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我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在台湾,“口述影像发展协会”是推动视障者无障碍电影的重要主体。这促使蒋鸿源萌发了制作无障碍电影的念头。以《高考1977》这部无障碍电影的首映和无障碍电影工作室的成立为标志,我国无障碍电影事业正式起步。这为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能,在资金和政策上有了保障。

第二节 我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在台湾,“口述影像(即影像描述)发展协会”是推动视障者无障碍电影的重要主体。协会成立于2002年6月,整合了台湾传播界的教授及文化界人士,旨在通过影像描述技术的开发,帮助视障者克服影视媒体的使用障碍。台湾口述影像发展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挑选出评价较好的电影为其制作影像描述,对电影中的“角色动作、表情、服饰、场景摆设”等画面讯息做出解说,让视障者能够充分掌握影片中画面所呈现的各种细节。在口述影像发展协会的推动下,无障碍电影在台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10年,辛建宗导演独立制片拍摄了台湾第一部视障人士主演的电影《阿辉的女儿》,辛建宗导演大胆起用一位完全没有演出经验的视障复健师担任男主角,充分表现一个视障人士的生活。影片上映后受到视障人士的热烈欢迎。随后,辛建宗导演又亲自为影片做了影像描述,制成DVD,以便视障观众收看。台湾公共电视台也会定期播出一些配有影像描述的影片,以赏视障观众,表5‐1显示了台湾公共电视台曾经播出的口述影像电影《看见0.04的幸福》的画面及影像描述的配合情况。

表5‐1 台湾电影《看见0.04的幸福》影像描述版(截图及影像描述说明)[8]

img91

续表

img92

在香港,2009年3月香港盲人辅导会讯息无障碍中心与影音使团合办了全港首支“视障人士电影导赏”义工队,并首次于盲人辅导会举行《流浪汉世界杯》盲人电影欣赏会。2011年3月,特区政府“创意香港”办公室拨款约80万港元,与香港盲人辅导会合作推出为期一年的“香港电影口述影像发展计划”,培训专业口述影像叙述员和编剧。自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主办机构共举办15场口述影像电影欣赏会。2012年3月27日,“香港电影口述影像发展计划”闭幕礼暨《桃姐》口述影像电影欣赏会在香港举行。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出席闭幕礼时表示,电影口述影像服务帮助视障人士和老人欣赏电影,扩大电影观众群,当局将致力推动。[9]

在中国大陆,1905年电影就进入了中国,而对于无障碍电影的实践则是在百年以后。2006年,患视力障碍的上海电影集团退休电影人蒋鸿源在编写《上海市盲人事业发展简史》时接触和采访了许多盲人。他发现盲人们虽然看不见,却有着十分强烈的看电影的欲望。这促使蒋鸿源萌发了制作无障碍电影的念头。2007年,上海“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队的志愿者王世杰在闵行区江川街道为盲人观众讲解了电影《三峡好人》。为达到较好的效果,王世杰做了精心的准备,他提前多次观看影片,一边看,一边手工编写需要讲述的台词,反复推敲,这场电影受到观影盲人朋友的好评。第一次尝试成功后,王世杰等人和蒋鸿源一道,一边为盲人讲电影,一边致力于推动无障碍电影的推广。在他们的努力和倡议下,2009年4月23日,上海图书馆推出了中国首部无障碍电影《高考1977》,电影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老导演孙渝烽执导,配音演员狄菲菲配音解说。首映在盲人群体中产生了轰动效应。[10]也是在当天,上海市残联、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筹备成立全国首个无障碍电影工作室。5月14日,此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在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挂牌成立。以《高考1977》这部无障碍电影的首映和无障碍电影工作室的成立为标志,我国无障碍电影事业正式起步。

继《高考1977》之后,无障碍电影工作室联合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先后推出了《非诚勿扰》、《集结号》、《走出西柏坡》、《李时珍》、《庐山恋》、《月亮湾的笑声》、《邓小平1928》、《天云山传记》、《黄河绝恋》、《樱桃》、《大耳朵图图》、《霓虹灯下的哨兵》、《陈毅市长》、《汪洋中的一条小船》、《魂断蓝桥》、《简爱》、《虎口脱险》、《叶问2》、《东京审判》、《佐罗》、《画皮》、《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辛亥革命》、《建党伟业》、《赵氏孤儿》等无障碍电影30多部。“十二五”期间,上海计划每年推出几百部作品,建成首个中国无障碍电影音像制品资料库。

为了扩大影响,惠及更多残疾人,无障碍电影工作室每推出一部影片,都要印制非经营性的DVD光碟3000盘,分发到上海市各区县残联,以及赠送给其他省市的残联。2009年11月5日,无障碍电影工作室与湖南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合作,在社区开展电影公益展映和无障碍电影放映系列活动。2009年12月15日,在广州市残联、广东狮子会的支持下,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广州联络处举办了“无障碍电影”启动仪式,广东的盲人、聋人得以走进电影院观看无障碍电影。2010年,上海浦东图书馆向重庆捐赠了20套“无障碍电影”光碟,每套有23部电影。2012年6月,上海新闻出版局也向宁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学校图书馆捐赠了“中国无障碍电影”音像制品3000盒,这些音像制品包括《喜马拉雅王子》、《赵氏孤儿》、《叶问2》、《佐罗》、《星星的孩子》等。[11]通过举办一系列无障碍电影音像制品放映和赠送活动,我国的“无障碍电影”事业在缓慢中逐步推进。

2011年,上海的无障碍电影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重点资助,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重大音像出版骨干工程项目。这为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能,在资金和政策上有了保障。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和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无障碍电影走出上海,惠及了更多视听残障人士。2011年11月22日,“共享阳光,感知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无障碍电影”捐赠活动在北京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向视听残障人士代表赠送了近万套无障碍电影DVD音像制品,启动面向全国的捐赠活动。与此同时,国家广电总局也启动了“口述影像助盲”行动。2012年7月18日,广电总局所属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电影数字节目中心,联合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启动了“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4家单位共捐赠了100部电影资料,招募了98名职工加入志愿者队伍进行口述影像讲述活动。在中国盲文图书馆新馆建成一年多的时间里,已开展了近300场口述影像服务,建立了7支盲人文化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者582人。“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今后将在中国盲文图书馆为广大盲人免费提供口述影像服务。上海有关部门的努力,加上国家层面的支持,大大加速了中国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发展和影响力。

在北京,2005年5月,一个专为视障者“讲”电影的“心目影院”成立。不过说是“影院”,实际上是一个电影播放室,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鼓楼大街一个四合院中,播放设备比较简陋,只有一个液晶平板电视、一台DVD、一些座椅,每周六上午志愿者都会为盲人讲一场电影。有时“心目影院”还邀请电影相关的演职人员参与节目,增强节目的互动性,让他们直接与盲人嘉宾面对面地交流,以加强社会对残障人群体的关注度,扩大节目影响。[12]除了现场讲述外,“心目影院”还通过广播频率将讲述的电影传播出去,被称为《心目影院》广播版,合作的频率和播出的时间为:北京新闻广播(AM828,FM100.6),每周日21:10-22:0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FM106.1),每周日05:00-05:30,据不完全统计,收听人数不低于75万。[13]“心目影院”成立以来的7年里,坚持为视障者讲述300多部电影,其影响力波及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

根据笔者搜集的资料,我国目前启动了无障碍电影服务的省市有上海、北京、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重庆、辽宁、杭州、贵阳、成都、吉林、湖南、河南和宁夏等省市。上海发展得最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残疾人无障碍电影”作为重要成果,在世博会首次设立的残疾人展馆“生命阳光馆”展出,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荣获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颁发的“迎世博贡献奖”。2010年5月,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创立的“IPTV无障碍电影频道”在世博园“生命阳光馆”举行了开播仪式,残障人士从此可以在家中通过电视免费点播无障碍电影。2009年,武汉市武昌区模仿“心目影院”成立了首个电影放映室,还成立了专门的“光明使者放映队”,截至2011年,武汉盲人电影院已增至9家,累计接待盲人观众超过6000人次。[14]2011年,南京市首家“盲人电影放映室”在建邺区南苑街道兴达社区成立,采用社区和民间志愿者合作的方式,为视障者免费放映电影并提供讲解。[15]在重庆,重庆市图书馆从2010年开始定期为视障者放映“无障碍电影”。[16]2011年3月,河南省图书馆也正式启动“无障碍电影放映系列活动”,于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三下午免费向残障人士放映电影。2011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首批残疾人无障碍视听体验基地成立仪式暨《建党伟业》有声读物、无障碍电影捐赠活动在杭州图书馆举行,活动由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全国第八届残运会杭州市筹委会办公室共同主办,杭州市助残志愿服务总队、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图书馆音乐分馆、杭州图书馆盲文分馆、站起来公益网等联合承办。活动当天,放映了无障碍版的电影《叶问》,受到视听障碍人士的欢迎,这也标志着杭州的无障碍电影事业正式起步。

img93

图5‐1 志愿者团队在杭州市图书馆音乐分馆为视障者讲述电影

img94

图5‐2 志愿者团队在杭州市江干区残联多功能厅为视障者讲述电影

从无障碍电影的制作方式上,除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外,大多数地区放映的所谓的无障碍电影仍然是以说电影的方式存在,而不是真正的无障碍电影,用蒋鸿源的话来说:“(无障碍电影)制作时必须首先编写无障碍旁白解说词,再由人进行配音,并将配音录制下来。再由手语翻译者对影片对白进行手语翻译,并拍摄下来,最后将旁白的录音和手语翻译一起与影片的画面进行合成,印制DVD光盘。”[17]从这个标准来看,我国当前大部分地区播放的无障碍电影都仍处于解说电影这个初级阶段。

就电影字幕来看,我国目前尚没有对电影中加配听障者字幕做出强行的规定,但有对开放式字幕的要求,即要求电影中的字幕要做到准确、清晰和规范,同时要求“影片中如采用戏曲唱腔、地方方言、少数民族和外国语言时,应加注中文字幕。”[18]与电视媒体字幕规定相似的是,我国管理部门对电影中字幕配备的相关规定,其出发点也不是为保障听障者的信息权利,而是为了规范字幕的使用。因此,在我国,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电影媒体都还没有听障者专用字幕的实践,但从制作方式来看,由于电影是必须经过后期制作的文化产品类型(而电视有大量的现场直播内容),并且播放时使用的是电影拷贝或DVD(电视则使用的是有线或无线信号),所以,在电影中加配隐藏式的听障者字幕或隐藏式的影像描述从技术上更容易实现,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影视媒体的无障碍实践大都产生于电影的一个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