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与变革

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与变革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九五”期间国家共安排丰收计划专项资金3.9亿元,安排以“农业部‘九五’重点推广十大技术”为主体的适用农业技术近500项,由全国1500多个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截止1999年底,全国有1000万农民接受了“绿色证书”培训,其中,有458万人获得“绿色证书”;“九五”期间,全国农技推广机构平均每年直接培训的农民约1.5亿人(次),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与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推广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农业推广仍然主要停留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范围内,这对增强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极为不利。

一、农业推广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模式(3)

在农业推广实践中,广大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创造了许多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特点的农业推广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项目实施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通过农民培训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通过信息服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1.通过项目实施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1)项目推广:即以推广项目的形式来推广技术。每年国家和各省有关部门都要审定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各级农业推广部门从中编列一些重点项目组织推广,推广中对项目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办法。在这种传递服务模式下,政府根据农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经济状况及对农业技术的偏好,对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予以财政支持,由推广部门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以实现政府的农业计划目标。

(2)项目示范辐射:即通过示范形式扩大辐射效果,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常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示范区、示范片、示范点、示范户,开展与项目有关的试验示范工作,联系和带动周围的农民采用先进技术。

2.通过农民培训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3.通过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4.通过信息服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1)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即农业推广人员或专家利用一定的时间和场所向生产单位或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回答或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咨询需要以信息作基础,掌握的信息量与咨询活动的效率密切相关。

(2)农技农资经营服务:即农业推广机构和研究机构围绕农技推广工作兴办企业型的经济实体,开展技术和物资相配套的经营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推广机构和研究机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流通,弥补有关农用物资经营主渠道的畅通不足,方便群众,满足生产的需要。

5.通过其他技术合作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1)技术承包:即农业推广机构或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或生产单位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定技术承包合同,按合同规定推广农业技术,它是联系经济效益计算报酬的有偿服务模式。具体形式有联产提成技术承包、定产定酬技术承包、联效联质技术承包、专项技术劳务承包、农业集团承包等。这种技术承包的目的是为了在科技与土地、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科技与科技人员下乡。

(2)技术转让:即特定的现有技术在不同法律主体之间的转移。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机制以商品的形式和买、卖、中介三方的技术商品的贸易活动,完成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公司加农户:这通常是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本地农产品进行收购与加工,进而达到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应用先进技术和新技术,提高产量,通过向企业出售定了保护价的产品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在实践中,这类公司通常围绕当地的支柱产业或重点产品,以利益机制为纽带,通过合同契约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4)民间组织加农户:这主要是指由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和农村兴起的各种专业性服务组织进行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通过兴办这类组织,可以让农民开展自我协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利于加强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搞好技术咨询服务和信息传递,培育新型农民。

(二)农业推广取得的阶段性成果(4)

1.建立起辐射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截止1999年底,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共有推广机构21.5万个,其中县级2.2万个,乡级约18万个;有40多万个村设立了服务组织,还有10多万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及数百万个科技示范户或示范场。全国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全国共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职人员130万人,其中,县级推广人员占23%,乡级农技推广人员71.3%。

2.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推广

以丰收计划为例,自1987年实施以来,每年安排推广全国农、牧、渔、机等业先进、适用、成熟的科学技术100项左右。“九五”期间国家共安排丰收计划专项资金3.9亿元,安排以“农业部‘九五’重点推广十大技术”为主体的适用农业技术近500项,由全国1500多个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单位牵头组织实施。通过丰收计划项目的实施,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组装配套,在全国大范围、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农牧渔业的全面增产、增收、增效。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实施丰收计划项目实际完成粮、棉、油等农作物增产技术推广9.96亿亩,科学饲养家畜1.57亿头、家禽2.2亿只,鱼、虾、蟹优质高产技术养殖0.18亿亩。增产粮食380亿公斤、皮棉0.59亿公斤、油料24.8亿公斤、糖料51.4亿公斤、蔬菜34.1亿公斤、薯类121.4亿公斤、水果9.86亿公斤、茶叶2.98亿公斤,肉类16.93亿公斤,水产品6.15亿公斤。投入农技人员(含农民技术员)364.95万人(次),培训农民1931.75万人(次),显示了“科技兴农”的巨大威力。

3.技术培训有成效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讲授示范、科技宣传栏、技术咨询点、科技大集、“电波入户”等活动,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另外,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等,开展了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截止1999年底,全国有1000万农民接受了“绿色证书”培训,其中,有458万人获得“绿色证书”;“九五”期间,全国农技推广机构平均每年直接培训的农民约1.5亿人(次),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4.参与农业执法和监督管理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农业执法和监督管理,包括动植物检疫、种子质量检验、动物防疫及其监督、农资质量监督、农业机械监理、农民负担监督、农业承包合同管理等,有效预防了动植物病虫害传播和假种子坑农害农等事件的发生,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健康。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但其与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财政对农业推广的投入不足

据统计,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资金短缺,相当一部分基层推广人员没有稳定的收入,有的甚至难以保证基本生活,工作难以开展。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使一些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被拍卖或撤消,造成人员离岗和流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2000年农业部等四部委(办)检查的169个乡镇级推广机构中,全额拨款的占55个,差额拨款的占35个,自收自支的占10个。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相当多的乡镇农业推广机构有站无址或工作在危房中,少数乡镇站甚至没有最简单的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2.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我国县乡一级的农技推广机构大都是按行业设置的,在乡镇设有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水利站、水产站等,在县级则分别归口农业、农机、畜牧、水利、水产等部门管理。这种按行业、过多过细的机构设置,由于相互间难以协调和配合,通常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很难为农业增产、农业增效提供综合、配套和全面的技术服务。从管理体制看,目前的乡镇农技推广站,除了极少部分仍作为县直有关部门派出机构实行“条条”管理外,绝大部分已实行“块块”管理,人、财、物权均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县乡推广机构间的有机联系被人为分割,影响到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5)而且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接受农业行政部门和上级推广机构的双重领导,导致农业推广机构受行政干预的影响严重,系统内的管理弱化。由于农业推广机构在行政上接受同级政府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人事权、财务支配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均由农业行政部门做出,因而农业推广部门的工作较多的是围绕农业行政部门的工作来开展,对行政领导部门负责。另外,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对下级农业推广机构的领导因没有机制上的约束,只能是在业务上进行指导和建议,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3.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部门间未形成有合力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部门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只有工作上的相互协作,没有机制上的内在联系,相互间协调困难,导致“三农”结合基本上还是低水平的、松散的、相当随意性的,削弱了“教育、科研、推广”三者相辅相成的整体功能。

4.农业推广队伍问题多

(1)农业推广人员在布局上呈“倒金字塔”型结构,县级农业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的农业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并有下降的趋势。农业推广队伍的这种布局上的缺陷,使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措施很难深入并贯彻于农村各地的千家万户。

(2)专业人员比例偏低,据2000年农业部等4部委(办)检查组对40多个乡镇的调查,许多乡镇站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足60%。

(3)年龄普遍偏大,由于基层推广机构待遇低,工作艰苦,有学历的青年人都不愿进来。

(4)知识亟待更新,目前在基层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员中,掌握常规技术的多,了解新技术的少,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5)人才专业结构严重失调,绝大多数推广人员是学农学、植保、土肥的,而养殖业、农村其他非农产业和市场营销人员的比重极小,这种状况很不适应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据调查,目前全国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农业生产急需的水产养殖、经济作物、园艺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到4%,难以为畜牧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的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6)人员素质偏低,据1997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农业推广机构189502个(其中县级以上推广机构22860个,虽然专业技术人员有885021人,但具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为25656人,仅占3%,具中级职称的人数为158136人,也仅占18%。不仅是职称结构的不合理,这批人员中接受过高层次教育的比例也较低,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42%,即使是省级推广系统,也仅占4.4%,而美国的县一级推广机构中有75%的人员具有硕士学位

总的来说,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由于环境、待遇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学历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其次,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7)农民素质堪忧。由于我国长期偏重狭义的农业推广,农业推广机构主要把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介绍给农民,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主要是产中过程),开展推广相关的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忽视了对农民行为的研究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

(8)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发展缓慢。随着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会更为突出。但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晚、基础差,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能力和贡献都较弱,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如何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和农业科技产业化快速发展,也是当前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任务和难题。

(9)面对加入WTO,农业产量与品质、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更为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进入农业新阶段,尤其是加入WTO,将意味着国内农产品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由于生产成本高和品质差,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可能在国内市场也要受冲击。农业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将愈加突出,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机制、技术上都面临挑战。

二、加快农业推广发展的措施

中国农业推广在面临上述这些问题的情况下,要发展,就要变革,只有铲除一切阻碍农业推广快速发展的绊脚石,才能走上发展农业的康庄大道。下面就目前我国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以期解决农业推广工作停滞不前的局面。

(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监管

农业推广实践表明,政府对我国农业推广起主导作用。在我国目前农业推广的三种主要形式(国家组织、实施的科技推广计划;农业技术市场或科技企业,通过技术交易或新产品推销,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或技术服务;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农民自主参与,引进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中,从实施规模及效果、组织力度及社会影响来看,国家计划都占主导地位。如丰收计划不仅推广范围大,直接效果显著,也同时带动了地方各级政府设立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地方丰收计划。据不完全统计,1987~2000年中央累计安排了丰收计划专项资金6.7亿元,而地方配套和农民集资近80亿元。因此,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是解决现存问题最为有利的措施,一旦财政投入加大,农技人员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优厚的待遇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农业推广的队伍里来,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也会进一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技推广投入中要承担的责任。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业务经费的投入,并通过项目支持等方式,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提供充足的业务经费支持。县级财政要确保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支出,确保农技推广机构正常运转,确保国家安排的业务推广经费能够真正用在农技推广工作上。其次,就是要加强对各类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防止挤占挪用,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改革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6)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推广主要采取四种方式:通过项目实施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通过农民培训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通过信息服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这种农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以行政手段指挥农业技术推广的做法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基础上,改革农技推广机构,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建立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势在必行

1.稳定和加强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尤其是乡镇农业推广机构

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调动推广队伍的积极性是保证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关键。要进一步落实乡镇推广机构的“三定”,保证编内人员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及时到位;二要依法维护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的权益,对非法侵占、拍卖、平调、租借推广机构财产的行为要限期纠正、追究责任;三要实行用人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以岗定人,以岗定酬,定期考核,逐步形成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四要用政策调动基层推广人员进村入户搞推广的积极性,要把定岗定酬、职称晋升、评优提干、学习进修等与深入第一线搞推广的实绩结合起来;五要理顺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明确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站的管理职责和权限。

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结合模式

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是发展农业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科技的三支主要力量,把三者各自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三农”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多数农业推广工作做得好的国家,其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三者都结合得很密切。美国以州立大学为基础,将州级农业推广机构设立在州立大学内,在农学院的直接领导下,农业推广、科研与教育三者密切结合,堪称典范。日本成立专门的农业普及事业协作组织机构,将农业科研单位、学校和改良普及所等相关组织联系起来,实现了科研、教学与推广的结合。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机制上解决好三者的结合问题。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三农”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和重点,通过行政、经济等纽带加强合作,促进农业推广。

3.实行推广队伍多元化,抓好科技服务网络的完善和发展

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科技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重点建立和完善县(市)、乡、村、组、户五位一体的科技服务网络,提高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建好村一级、发展组一级、扶持示范户,逐步形成以县(市)为中枢,乡为依托,村组为基础,科技示范户为先锋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增强科技服务功能。

4.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

实施农技人员再培训工程,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更新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业服务队伍,提高农技队伍整体素质。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优化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推广队伍的人才结构和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要不断进行调整,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搞好规划,加强对现有推广人员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农民急需的新技术,也要有获取新技术的方法,还要有相应的市场经济、法规政策和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培训方式上,以在岗学习为主,鼓励在岗进行学历教育,提高在编人员的学历水平;同时,对年轻的同志要有计划地选送到大专院校进行继续教育,特别是对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推广人员要鼓励他们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三)开拓创新,探索农业推广新路子

1.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帮助农民销售;要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推广什么方面的技术。因此,各级推广机构都要把自己的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实行推广形式多样化,推广行为社会化

要鼓励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协会、企业及农民,以农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要积极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允许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服务、转让、承包的效益分配。对于公益性和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承担,实行低价或免费政策;对于有市场前景的开发类技术,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去推广。

3.积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使先进适用技术进入更多的农户。”在21世纪,我国应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加大信息网络建设,整合网络资源,丰富网上信息,实施网络进村入户工程,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中国的高技术不应忘记辽阔的田野,信息高速公路不能忘记中国广大农村,要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向广大农民普及推广科学知识、先进技术,推动农村致富奔小康。

4.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村科技进步

农民是农业技术和信息的接受者,根据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理论,要提高农业推广对象的接受效率,就必须培养提高用户系统。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重视提高全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讲授示范、科技宣传栏、技术咨询点、科技大集活动、“电波入户”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要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职业高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队伍;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广大农村营造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良好氛围,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

5.继续开展重大农业新技术成果及有突破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

重大农业新技术成果及有突破性关键技术对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工作一定要政府出面来开展,以保证覆盖面广、转化力强,并在保证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证生态效益。如我国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技术、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热作管理及收获技术等的推广应用,均在这种方式下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外,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是农业新技术成果熟化、示范、培训的关键环节,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及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先进技术的适应性改进与技术组装配套,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

总之,农业推广是农业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保证这个渠道的高效、务实、运转灵活才是中国农业的福音,这样才能发挥出这个庞大系统的真正威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