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及思想素质

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及思想素质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指新闻传播者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群体中拥有的地位与身份。要充分地了解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应当先了解新闻传播者的产生。综合考察新闻传播者的职业性质、工作方式与其他特征,以及人们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期待,可以对新闻传播者群体的社会角色作以下的理解。在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者是发布新闻信息的人,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反映时代记录历史的使命决定了,新闻传播者是时代的眼睛、职业的社会观察家。

第一节 新闻传播者

一、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地位与身份。所谓新闻传播者,专指新闻采编人员,指那些揣有新闻管理部门核发的“新闻记者证”的人,包括报社、新闻期刊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评论员、翻译等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刊播等新闻报道的业务人员。他们是职业的新闻工作者,是一个社会群体,通常归属于某传媒组织。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指新闻传播者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群体中拥有的地位与身份。其社会角色特点是:同实际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同具体政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同广大群众有着最密切的联系。

要充分地了解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应当先了解新闻传播者的产生。新闻传播者这一职业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意大利威尼斯诞生的手抄小报是最初的新闻传播媒介,它以登载市肆行情、船舶班期、天气预报经济和生活信息为主,为新兴的社会阶层服务。当时,出现了一批搜集、供应新闻的专业人员,他们就是最初的新闻记者。胡乔木在1948年对华北记者团讲话中指论述了新闻记者的产生:“为什么要有记者?人生活在社会上,为什么会发生记者这一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职务或职业?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其根本问题是阶级斗争,在阶级斗争消灭以后,还有生产问题,所以社会问题根本上还是生产问题。生产斗争以及围绕生产所进行的斗争,产生了种种经验,对于这些经验,有加以宣传之必要,于是,有些人自告奋勇,或被指定介绍这些经验,使世人周知,特别希望与他利益相同的人,根据这些经验办事。这就是记者产生的根本基础。”[1]这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记者及其职业产生原因的正确说明。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以记者和编辑为主体的新闻传播者队伍不断扩大,门类越来越多,专业性也越来越强。按传播方式分,有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电视记者、广播记者;按采访对象分,有政治记者、军事记者、文教记者、体育记者、经济记者;按采访范围分,有本埠记者、驻在记者、特派记者、旅行记者,等等。可以这样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新闻传播者的分工和新闻传播者队伍还将发生变化。在我国,至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职业化的“新闻线人”;进入本纪,又出现了“公民新闻工作者”。

综合考察新闻传播者的职业性质、工作方式与其他特征,以及人们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期待,可以对新闻传播者群体的社会角色作以下的理解。

第一,新闻传播者是为受众而产生、存在和工作的职业群体。“老新闻”李普说过:“新闻工作者,或者说记者,是些什么人呢?我认为记者是千百万读者的代表。”“他是党指派去做件事情(耳目喉舌)的代表,他是群众的代表,确切地说,是读者的代表。比方说,北京发生了什么事情,杭州发生了什么事情,十亿人都要知道首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杭州的人民要知道浙江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有派代表。这个代表能够派科学家、学者吗?社会科学家不管这个事情,自然科学家更不管。能够派作家吗?作家也不管这个事情。只能派谁呢?有一种专门干这种事情的。”“人民需要知道这些情形,他不能派别的人,只能派我们专门干这一行的人。党尤其需要群众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于是专门派一些人来做这件事。通过我们对事实的报道,来交流情况,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扩大读者的眼界,帮助读者认识形势,辨别善恶,从而起到鼓舞、指导、监督、组织的作用。”[2]这番话把新闻传播者的基本使命和责任讲明确了。新闻传播者是专门为受众服务的,是受众的专职服务人,既不可更改,也无可替代。

第二,新闻传播者是新闻信息流通的始点。在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者是发布新闻信息的人,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受众所获知的各种新闻讯息,悉由新闻传播者给定。人们由此而期待新闻传播者成为“消息灵通人士”,是理所当然的。信息流通的始点意谓新闻传播者也是意见交流的桥梁。新闻传播者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者,竖通上下,横联左右,不仅传递消息,而且传递意见,反映社情民意。政府、政党有赖新闻传播者而向下向外发布政令、政策和意图,使之成为“喉舌”;倾听下级和基层的呼声、意见、建议,使之成为“耳目”。在功能健全的条件下,新闻传播者成了社会的意见交流与沟通的纽带。信息流通的始点决定了,新闻传播者是“把关人”。

第三,新闻传播者是反映时代、记录历史的人。新闻即史,新闻传播者即史官。史学家和史学工作者研究和描述从前的历史,新闻传播者则研究和描述当前的历史。他以历史和历史家的眼光观察当代社会现实,必须具有历史家的责任感,在客观现实面前高度敏锐,无所畏惧,记下真实可靠的历史事实。萨空了说:“我既生在这样的时代中,又选定了新闻记者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只有坚强地负起应负的历史使命。所以,自从做了记者以来,兢兢业业地工作,唯恐走错路。我常常警告自己,不应把自己所编出来的报纸,当作翌日覆酱瓶的烂纸,而应该把它看成是组成人类历史记载的一部分,假使不能将亲历的一切忠实地写出,那我们就是伪造历史者的帮闲。”[3]老新闻工作者的自白极真切地阐述了新闻工作者重要的职业特点,道出了新闻工作者的情怀。反映时代记录历史的使命决定了,新闻传播者是时代的眼睛、职业的社会观察家。“新闻记者是什么人?假使国家是一艘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桥上的瞭望者。他要注意来往船只,注视在地平线上出现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4]普利策的这段话说得很形象。真正的新闻传播者要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中拈出那些称得上“新闻”的东西报告给受众,存留给历史。下一回基层,逛一回市场,走一趟路,对一番话,读一本书,总能有所发现,有所报告,世界上的任何一点新变化都不能逃脱其眼晴,这才是称职的记者。

第四,新闻传播者是大众和社会的“教师”。从历史看,新闻传媒是文化的承传工具,新闻传播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与保存者。从功能看,新闻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新闻传媒可称之为人民生活的教科书。新闻传媒从来是天下最大的课堂,新闻传播者是这个大课堂中的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新闻传播者是“思想者”。新闻传播天生就与思想结下不解之缘。新闻传媒是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工具。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新闻传播者每天都在跟思想打交道,每天都在履行思想战士的职责,传播先进思想,传播正确认识,传播科学文化,传播一切真善美的东西,与此同时,揭露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反文化的错误言行,捍卫真理和正义。

第五,新闻工作者是“文化人”。媒介即文化,这是大众传播理论的重要观点。若根据这一观点去演绎,那么,掌握媒介的人即文化人。应当可以这样理解。新闻传播者以事实为劳动对象,其劳动成果的形式是精神产品、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的人理应是文化人。新闻传播面向社会,也面向宇宙人生,它以知识为根基,相应的知识和文化是从事新闻传播的前提条件,不识字,不能写文章的人不可能干新闻工作。不管从事何种类型的新闻传播,都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要有专门知识,懂得社会,能理解人。新闻传播的性质也决定,新闻传播者总是先于其他人领略人类文明。新闻业出那么多作家、学者、教授、政治家,也是可以说明问题的。总之,新闻传播者应是文化人,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这是职业的规定,也是职业的要求。

第六,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活动的活跃分子和专门家。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其工作的内容,诚如李普所说,类似于一个党委书记,一个党委书记会遇上的问题,一个记者差不多每天都会遇上。[5]新闻传播者与社会、群众和实际有着最密切的联系,他们必须时刻关注社会及其形势,广泛接触社会,进行最广泛最深入的社会交往。时时刻刻与人打交道,经常在外面“跑”,是新闻传播者最显著的职业特点。因此,新闻传播者应是社会上最活跃的分子,是社会活动的专门家,人缘广,朋友多,消息灵通,具有知名度,有能够与任何人交上朋友,可以在任何地方呆下去的本领。许多记者都有这方面的体会。“老新闻”陆诒说,当好记者,要做“两广总督”:广结报缘,通过采访和各报结下缘分;广结才缘,向专家权威请教,每个记者后面都应该有个智囊团。徐铸成说,当记者要善于与人交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特别是要善于和一些地位较高的或权威人士来往,这样一是可以找到很多新线索,二是可以帮助自己证实和丰富新闻的内容。安岗说,看一位好的编辑、记者,不仅要看他在一个月内写出了多少字的报道与评论,而且看他在读者中结交了多少知心朋友。老新闻张西洛认为,做一个好记者要读一万本书,行一万里路,认识一万个人。[6]这都是体会深刻的经验之谈,都是正确的。

二、新闻传播者的思想素质

1.政治素质

新闻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新闻传播者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者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李普对此曾作过深刻的阐述。他说:“做别的工作,固然也要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新闻记者,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做别的工作可以不碰到的问题,或者碰到了可以不表态的问题,我们却天天碰到,要表态。要考虑动不动笔,怎样动笔。……我们的岗位在时代的最前沿,和政治活动家的岗位很接近,实际上记者也是政治活动家。所以,如果在政治上和中央保持一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可以说一天也干不下去。而这个一致,不可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自己骗自己,也不是赌咒发誓所能解决的。俗话说,混过了初一,混不过十五,有矛盾总有一天要暴露出来。”[7]这话说得很实在,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切实解决好政治素质问题。

第一,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有人问“老新闻”陆诒,从事新闻工作需要哪些素质,他回答说:“需要一种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群众生活疾苦和世界人民利益的特殊素质。通俗一点说,做记者必须具备‘好管闲事’(其实不是闲事)的特殊素质,也说是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如果此人一天到晚只关心自己、自己的小家庭和身边琐事,对国家大事和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抱‘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消极态度,这种人是肯定做不好记者的。……记者所迫切需要的素质,说到底是一种政治素质,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8]艾丰也认为,在记者所有素质中,对社会的责任感最重要。“记者是‘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相结合的职业’。从对实际工作的责任来看,记者不负直接的和实际的责任,什么具体事做坏了,都不会追究记者的责任,因为都有具体的主管部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做一个好记者,必须时时处处都感到自己的责任。”[9]他们两人都把责任感列为记者最重要的素质。责任感是什么?对此,甘惜分《希望在青年一代》[10]一文中描述:“新闻工作在外行人看来是很惬意的工作,而在亲自经历者说来,却是个很艰苦的营生。白天黑夜,都忙个不休。‘没有礼拜日,只有星期七。’别人欢度节假日,正是记者最忙时。稍有差池,不是上边怪罪,就是群众投诉。虽不能说一言系天下安危,但笔下的重大失误足以搞乱人们的思想,或使领导陷于被动,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一个成熟的记者常会感到笔下千钧。有了这种感觉,说明这位记者是逐渐臻于成熟,说明他具有了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由此可知,责任感就是新闻传播者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手中的笔和文章,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严肃对待和正确处理每一个新闻事实的态度。既不是漫不经心,也不是肆无忌惮,这就是责任感。

第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是否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对于新闻工作者十分要紧。穆青说:“干新闻工作是需要积累各种资料的。有题材的积累、主题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等,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思想感情的积累。这是一种无形的积累,是无法用几千张、几万张卡片衡量其价值和分量的。说到底,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是立场问题,人生观问题。这是记者素质最为重要的方面。”[11]确实是这样。新闻工作者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要像焦裕禄那样热爱人民群众,真心诚意与群众交朋友,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经常到群众中去。新闻工作者要同人民群众爱到一处,乐到一处,忧到一处,恨到一处,时刻想群众之所想,说群众之想说,真正在感情上做到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齐爱憎”。与人民群众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乃至强奸民意、违背民心,是大逆不道的。

第三、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刘少奇在《与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把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做好记者工作的四个条件之一,他说:“共产党记者最宝贵的知识,是理论知识,”“不熟悉马列主义,就不自由。”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李庄对青年记者们说过:“作为一名记者要提高,首先是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恰当表现的能力,这就需要有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有人刚开始做新闻工作,靠着一股闯劲能写一些东西,可是到一定的时间就再也突不破了,很难再有发展,当然也成不了名记者。这主要是理论根底浅,后劲不足。”[12]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尤其要懂得和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名记者林里的体会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理论修养,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首要任务,也是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基础。”[13]这都是经验之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如关于物质和意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道理,对立统一规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等等,最能启人心智。特别是物质第一性、实践第一、对立统一的观点,是认识和掌握世界的金钥匙,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克星。新闻工作一刻也离不开哲学的武器,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可能真正做好,做到家。比如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只有从哲学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它,才会比较彻底地解决问题。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富于指导意义,要能够在新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具的政治素质。

第四,具有较强的政策意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新闻与政策的关系极为密切。它要宣传政策,解释政策,体现政策,并且为完善或制订新的政策提供依据。在许多场合,新闻工作者往往被视为政策的化身,群众问,基层问,叫记者现场解答。而那些政策性强的新闻,指导性强,政治性强,社会效益明显,多为新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政策意识和政策水平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重要素质,是衡量记者优劣的一个重要条件,若在这方面欠缺得厉害,将没有清醒的头脑,不能担任新闻工作。政策意识是讲头脑里始终有“政策”二字,时时处处讲政策,按政策办事,用政策衡量和检验新闻事实与新闻报道,而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也不是人云亦云糊里糊涂,更不是对着政策出风头。政策水平是说熟悉政策及其发展变化,理解政策准确,阐释政策正确,报道完全符合有关政策,其中的提法或观点,于政策的规定或精神持之有据,甚至能发现某项政策的偏差或缺陷。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目的而制订的行动准则和措施办法。它与领导人的话大有关系,但并不等同于领导人的话。领导人的某些话,可能是制订政策的指导思想,可能是针对某时地某具体问题而发的,对这个具体问题有意义,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新闻工作者的政策意识和政策水平,只能以基本的政策作准绳。政策有总分之别,大小之分,总政策管分政策,大政策管小政策,地方的政策要服从于中央的政策。这都是新闻工作者政策意识和政策水平的重要内容。

2.职业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道德有共性的和个性的。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14]由于行业和职业的分工,从事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条件,从而形成不同的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传统和职业规范,形成与自己的职业紧密联系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即职业道德。如教师道德、医务道德、商业道德、司法道德等。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性、稳定性和适用性是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新闻传播者掌握大众传播工具,是与各种人打交道的行当,社会性特别强,因此,尤其强调职业道德。邵飘萍认为:“新闻记者之尽职,以道德人格为基础”;“记者资格的养成,品性为第一要素,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15]范长江也有类似看法:“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做记者,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说到其他各种技术问题。新闻记者应当是社会敬重的人物,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记者。”[16]他们的话深刻地阐明了新闻职业道德的极端重要性。

新闻职业道德通常以守则、准则、规约等形式表达,成系统的表述自上个世纪以来就有了。至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约有60个国家制订了这种规约,还有一些国际公约。如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的《报业信条》,1934年美国记者公会的《记者道德律》,瑞典1923年制订、1953年修订的《瑞典舆论家联谊会出版规范》,日本新闻协会1946年制订、1995年修订、2000年10月重新制订的《新闻伦理纲领》,意大利全国报业新闻评议会1957年制订的《报业道德信条》,英国新闻记者学会1963年制订的《英国报报人道德规则》,法国全国新闻记者联合会1966年制订的《法国新闻记者道德信条》,韩国报业伦理委员会1957年制订、1961年修订的《报人行为准则》,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1954年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联合国新闻自由小组委员会制订的《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等等。[17]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有1942年中国新闻学会委托马星野起草的《中国报人信条》。新中国建国后,中宣部新闻局于1981年制订了《记者守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91年1月19日通过, 1994年4月作了第一次修订,1997年1月作了第二次修订。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中外各种规约的规定颇多相通之处。如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尽力做到客观公正,忠诚于职业,不滥用权力,等等,有关规约都有明确的表述。《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的六条是: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这应当是比较全面而简洁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它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其第一、二条,确定了新闻工作者开展新闻传播的根本宗旨和最高原则,对新闻工作者及其工作的性质与任务作出了质的规定,从政治上思想上为新闻工作者及其工作指向示路,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与其他新闻道德的根本区别所在。第三条讲新闻工作者应在法律和纪律的范围内活动,正确处理新闻传播自由问题。第四条把新闻报道铁律纳入新闻职业道德范畴,规定新闻工作者要讲真话,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第五条讲新闻工作者的个人品质,把“有偿新闻”之类归入不道德行为之列。第六条讲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包括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反对尔虞我诈。

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是写在纸上的条文,然而,它对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决不是写在纸上的漂亮话,而是自觉的实践,是实际的行为规范。

3.工作作风

新闻工作需要特有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求实创新,文明礼貌,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有的作风品格。

“一个新闻工作者差不多没有休息日,即使休息的时候,事实上也要工作——他要观察社会,观察人们,进行学习,留心各样的事情,随时随地进行调查研究。当别人在节日假日休息时,新闻工作者可能正是最忙的时候,因为这时正可能发生重要的事情。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为人民的事情多作一点贡献,就看人能不能终生勤劳,进行艰苦的工作。”[18]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新闻工作在局外人看来很风光,实则乃是艰苦的活计,既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又要付出艰辛的体力劳动,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新闻工作者要不怕苦,不怕累,勤于劳作,终生奋斗。新闻工作者还要特别能战斗,不怕死,临危不惧——到自然灾害或战争现场采访,牺牲或受伤不是没有可能的,作为记者,却决不可畏缩不前甚至临阵脱逃。人民日报记者高粮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是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当摄影记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优秀记者奋战在水火等自然灾害现场进行采访,甚至为新闻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世界每年都有五六十名记者以身殉职。总之,新闻工作者不应该是贪图享受的人、懒惰懈怠的人、贪生怕死的人、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的人。

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求实创新的作风。新闻工作者应该是最讲求实际的人,最信奉实打实的人,具有务实求真的天性,凡事好问善疑,穷根究底。如果说记者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那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实践,深入到实际中,看到实物实情,拿到实据实例,并且反复核实,务求十拿九准,然后“实报实销”,实话实说。总之,新闻工作者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处事落实再落实,深入再深入,直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为止。飘浮粗疏不实在,轻信盲从想当然,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新闻工作者的悲哀莫大于此,这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求实的同时要坚持创新。“文章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新闻报道最能体现此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作品,一篇有一篇之内容,一篇有一篇之风味,各得其所。抄袭翻炒,陈陈相因,与新闻报道和新闻工作毫不相干。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刻意求新的意识,在新闻工作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完全可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他就不能从事新闻工作。在新闻工作中,在新闻工作者身上,求实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有道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如果把这两片树叶实事求是描绘下来,不就得到了两个“这个”吗?

新闻工作者应当有文明礼貌的作风。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讲外交记者须和蔼、庄严、机警、沉着兼而有之,相当有礼貌,以谦恭礼让待人,服装整洁,言语间不能“语无伦次,谈吐重浊,或杂以乡音,使人莫辨,或期期口吃,语尾特多,与夫咳唾,无意之强笑等”。意思是外交记者要文明干练。其实,所有记者都应当是这样,尤其是要讲文明。对此,商恺在《致青年记者60封信》一书中有颇细致的论述。他讲到记者出去采访,要洁服饰,有精神,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要失时违约,言而无信;不要盛气凌人,指手划脚,故弄玄虚,显示优越,违俗犯忌;也不要唯唯诺诺,丑陋失态。优秀的记者应当像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那样“贵者见之忘其贵,贱者见之忘其贱”;像周恩来总理那样有仪表,有风度。这都是谆谆之言。记者艾丰对此就有深刻的感受。他当时听商恺讲这些,总觉得老师未免琐碎啰嗦,及至到工作实践,始知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乃是极要紧的素养。

三、新闻传播者的业务知识与能力

1.学识

说到新闻工作者的学识,最常见的形容是“杂家”。邓拓多次讲新闻工作者应当是个杂家。叶圣陶曾就此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要做“杂家”》,发表在1979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外国人也是这样看的:“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像哲学家培根一样,把一切知识都当作自己的领域。要培养对历史、政治、宗教、文学、音乐、艺术、戏剧、电影等的兴趣。”[19]也是说要学得“杂”,做杂家。“杂家”一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指我国战国末至汉初博采各家各派思想的人物。这里借用,是说新闻工作者学识要广博,兼备各种各样知识,杂家即博学之士。

杂家换一个说法,是所谓“通人”。学者黄裳曾说:“判断一个记者是否合格,要看他与被访问者的谈话,在一个小时内是否露出马脚。无论遇到国学大师、书画名宿、佛教居士、历史学者……都能谈话入港,使对象觉得你是个水平线上的通人。”[20]通人是学识渊博见事通达的人,亦即“百科全书”。马克思就曾称赞恩格斯“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

真正的“杂家”或“通人”,当然标准很高,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这种说法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新闻工作者应当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不具备相当广博的知识是不可能干好新闻工作的。这道理很简单,记者工作接触面广,自己也料想不到明天会遇到什么问题,所以要求记者对社会各方面知识都有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工作。“报道法院诉讼的人并不一定非是律师不可,报道科学新闻的人也不一定非是科学家不可,但是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你把报道搞得更好。”“如果连法律程序都不懂,又怎么能把法院的诉讼报道好呢?如果连科学的基本原理都不懂,又怎么能把宇宙航行报道好呢?”[21]

杂家或通人有其知识结构。对此,商恺曾作了一番描述,他认为新闻记者的知识有以下五个层次,并呈现下列关系:[22]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包括马列主义基础和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美学、语言学基础。

第二个层次是专业知识,包括新闻理论知识、新闻史知识和新闻业务各个方面的知识。

第三个层次是一般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军事学、公关学等。

第四个层次是略有所知的知识,包括音乐、戏剧、美术、体育、医学、天文学、地质学、人类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考古学等;

第五个层次是社会知识,指要到现实社会中去学的知识,那些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可以认为,这番描述言之成理。不论从事何种新闻采编工作,都应有这样的知识结构。如果今天作补充,似应在其中加上外国语和计算机知识。

一般认为,新闻工作者应当不但是杂家,而且也是专家。邵飘萍曾指出:“理想的新闻记者,必须政治经济社会诸学,皆有甚深之研究;此外,尤当有一二专门学科,与夫三国以上之言文;再加以多年之实地经验,则庶几乎可与世界名记者相仲矣。”[23]范长江说:“新闻记者是无法不分工的,所以每一个人在广泛的常识基础上,更应有自己的专长,如外交、经济、军事、政治等。在这些专门部门中,记者必须比常人精通,能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记者的意见,才是权威的意见。”[24]他们讲的是新闻界和世人的共识。新闻记者要全和通,同时也要专,有看家本领和拿手绝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所谓全才和通才,只能相对而言。新闻记者要成为绝对的全才和通才,可以说是不可能的。然而,由于工作的需要,记者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却是应该的,必需的,也是可能的,现代新闻记者应同时是相对的全才和绝对的专才。新中国建国以前的名记者羊枣,就同时是著名的军事评论家、国际问题专家。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香港任《星岛日报》军事记者和《世界知识》撰稿人,用“军事记者羊枣”的笔名撰写发表了大量国际政治问题论文和军事评论,成为这方面的权威。

博为基础,专为特长,又博又专,博专结合,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学者型记者”。商恺说:“学者型记者也可以称做专家型记者。他的特点是集记者和学者于一身。一方面具有社会活动家的素质,头脑灵活,反映机敏,视野广阔,既是时代潮头的瞭望哨,又是历史风云的记录员,拿起笔来可以写报道,倚马可待;另一方面又具有学术研究的基础,知识渊博,理论深厚,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洞察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写出具有学术价值、有创见的惊世之作。”[25]如邵飘萍、戈公振、范长江、曹聚仁、肖乾、邓拓和斯诺、史沫特莱、李普曼、《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等等。

任白涛《应用新闻学》一书中说,“新闻记者之研究学问方法,与他种专门学者稍有不同。新闻记者之学问,决不可离乎‘现在’及‘实际’之二点。例如研究历史,由古代及于中世、近世,普通之顺序也。新闻记者当以现在为出发点,而及于过去,渐次追源古代。即非由原因至于结果,乃由结果溯及原因,同时更须注意于‘将来’即问题之开展也。”这指出了新闻记者做学问的独特之处,是很有启示意义的。记者研究的是社会现实问题,或说是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去研究问题。

新闻工作者的学识得力于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和积累。陆诒说过,自己当几十年记者的体会,最要紧的一条是随地坚持学习,而且善于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中学。[26]这是金针度人之语。是否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读书是否有较高的效率,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是非常要紧的。开卷有益,知识在于积累,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关键在于付诸实践,这在新闻工作者是有难度的。成天东奔西跑写稿子,难得有整块时间读书,不那么容易养成或保持读书的习惯。只有充分认识到丰富的知识对于记者和新闻工作的意义,才能凭借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工学矛盾;天天坚持看书学习,学而不厌,博览群书,才有可能成为知识渊博的并学有专长的人。

2.基本功

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即基本的业务技能。主要有三个方面:调查研究能力、新闻敏感和语言文字功夫。

(1)调查研究能力。刘少奇说过,报纸工作人员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报纸上的一切文章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这一语道破了调查研究对于新闻工作者及其工作的意义。新闻采访即调查研究,是调查研究的一种。完全可以说,没有采访活动,也就没有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新闻采访之外,新闻工作者还要进行其他形式的专项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研究是各行各业使用广泛的一种工作方法,是人们开展得最多的一种社会活动。诸如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政工人员的调查研究,司法人员的调查研究,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调查研究,市场营销人员的调查研究,等等。新闻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与其他人员的调查研究有明显的不同。其他人员的调查研究,是为了制订或修改政策,或是为了了解社情民意与工作成效,或是为了断案,或是为了搜集学术研究的材料。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则主要是为了传播,这是目的的不同。其他人的调查研究可长可短,可快可慢,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来决定完成任务的时间,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大都要在短时间内急匆匆地完成,务求高效,不可能从容不迫,这是要求的不同。唯其如此,对于新闻工作者,调查研究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一门最简明也最深奥的学问。“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27]外国新闻界行家讲的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研究能力是一个综合指标,既包括善于掌握调查研究的具体任务,也包括正确使用调查研究方法。其集中体现,乃是迅速地采集新闻事实和深入地分析新闻事实的能力。能否及时地发现事实,了解事实,选择事实,核实事实,追踪事实,最后报道事实,这是检测新闻工作者调查研究能力的试金石。能够不闪失地逮住“活鱼”,拿到真正的“干货”,方可称调查研究能力。

在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研究中,现场调查和资料调查有着突出的意义。许多新闻事实发生在现场,新闻报道要现场感强。百闻不如一见,只要有可能,记者就要设法到现场实地察看。最有效的新闻采访手段是直接观察,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因此进行现场采访乃是新闻工作者经常性的工作。而现场采访,把现场情景看清楚,把事实的背景和因果关系弄明白,是十分紧张而复杂的劳动,最见工夫。只有调查研究能力强的新闻工作者,才能从事并做好这种工作,掌握事实的真相实情。调查研究能力不强的人,即使到了现场,也只能获得假象或表相。资料调查实际上是采访前的一种准备。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一些限制,从各种书籍报刊上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不失为记者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采访人物新闻,报道非突发性事件,经常要这样做。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1980年采访邓小平,事前看了几公斤材料,从中了解到采访对象的许多情况,从而保证了采访的圆满成功。资料调查实际上也是资料的积累和使用,所谓“富记者”,即指资料积累丰富使用自如的记者。资料并非都是现成的,它少的时候,不见踪影,要找矿似的寻寻觅觅;它多的时候,随手可拾,须拣金似的千淘万漉。这当然需要眼光和工力。对这种调查研究,新闻工作者容易忽视或轻视,然而不可忽视或轻视它。

(2)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亦称新闻嗅觉、新闻鼻,简言之,即迅速感受新闻事实的能力。所谓感受新闻事实,就是发现、判断、评价新闻事实及其新闻价值。它包括:平中见奇,透过一般现象发现新闻线索或事实;同中见异,于多种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中拈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或线索;慧眼识宝,鉴别某一新闻事件(事物)中最重要的元素;一斑窥豹,判断某一新闻背后是否藏带更重要的新闻;由此可彼,测定新闻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察往知来,预见可能出现的新闻事实。所谓迅速,就是对新闻事实作出如声应响般的反应,迅即对其作出新闻价值判断。新闻敏感是一种对外界事物快速反应的心理能力,不迅速不灵敏,所谓“半天没有反应”,与新闻敏感无缘。

新闻敏感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的能力,这是人们的共识。美国的新闻学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其《新闻学原理》一书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新闻记者。散文家秦牧认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是应该有新闻敏感,一事当前,能够立即判断:这事情的重要性如何?有没有报道的价值?要是有的话,应该把它写成多长的一篇东西才适当?误把重要的消息当作不重要,或者相反,报道了没有价值的事情(尽管可能在编辑和主编那里给扣住了),或者,不能恰如其分,用长短适度的文字来反映它,这都不是好的报道。从前,人们把这种新闻敏感叫做‘新闻鼻’,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就得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才好。”[28]新闻采写是如此,编辑亦然。徐铸成说,店员抓糖果,掂西瓜,全凭一双手。“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也应该有这种掂量的本领。新闻到手,立刻就能掂出这是大新闻,还是小新闻?是表面上很轰轰烈烈,实际上寿命不长的新闻,还是初看并不显眼,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大有发展前途的新闻?掂清了分量,作为编辑就心中有数,哪些应编排在显著地位,哪些还该加以‘打扮’(加上醒目标题,配上必要的图片),哪些则只要当作一般新闻处理。……作为总编辑,更要在这一大堆‘西瓜’中,掂清分量,哪条该作为当天的头条新闻?哪条可作为评论的选题?”“新闻到手,就能‘掂’出分量,这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基本功。”[29]这些论述,把新闻敏感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意义,讲得十分清楚。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犹如一座百宝山,有的记者进山去,可以采写到许多有重要价值的新闻,有的记者同样进山,却往往一无所获空手而归,或者收获甚微,仅仅抓到几条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事实。这主要是新闻敏感的差别使然。新闻敏感强的记者才能从事新闻工作,新闻敏感弱的人不可能成为优秀记者,这就是结论。

新闻敏感作为记者的一种心理能力,以天赋的智慧与机敏为生理基础,而成就于后天的努力,是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来的。据老新闻工作者的经验,新闻敏感来自于政治判断力,来自于博闻强记,来自于勤思善思,来自于生活第一线,来自于长时间的反复实践。这指出了新闻工作者培养锻炼新闻敏感能力的途径。

(3)语言文字工夫。新闻工作包括采、写、编、评“十八般武艺”,在广播电视,还需“带电”。然而,就报刊而言,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主要是文字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也离不开写文字稿。至于新闻工作者的社交与学习,更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地写东西”。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够“妙手著文章”。

文章人人写,新闻工作者的写作自有不同。文学家写一个作品,可关起门来写上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两句三年得”也不坏事。新闻工作者写文章可不许这样。其一,当天发生的事,晚上写出来,第二天见报,分秒必争。完全的急就章,真正需要“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其二,新闻工作者写的是“报章体”,纪实,简短,虽可长可短,但多是“豆腐干”,每篇三、五百字,一、二百字一篇也是常有的事。可以说,新闻工作者从来就是短文章的“写家”。内行人知道,短文章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并不能因其短而残缺、单薄。新闻作品的短乃是其本身的内在素质,所谓短些短些再短些,就是要求用最少的文字去表现反映对象,报道一件新闻事实,该写的都要写上,而文字却不能多用,禁止多用。通常所说言简意赅,文约意丰,好新闻作品足可当之。其三,新闻作品还要写得好,新闻作品天天写,也可以说人人写,这么多报刊登载,这么多广播、电视播发,新闻作品真是汗牛充栋,而受众看新闻是自觉自愿的,这么多文章任他选,你要他选择你的文章看,除非你比别人写得好,你的作品富有魅力。要写得快,写得短,写得好,新闻写作与其他写作的这些不同,便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但能写文章,而且应该成为写文章的高手,具备相当优异的语言文字工夫。

语言文字工夫涵盖很宽,在新闻工作者,集中表现为用文字表达事实、阐述观点的本领。新闻工作者要多认一些字,多掌握词汇,通晓语法逻辑,熟悉各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技法,熟悉各种文体,能娴熟地运用写作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