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高级人才,有的高校如中国传媒大学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就先后设立了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为例,该校于1994年设置了新闻心理学(后于1998年改为传播心理学)硕士点;2003年设置了传播心理学博士点。截止到2006年,共招收新闻与传播心理硕士生、博士生共71人,其中硕士生有62人,博士生有9人。已毕业硕士生24人,博士生3人。招收新闻与传播心理的硕士、博士,表明在这个领域里培养高级人才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2000年11月,北京广播学院领导批准成立传播心理研究所,并聘请了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领域里有影响的9位顾问和31位兼职教授。该所的成立为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志同道合者相互沟通、互相学习的平台。为此,研究所的师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第一,向兄弟院校和有关单位印发《传播心理研究动态》。从2001年9月到2007年6月共邮寄了18期。介绍新闻与传播心理类国内外出版的新著21本、论文220篇并及时通报学术进展情况,同时于2004年开通了网站。

第二,协助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发展会员。目前在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者中已发展了57名师生为该会会员。

第三,不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2001年10月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1年学术会”上,决定设立“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并将地址设在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里。日常工作由该院传播心理研究所承担。

(三)不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由中国传媒大学发起,联合社会力量,从1994年到2005年已经举办了五届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通过召开研讨会的方式,将社会上分散的个人力量和他们的智慧聚集为群体的力量和智慧,为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1994年第一届全国新闻心理学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当时正值该院40周年校庆,此次会议受到当时的广电部领导和该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这届研讨会的论文以新闻心理学领域的课题为主,在会议提交的论文的基础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了《新闻心理学论文集》。

第二、三届研讨会得到当时《人民日报》驻辽宁记者站段心强站长的大力支持。第二届研讨会于1996年在沈阳召开;第三届研讨会于1999年在大连召开。第二届研讨会比较关注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这门学科的研究取向:新闻心理学究竟应当强调实践方向还是理论方向?会后,出版了论文集《传播·媒介与心理》。

第三届研讨会在大连举办。其特点是:多位学者提出了新闻心理学学科构建的具体设想,首次在研讨会上出现了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第四届研讨会于2002年在湖南张家界举办。此会得到湖南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易法建教授做了许多工作。这次研讨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关传播心理方面的研究明显增多。在“论文摘要集”里56篇论文中属于传播心理内容的有41篇,占总数的73%;二是有关网民心理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热点,这类论文有9篇,约占总数的22%。

第五届研讨会于2005年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会议收到论文有80余篇,包括五大类:新闻心理、影视心理、广告心理、网络心理和综合类。有些内容在以往研讨会上很少涉及到,比如对我国古代传播思想的分析,对手机短信传播中的新型人际关系的探索,对新闻从业者职业枯竭的阐释,对伪公共卫生事件成因的传播心理和媒体对受众心理治疗等问题的探究,显示出传播心理研究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三、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

应当看到20多年来,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这类著作至少已出版了40多本,论文几百篇,其中有两篇获中国新闻奖,多篇(著作)获省、部级奖。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不承认,关于新闻心理学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前科学水平或曰“初级阶段”,离学科独立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经过20余年的共同努力,当前我们至少在两个方面正朝着学科的科学性方向过渡。

(一)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对新闻心理现象的分析大多停留在描述性阶段。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者心理学知识的逐步积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对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研究更加触及学科建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有研究者明确提出了新闻心理学的理论构架和内容构架。前者包括学科界说、归属、性质等,“旨在认识学科的质的规定性,明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内容架构,“主要指新闻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各种各样的基本素材如何科学地、合理地、有序地进行排列组合”,并提出三种基本模式:“一曰纵向线性模式”,“二曰横向面型模式”,“三曰立体交叉型模式”(周庆元《浅论新闻心理的学科构架》,第三届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论文);有研究者系统地介绍、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大众传播对人的影响,深刻地探讨了心理学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关系;有研究者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对传受者的心理进行分析;有研究者对人类传播心理宏观模式进行考察;还有研究者专就受传者的内向传播做了较为深入的阐释,通过“一个新理论”、“两个发现”、“四个改造”对传播心理学的理论构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诸如此类的研究使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象,朝科学性发展方向迈进了一步。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在我国肇端于新闻与传播实践活动的需要,它们的产生本身就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批老新闻工作者首先扛起了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大旗。他们的著作密切联系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实际,给人以启迪;20世纪90年代对传播心理的研究顺应媒介市场的要求,不仅将触角深入到广告、影视、网络等领域,而且还直接为处于传媒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服务,如为央视宣传部人员做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又如对央视的几台对象性节目《大风车》、《夕阳红》等做内容分析并与北京六城区观众的心理需求进行应对性研究。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媒介对我们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应当在继续进行学科构建方面研究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为传媒实践服务的意识,尽可能快地、有效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跟上媒介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与传播心理学而共同奋斗!

复习要点(包括第一、二章)

除对新闻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和发展简史作一般性的了解外,本章应重点掌握两个内容:

一、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虽然新闻学和心理学均属舶来品,但是它们的交叉学科新闻心理学却是我国大陆的产物,从其产生那天起就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新闻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有两种取向:一是心理学的取向,它可列入应用心理学范畴;二是新闻学的取向,它可归入新闻理论范畴。新闻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扩展和深化我国新闻学和心理学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重视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人的心理素质和其政治思想素质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人们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反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的形成,又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及其行为起到导向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缺一不可。

复习题

1.新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是什么?

3.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走向。

【注释】

[1]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第450~451页。

[2]《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

[3]《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4]刘洪海:《论广播电视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方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4年第3期。

[5]车文博主编:《心理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59页。

[6]刘京林:《刘京林自选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50~ 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