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的农业现状

我国的农业现状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20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一、农业经营模式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20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沿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经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时,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广东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二、生产过程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首先,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的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之则产量少,收入低。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其实,目前市场上进口水果的零售价是同类国产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最后,就是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我们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

三、营销策略

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这样生产者就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根据市场细微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时候产品的滞销不是因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营销策略的问题。

传统的经营者忽略的还有品牌形象的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的一个好的保证。然而农产品市场上还难找到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好质量关,从而导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招牌的情况。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市场上交易中国农产品的大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可以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适应性。

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目前的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事业,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近几年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深受基层和农民欢迎,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

现代农业的设施水平装备太低。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搞好末级渠系建设,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扩大大型泵站技术改造实施范围和规模。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加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加强丘陵山区抗旱水源建设,加快西南地区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有效做法。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

政府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不够健全。强化金融对农业的支持,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放宽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的种类多样、覆盖全面、分工明确、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由于农村金融面对的是千家万户,成本较高,收益较低,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开展业务缺乏收益激励,因此,国家对服务农业的金融部门应在税收、监管标准、再贷款、信贷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四是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与现代农业特征相适应的市场体系。与现代农业特征相适应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产权市场、资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还包括科技市场。比如,发展科技市场从而促进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增加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也鼓励了科技创新。

(二)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第一,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调动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积极性。第二,鼓励面向农业的各种科研机构、高校、非政府组织、民办教育等教育机构服务于农村教育,提供面向现代农业的多层次职业教育,多形式地解决农村劳动力产业技能的形成,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第三,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以农业科技为后盾,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品质和产量。如美、加、日,以及欧盟各国依靠科技进步,在植物遗传育种、动物优良品种培育、动植物检疫及工业原材料选育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以开展生物技术研究,这大大推动了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采用现代高科技培育谷物新品种,使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亩产突破500公斤以上;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实施病虫害防治和监控等,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的风险。

(三)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保护和支持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其他要素为辅,建立健全该保护和支持体系,以再次确保和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比如,欧盟就非常注重利用共同农业政策,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和保护。所以,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农业保护和支持体系的建设,从而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