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2-1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内陆水域资源为我国的内陆淡水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湖泊的水质恶化现已对人口饮水、淡水养殖等构成威胁。捕捞产量的下降是长江渔业严重衰退的一个直观反映。为此,目前以恢复长江流域的淡水渔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长江正在稳步执行禁渔制度。

三、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现状

1.淡水养殖的业绩

我国养鱼历史悠久,但水产业包括淡水渔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蓬勃发展。1979年,我国淡水水产品总量111.59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430.79万吨的25.9%,占世界淡水水产品总量的10%以上,位居世界之首。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吃鱼难”的紧张局面仍没得到根本缓解,而且捕捞资源急剧下降。为此,我国渔业生产结构经历了从“捕捞为主”向“以养为主”的战略性调整。30多年来,“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思路谱写了中国渔业发展史上壮丽的新篇章。1990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成为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截至目前,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0%。2008年,全国水产总产量达到4 896万吨,较改革之初的1979年增长了近10倍,水产养殖总产量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来自中国。其中淡水养殖总产量达到2 297万吨,约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一半。发展水产养殖业使我国水产品年人均占有量从不足5kg,上升到目前的36 kg,接近世界水产品年人均占有量(约23 kg)的1.6倍。现今,我国不仅彻底摆脱了“吃鱼难”的局面,而且已发展成为世界渔业生产大国和水产品出口大国,创造了世界渔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近20年来,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淡水养殖产量超过海水养殖产量以及人均年水产品占有量具世界绝对优势等,成为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特色。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淡水渔业特别是淡水养殖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的水产业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养殖渔业成为全国动物源性食品生产增长最快的产业,是大农业发展最好的行业。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中所占份额由建国之初的0.2%,提高到2008年的10%以上。

2.淡水渔业资源

淡水渔业资源主要包括内陆水域资源和鱼类及其他水产动、植物资源。我国内陆淡水养殖水体资源包括所有的普通池塘(如庭院水池、精养池塘)、工厂化养鱼池、湖泊、水库、河渠、部分稻田等一切适合养殖、捕捞水产品的淡水水体。总体而言,我国内陆水域面积辽阔,境内气候类型多样,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内陆各类水域面积,包括湖泊、池塘、水库和江河等,共有1 747万公顷,是世界上内陆水域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另外,我国还有水稻田2 000万公顷,以及难以适合种植业的1 100万公顷沼泽地和300万公顷靠近水系的低洼地和盐荒地等湿地资源。这些内陆水域资源为我国的内陆淡水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淡水水域资源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①分布不均匀,人均占有量少。内陆水域资源90%左右分布在国土的东半部;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五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的1/4,总量可谓“地大物博”,人均占有量则属于“穷国”之列。②湖泊面积萎缩,富营养化和污染严重。由于气候变迁、人口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剧增、围湖垦殖、经济开发区或城市向湖滨扩展等种种原因,我国的很多湖泊正走向萎缩和消亡状态。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湖泊面积减少近200万公顷。长江中下游由于人为因素,湖泊消亡1 000余个,面积减少了约130万公顷,超过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云贵高原湖泊数量减少近一半;青藏高原的湖泊消失速度也非常惊人,如有“千湖之县”美称的玛多县,湖泊从4 000个锐减到目前的300多个;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的江汉平原,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大小湖泊1 066个、水域面积为83万公顷,到1980年,因围垦而消失的湖泊有983个,剩余湖泊83个,水域面积24.85万公顷,仅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建国初期的面积分别为43余万公顷和50余万公顷,而现今的面积在28万公顷和29万公顷左右,分别为建国初期的65%和5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水质持续恶化、水污染和富营养化是全国大部分湖泊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东部发达地区的湖泊水质平均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某些湖泊水质甚至2年下降一个等级。湖泊的水质恶化现已对人口饮水、淡水养殖等构成威胁。渔业水域污染最典型的例子是被称为高原明珠的云南滇池,湖内主要经济鱼类银鱼的产量从1984年的3 500吨逐年下降到1996年的170吨,其主要原因就是滇池被严重污染。③鱼类资源量衰退,鱼类的多样性和种质下降。长江中游是中国湖泊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两岸的绝大多数湖泊原为通江湖泊,与长江干流及支流形成独特而完整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这种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形成了各样的生境,栖息着多种鱼类,是我国淡水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被人们形象地誉为我国的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如今,因人为的江湖阻隔,通江湖泊只剩下洞庭湖和鄱阳湖;围湖造田和自然淤积加速等因素则进一步导致湖泊水面萎缩甚至消失。受江湖阻隔、围湖造田、湖泊面积萎缩、水域污染、过度捕捞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江中下游鱼类的多样性和资源量正走向严重的衰退状态。长江濒危动物中有20多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种群数量减少,主要经济鱼类趋于低龄化和小型化,资源量急剧下降。捕捞产量的下降是长江渔业严重衰退的一个直观反映。长江的天然捕捞量在逐年递减,由1954年的54万吨,变为了近年来的10万吨左右,绝大多数捕捞品种都不能形成鱼汛。长江“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中华绒毛蟹和日本鳗等长江重要水生经济动物,苗种发生量急剧下降,已不能形成鱼汛。许多湖泊中的鱼类种类减少幅度高达50%,而野生鱼类产量下降幅度高达80%。为此,目前以恢复长江流域的淡水渔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长江正在稳步执行禁渔制度。在渔业环保中各地还注意防止渔业的自身污染,严格控制在大水面“三网养鱼”的面积,以便实现水域的永续利用,达到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淡水渔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化水平

目前,传统的“青、草、鲢、鳙、鲤、鲫、鳊”等大宗淡水鱼类仍然是我国淡水渔业产量的主体部分。与此同时,随着“吃鱼难”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传统的淡水养殖品种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围绕产业增效继续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渔业产业化,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我国河蟹、罗氏沼虾、青虾、史氏鲟、黄鳝、泥鳅、黄颡鱼、翘嘴鲌、鳖等名特优淡水水产品(俗称“小水产”)持续发展,发展势头良好,有的已经形成产业化。水产养殖业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继续增长,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养殖模式大面积推广。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迅猛,以出口为导向的水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休闲、观赏、旅游渔业发展红火,成为渔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但是,目前整个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多数地方水产养殖业仍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我国的淡水渔业目前还是靠传统养殖以投饵、施肥方式为主,养殖设施在渔区除了有投饲机、增氧机、水泵、清塘机、网箱、温室等外,在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装置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还有很大差距;如在水质净化装置、水产品加工工艺和设施以及工厂化养鱼设施等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养殖设施、技术含量、养殖人员素质以及渔民对技术认知度等方面亟待改进或提高。同时,缺乏市场信息和完善的流通体系,与发展现代渔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现在各地正在建立渔业合作社组织,以加强水产养殖业的市场流通信息和抗风险的能力。

4.关于健康养殖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产量的增加,淡水养殖业也凸显出了一些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据专家预测,人类对水产品的消费量在今后15~20年内将增加50%~60%,近年来水产养殖业的巨大产量迎合了人们对水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但是由于水产养殖自身的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使得大部分养殖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传统养殖方式虽可以通过增加养殖面积来增加养殖总量,但养殖效益已明显下降,水产品质量降低;养殖营养物的外排、化学药物的使用,造成水体自身污染,湖泊及池塘水体环境恶化;主要养殖品种病情严重且呈暴发性流行。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新的养殖模式、研究新的养殖技术、方法等来减轻养殖环境压力,维系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池塘养殖为例,现在渔民用于渔药的投资和用于调节水质的投资比例正逐步缩小,渔业水质的恶化使养殖渔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养鱼先养水”的重要性。如今,各地“以渔养水、以水养鱼”的生态养殖理念和水产养殖“不用药”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大力推广“无公害渔业”或“绿色渔业”。为了推动无公害渔业的生产,有关部门制定、修改了“无公害水产”国家标准和一系列行业标准。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和“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禁止了18种药物的使用,其中在淡水养殖中长期广泛使用的孔雀石绿也在被禁之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