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持传播易形成主持人依赖

主持传播易形成主持人依赖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种主要由主持人个人来实施的传播,其对主持人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主持传播,尤其是当主持人独自一人实施传播时,几乎成了决定一档节目能否成功的全部因素。

三、易形成主持人依赖

不管是实业家投资,还是个人理财,一般都会遵循一个原则,即“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谁都知道,一旦这个篮子摔破,所有的努力与心血便可能全部化为乌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持传播则恰恰是犯了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大忌。作为一种主要由主持人个人来实施的传播,其对主持人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实际从业人员还是新闻研究人员都无法否认,得力主持人的出场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那种来自明星的光彩或明星的魅力在吸引受众目光乃至引导社会舆论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他们“确实有一种‘占据屏幕’的素质”。因而,主持传播,尤其是当主持人独自一人实施传播时,几乎成了决定一档节目能否成功的全部因素。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创办者时间就曾毫不讳言地说:“没有崔永元就没有今天的《实话实说》”。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部经理鲁尼·阿利奇亦认定,如果三大电视网都以同样的方式报道同一消息,那么观众就会认真考虑,哪一位主持人更受欢迎(23)

事实也是如此,当一个主持人与某个栏目经过一段时间磨合达到某种水乳交融或相得益彰状态的时候,那个栏目实际上已离不开这位主持人,而一旦这位主持人出现不可抗拒的情况(如生病、休假、出差等),这个栏目就会大受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著名主持人王刚因事离开北京电视台的《东芝动物乐园》之后,这个栏目的收视率立即出现了大幅滑坡,栏目组不得已又请回了王刚。还有很多节目的成功,如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幸运52》,北京电视台的《夫妻剧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其主持人王小丫、李咏与英达而存在和发展的。王小丫的生病以及李佳明的出国甚至曾让《开心辞典》一度处于停播状态。就连凤凰卫视在大力推进其“三名”战略(其一即为名主持人战略)时,也不得不承认:名主持人策略的最大危机就来自于此,当名主持人离开时,他将带走几乎所有凝结在他身上的资源,媒体此前的造星努力也由此付诸东流。(24)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些栏目就会在主持人出差之前将节目事先录好,还有的则会让主持人在出差(如有的主持人外出拍戏)当中抽空回来录制节目。当然,这还只是录播节目,若是换了直播,主持人一旦出现变故,整个栏目受的影响就会更大。正因主持传播对主持人的过分依赖,主持传播对主持人的要求较之其他节目要求就会高出许多,它不仅要求主持人对传播内容有自己的见解,还要求他们能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新闻采访、编辑、评论、演讲专家。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找一个好主持人实在是太难了”。一个得力的主持人既要有吸引受众的明星风采,又要具备各项专业素质,其成长需要一定的空间和一段历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在眼下的中国还很难做到,这不能不说是主持传播的又一个不足之处。

思考题:

●何为主持传播?其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主持传播与传播意义上的大众传播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注释】

(1) 刘岩:《我眼中的日本电视新闻主持人》,《新闻知识》,1997年第3期。

(2) 吴郁:《谁来做主播——“主播”称谓使用现状》。

(3) 转引自丁未:《回归人际性:大众传播的另一个视野》,《现代传播》,1997年第6期。

(4) 邓文能:《人际传播与主持人节目》,《广电战线》,1985年第11期。

(5) 杨乘虎:《试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可信度》,《现代传播》,1999年第1期。

(6) 杨乘虎:《〈面对面〉: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结合的新支点》,《现代传播》,1998年第4期。

(7) 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326页。

(8) 转引自阮小刚:《析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5期。

(9) 丁未:《回归人际性:大众传播的另一个视野》,《现代传播》,1997年第6期。

(10) 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页。

(11) 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12) 〔英〕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页。

(13) 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14)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9页。

(15) 同上,第36页。

(16) 孙玉胜:《培养电视评论员》,《新闻出版报》,1995年7月19日。

(17)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第212页。

(19) 转引自唐亚明:《走进英国大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

(20) 〔美〕尼尔·波兹曼著:《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21) 甦王、汪圣安著:《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7页。

(22) 转引自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23) 〔美〕芭芭拉·马图索:《美国电视明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页。

(24) 钟大年、于文华:《凤凰考——凤凰生存空间的八个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