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农业推广的原理与原则

现代农业推广的原理与原则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部提供的这些数据,对于估计算农业生产潜力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和农业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新中国成立40年来,农业教育仅为推广部门输送的人才就达100万,目前有40多万人奋战在农业推广的第一线。就农业推广而言,在农业部的领导下,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已初具规模。
现代农业推广的原理与原则_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五、现代农业推广的原理与原则

(一)农业推广原理

1.系统原理

(1)农业开发的系统组成。

第一,农业开发的投资系统。农业开发是人们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的一种行为。农业开发的过程,是各种投资经过加工变成产出的过程。投入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农业开发的实施。这个投入系统可用图2-3表示。

img4

图2-3 农业开发的投入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各个投入要素共同作用于农业开发。农业开发的层次越深,对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高。

第二,对农家发生作用的系统。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经营农业的风险直接落到广大农民肩上,这对于造就一代精明强干的现代化农民有着重要意义。而农业发展的速度有赖于农民积极性的发挥,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构成了一个系统,共同作用于农家。这个作用系统如图2-4表示。

◆生产资料。农业是物质能量转换的产业,据农业部的科学测算,每增加500亿千克粮食的生产能力,需增加化肥投入1500万吨,农机总动力5000万马力,柴油130万吨,农用电110亿度。农业部提供的这些数据,对于估计算农业生产潜力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img5

图2-4 对农家发生作用的系统

交通运输。农村的交通运输状况是把农产品变成商品,从而实现农民货币收入的重要手段。

◆信贷。国家向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购置生产资料的信用贷款,对农业开发当年资金投入的数量有着很大影响。历年的农业生产中,银行和信用社都会向农民提供了必需的贷款数额,是农业资金投入不可缺少的部分。

◆农田基本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改土治水工程构成了农业基本建设的主体。水利电力部的统计认为,新中国成立40年,农田水利建设国家投资了1000亿元,修建水库8万座,产生的经济效益达8000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8。

◆党的政策。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党的政策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农村等产力发展水平的政策及其这些政策的贯彻执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信息服务。向农民提供农业发展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可靠信息,可以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针对性强,销售容易,效益更高。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个发达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对推动农业生产起着巨大作用。

◆国家计划。农业发展应在国家计划中占有重要位置,真正把它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来对待。农业在国家计划中的地位,不仅仅表现于文字叙述中,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农业投资所占的比重。根据公开的数字,我国农业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的投资的比重是逐渐下降的:20世纪60年代为16%~22%,70年代为11%~12%,80年代为3%~4%。农业投入的逐年下降是自1985年开始的农业多年的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治安。农业发展和农业开发需要农村的良好治安状况作保证。农村治安状况良好,是国家稳定的重要方面,是农民安居乐业的先决条件。生产在人心稳定中发展,人心在生产发展中稳定,这在今天的农村是特别真实的。

第三,农业生产经营的知识投入系统。农业生产经营的知识投入系统可分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三个子系统。它们的功能分别为创造知识、传授知识和应用知识,美国学者称它们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法宝”,我国称为“三大支柱”。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的本质是智力开发,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往往高于劳动投入和物质投入。美国农业科技界首先把三者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这种认识一再农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起了很大反响,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图2-5)。

img6

图2-5 农业生产经营的知识投入系统

我国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三大知识投入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起了农业发展三大支柱的作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和农业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就农业教育而言,它为科研、推广和亲身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新中国成立40年来,农业教育仅为推广部门输送的人才就达100万,目前有40多万人奋战在农业推广的第一线。农业教育部门造就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农业知识的创造、储存、传递和物质化知识的启动要靠他们。从根本上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的兴盛,在于农业教育部门能否为其提供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身体健康的专业人才。

就农业科研而言,新中国成立后已把我国这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建设成了学科齐全、手段先进的农业科研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改革十年中,我国50万农业科技人员年均奉献7000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是既是对农业教育的检阅,又是农业推广的可靠后盾。

就农业推广而言,在农业部的领导下,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已初具规模。借助于推广体系的推动,大大加速了农业科研成果的生产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农技推广工作在科教兴农中作用很大,推广人员在科教兴农中是大有作为的。

(2)农业推广系统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它们是:推广主体与推广受体系统;传播与反馈系统;推广知识来源系统;技术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系统。现分别加以说明(图2-6)。

img7

图2-6 推广主体和推广受体系统

第一,推广主体系统与推广受体系统形成了推广工作相互关系的核心,而各自又分别自成一个系统。推广主体系统由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组成,其上下左右都要发生交往,机构与机构,人员与人员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

推广主体系统与推广受体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传播、交流和反馈。一个项目推广结束时这项交流的暂时终止。其标志为:①受体系统多数人已掌握了推广的知识和技能;②主要成员已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③群众已能自觉自愿地采用推广的技术,并产生了自我启发、自我推动的效应。

第二,传播和反馈系统(图2-7)。倘若推广人员把一项技术传播给三个农民示范户,这三个示范户在取得成功后,则又传给其他农民,这样的农民我们将示范户称为一级农民。与此同时,推广人的示范指导又转向其他的示范户,这种示范户我们称为二级农民。就像连锁反应似的循环,与此类推。直到进入项目推广的乘数阶段。这种连锁反应持续的时间和波及的范围,依项目的效益和推广人员水平的不同而变动很大。

img8

图2-7 传播与反馈

(3)推广知识来源系统。农业知识由科研知识、推广知识、农民经验和其他知识组成。前三个方面比较明确。其他知识包括农业企业的管理者、银行家、农资销售机构的顾问、推销员、农产品采购员、农业职业教师、新闻、出版机构所提供的各种专门知识(图2-8)。

(4)技术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系统。这个系统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推广活动和农民采用四个方面组成(图2-9)。

知识的创造、应用、开发传播、实践的过程,是研究、开发、推广的过程。基础研究创造的知识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应用研究则把基础研究取得成果转化为生产上可以运用的技术,使之能直接与农民结合。农业社会运用这些技术成果、通过实践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产生反馈信息,作用于推广人员,并通过推广人员再作用于应用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

img9

图2-8 推广知识来源

img10

图2-9 技术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5)推广效益的系统组成。

第一,推广效益的影响系统。推广投资只有最终转化为推广效益时,才能使人们看到推广工作的实际意义。而推广投资能否转化为推广效益以及转化的效率和大小、不仅取决于农业推广机构本身,而且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推广效益的影响系统如图2-10所示。

◆理论。指农业推广基本理论。用推广理论武装起来的推广人员,可以自觉地按科学规律办事,推广效益就会更高。

◆法律。指推广立法。有中央和地方制定的推广法规作后盾,可是推广活动有法可依,为法可究,只有这样,农业推广工作才能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img11

图2-10 推广知识来源系统

◆信息。指与推广活动有关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处推广机构自己捕捉外,政府各部门也应主动向推广机构提供。只有这样,推广工作才能做到信息灵、方向准、效益大。

◆资金。指推广资金。技术推广活动必须要资金作保证。当然,这种投资不能单纯依赖国家拨款,应从国家投资、地方拨款、自筹资金三个方面齐努力,才能满足推广资金的需要。

◆政策。指党和国家对推广活动的有关政策。鲜明的政策能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呆板而脱离推广实际的政策则会束缚推广人员的手脚,对推广工作的发展起障碍作用。

◆物资。指与农业推广活动有关的农业生产资料。毫无疑问,先进技术只有与相应的生产资料相配套时,它的丰富潜能才能释放出来。

◆机构。指推广机构和推广体系。健全的推广机构只有与完善的推广体系相结合时,才能创造出推广工作的高效率。在正确的推广理论指导下,推广效益往往与推广效率呈正相关。

◆人才。指具有不同技术职称的各类推广人员。对推广人才的要求是:人数要多、专业水平要高、政治素质要好,人才层次比例要适当。推广活动要靠推广人员去组织,推广效益要靠推广人员去创造。因此,为推广人员的活动创造适宜的环境,是推广部门领导者的一项主要任务。

第二,农业推广的转化系统。在推广活动中,从投入到产出,当中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而转化的强度又受系统环境的制约很大。转化过程和环境的关系如图2-11所示。

img12

图2-11 农业推广的转化系统

新技术在转化过程中进入乘数过程的标志是:①用新技术成为农民的自觉追求;②新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领导机关议论的主题;③农村出现了采用新技术的新潮流。

新技术成果转化系统的环境是存在于转化系统之外而又围绕系统发生作用的各种相关因素的总称。这些因素包括政治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四个方面。环境对系统有很大影响,但系统对环境不仅仅是消极地适应,而且也有一定的反作用。一般而言,环境中某一相关因素的改变,能使系统的行为发生变化,通过系统的行为,也可改变环境的相关因素。农业推广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通过系统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相关因素,达到系统与环境动态的协调与适应,从而产生了加速推广项目的转化速度的效果。

2.杠杆作用原理

这个原理可有这样的表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运用是杠杆,党的政策是支点,推广活动是力点,农业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则是重点。杠杆作用原理实际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在党的正确政策的支持与指引下,借助于推广人员的力量,利用杠杆作用,就产生了推广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实际效果。

(1)重点要素。农业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是重点。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手段装备农业,并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去组织、管理、协调整个农业生产体系,从而把低水平的传统农业转变成高水平的现代农业。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①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这就是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②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主要内容是:实现农业生物良种化、良种管理科学化、大力改良土壤、合理利用耕地、合理使用化学制品、栽培和饲养科学化以及控制作物生长的小环境等。③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现代化农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农业技术措施,产品的商品率和社会化程度高,没有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

其主要内容是: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如农牧结构、宜粮则粮、宜牧则牧等)、农业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和农业集约化经营、实行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1987年,北京农大获得信息:山东省以省为单位进行省级农业规划—全国唯一、领先;—山东省的经济大发展)管理手段要现代化以及深化农村管理制度的改革等。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要用世界先进农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结合本国的特殊情况进行衡量后才能确定。衡量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业生产效率、单位面积占用的生产资料数量、每个农业劳动力的装备水平。

(2)杠杆要素。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是杠杆。我国农业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农业生产的本质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现在一般作物的光能转化率只有1%,高产作物也只达到2~5%。如何使作物在生命周期内物质和能量转化得到合理组织,使自然资源的利用获得最大利益,使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发挥最大作用,使农业生态获得新的平衡,都直接依赖于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

(3)支点要素。党和政府对农业发展及其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是支点。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举起整个地球。请把党的有关农技推广工作的贤明政策这个支点交给推广人员,他们将能利用农技推广工作做杠杆,更加有效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党和政府的政策对农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加速和催化的作用。现在,我们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对农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落实这些正确的政策,并进一步地让这些政策释放出蕴藏的潜能,以激发出推广人员的工作热忱和积极性。

(4)力点要素。力点是推广人员向杠杆输入能量进行做功的作用点,而作用动力则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推广人员。推广人员是做功的核心力量,是第一动力。他们在做功过程中必须做到:①要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为了担当起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任务,推广人员必须彻底破除“重科研、轻推广”的倾向,脚踏实地的沿着“技术员——助理农艺师——农艺师——高级农艺师——总农艺师——有特殊贡献的推广人员”这条路线前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大有作为的科技工作,需要推广人员奋力拼搏,才能有所作为。只要我们端正了认识,下定了决心,在推广战线上拼搏一辈子,我们就能为农业现代化做出巨大的贡献。②要有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过硬本领。推广人员必须具有把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的真本林,克服只有两支左手的状况,坚定地朝着既具备左手,又具备右手的方向前进。就是说,他们必须把自己造成既有雄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实践的农业生产和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的科技人员。只有书本知识的人,德国人称之为“只生有两只左手的人”。而这样的人是无法胜任农技推广工作任务的。

第二,农民群众。广大农民群众是做功的基本力量,在做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科技成果推广中能否进入乘数过程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使他们在推广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效益递增原理

效益递增原理是推广工作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所揭示的奥秘是: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会不断提高,以致能限制和抵消报酬递减规律的消极作用而使收益递增,甚至倍增。它是人类同报酬递减规律作斗争的有效手段。因此,尽管报酬递减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人民在它的面前是并不是无能为力的,相反,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就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推广应用科技进步的新成果。

(1)技术进步成果推广应用的缓减效应。从短期看,技术进步成果推广应用对报酬递减规律起着效益缓减效应的作用。在这段时间内,农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新成果也在不断产生,但这种进步只是渐进,没有突破,是农业技术革命前“量”的积累阶段。这种技术渐进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有增产作用,尽管有时候这种增产作用是相当强的,但不能从整地上扭转报酬递减规律的消极作用。在效益递增原理与报酬递减规律的矛盾运动中,报酬递减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效益递增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然而这种情况样也不是决定的,而是经常处于彼长此消、此消彼长的状态之中,这就是农业技术渐进阶段随有增产作用而又有限的根本原因。因此,农业技术渐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或延缓报酬递减,呈现出收益缓减效益。

(2)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递增效应。从长期看,技术革命成果推广应用对报酬递减规律起着效益递增效应的作用。长期,是指农业技术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内,既有农业技术的渐进,更有突破性的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手段上的重大突破,它是实现效益增加的先决条件。

短期内的农业技术渐进有增产作用,但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报酬递减变缓,而不能避免它的出现。倘若我们将整个过程连续起来看,农业技术一次又一次地渐进,技术进步的新成果一项又一项地推广应用,报酬就一次又一次地缓减。在上一次技术进步的成果推广应有的缓减还未消失之前,下一次技术进步又出现了,并在更大的规模上推广应用这些新成果。这样的技术进步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永远不停地使报酬递减缓减,并终于将其消除。当农业技术渐进积累到“质”变时,新的技术革命开始出现。新技术革命中取得的成果,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物质手段,其推广应用后的效益将大幅度地上升。因此,不失时机地扩大新成果的应用范围,它的增产作用,能够足以抵消报酬递减,并有剩余。这就扭转了收益缓减而使效益递增,甚至倍增(图2-12)。

img13

图2-12 技术进步与技术革命的关系

(3)效益递增原理说明的问题。①效益递增原理与报酬递减规律的斗争和矛盾,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正是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农业科技人员才投身于科技进步的事业中去,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分离拼搏,用不断地发现与创造,使农业生产不断地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从而显示出农业科技人员所从事的事业是推动农业发展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事业。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无止境的,农业发展是无止境的,因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②农业技术革命是对抗报酬递减规律的有力手段。为了对抗报酬递减规律对人类造成危害,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农业技术革命,在两次农业技术革命之间,又取得了许许多多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效益缓减效应向效益递增,甚至倍增效应发展,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消极作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当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发生以后,前几次技术革命成果的作用不是小事,而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新的技术革命中去发挥作用。因而,随着农业技术革命的深入和发展,人类对抗报酬递减规律的手段会越来越多,效果会越来越好。因此,农业生产大有作为,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作为的。③农业推广人员是克服报酬递减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一支生力军。我们可以打个这样的比喻:报酬递减规律犹如人类要制服的一座堡垒,农业科研人员则提供了向这座堡垒进攻的炮弹,推广人员则拿起这些炮弹,在推广部门党政领导的指挥下,不断地想这座堡垒发起冲锋,才使它的消极作用有所收敛。但是报酬递减规律永远不会消失,它的消极作用只有依靠推广人员拿起科研部门制造的炮弹连续不断地冲锋,才能被有效地控制住。因此,农业的推广工作对人类的贡献是无止境的,推广人员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二)农业推广原则

1.三统一原则

(1)生产可行性。它指的是农业技术在现实生产条件下是否行得通的问题。在生产上可行的农业技术必须是技术稳定、可靠,实施程序明确、方便,实施条件容易具备,材料、能源、配套技术容易得到,且群众容易接受。

(2)经济合理性。它指的是技术推广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投入较少而产出较高的技术,是经济上具有合理性的技术。这种技术必须符合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目标,能有效地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能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提高投资的回收率,有利于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3)技术实用性。它指的是符合农民经济条件、接受能力、生产实际而又有明显增产效果的技术。它包括传统技术和新技术。推广实用性技术,才能符合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实际,起到应有的作用。

2.三益协调原则

(1)经济效益。需要做到:①产出必须大于投入;②推广速度要快;③推广规模要大。

(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指社会公共利益,即整体利益,它反映了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农技推广中,一般不会违背社会整体利益,但是还应有这样一根弦。

(3)生态效益。即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所产生的效益。在生产中,有不少类似例子。如有的项目,若技术环节中有问题,虽有经济效益,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仍然应当引起重视。例子:在西部区曾见过土窑烧制硫磺的现场,土窑附近有一座山几乎不长一棵草,一棵树。

三者的关系:经济效益是直接的、显形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显形的;生态效益是间接的、隐形的。

三益优化是三益协调发展原则的最高体现。它能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的最佳配合,达到三益作用的最大值。这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最佳状态。

3.三步衔接原则(试验、示范、推广)

(1)革新先试验。

(2)推广先示范。

(3)应用先指导。

4.责、权、利配套

从责、权、利三者的作用看,权利是保证,利益是动力。为了很好地贯彻责、权、利三配套原则,推广部门的领导者不仅要从外部给推广人员以压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自加压力;不仅要充分地把权利授给推广人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名符其实地行使权利和用好权利;不仅给有贡献的推广人员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奖励,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进行精神奖励,使他们能产生出更高层次的满足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