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播音员与主持人

播音员与主持人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播音员与主持人一、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角色自广播诞生,播音员这个职业就应运而生,这是常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角色,即广播电视媒体中直接面向受众以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专业工作者。这是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的共同点,也是他们区别于广播电视媒体其他传播者如记者、编辑的职业分工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播音员与主持人

一、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角色

自广播诞生,播音员这个职业就应运而生,这是常识。节目主持人同样必须依托主持人节目这个平台存在。被公认的主持人节目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当时的荷兰对外广播由艾迪·勒达兹开办了一个名叫《快乐电台》的栏目。这是一个介绍荷兰历史文化及旅游风光的栏目,穿插音乐,富有情趣,主持人以轻松、愉快的语调传播给听众,很受欢迎。他一直主持了40年到1969年退休。1952年美国第34届总统大选。当时为了在硝烟四起的新闻大战中拔得头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片人唐·休伊特让专业功力深厚、富有经验并有独特个人魅力的记者克朗凯特,担任“主角”来直播所有竞选的现场串联报道与评说,这样的安排获得了显著的预期效果。不过当时还没有“主持人”的叫法。2005年2月唐·休伊特应邀来到中国上海,参加第一届国际电视主持人论坛,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谈到“Anchorman”的来历,他说:“大约在40年前,我们聚会芝加哥,报道一个政治会议,当时有4个记者,我对他们说,你们中负责的那个人可叫做主播。”接力赛“跑最后一棒总是能力最强的人……人们称那个人是最棒的,那个人就叫做‘Anchorman’。在这里,anchor和presenter(演讲者)、host(主角),是同一个意思。”[4]Anchor这个词具体所指是“新闻主播”,后来在中国一般将其视为“节目主持人”职业的统称。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播音员,伴随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开播应运而生。主持人当然必须依托主持人节目而存在,虽然全国解放初期个别城市的广播电台曾零星地出现过主持人节目的雏形,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进步与发展的大氛围中,广播电视事业同样生机勃勃,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即中国内地的主持人节目于20世纪8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记者庞啸在报道时曾尝试着打出“主持人”字样,不过因条件尚不成熟,没有延续。时隔半年,1981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设立了由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节目,开创了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节目的先河。1981年7月到11月,中央电视台在每周一场的《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中,由赵忠祥担任主持人,共播出了13场。及至1983年元旦,沈力任主持人和节目负责人的《为您服务》栏目开播,终于迎来了中国人民广播电视事业中主持人节目的大发展。于是我们的广播电视媒体中的节目主持人,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合乎历史逻辑地涌现了出来。

播音员、主持人,这两个直接面对受众进行传播的岗位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角色,即广播电视媒体中直接面向受众以有声语言(含体态语)进行传播的专业工作者。这是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的共同点,也是他们区别于广播电视媒体其他传播者如记者、编辑的职业分工的主要特点。更全面地说,播音员主持人职业的共同点,一是他们的工作岗位,同样处于广播电视媒体面向受众的最前沿;二是他们的传播方式,都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三是他们的职业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党的语言艺术工作者,无论是播音员,还是个性更加鲜明的主持人,他们共同服务于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事业,这个根本的性质不变。

然而,播音员主持人在职业共同点的前提下,他们的职业特色还有相异的一面,这是在继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和播音前辈的延安精神的前提下,时代发展、广播电视传播与时俱进所带来的变化,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传播身份色彩

主持人与播音员同为传媒机构的代言人,但是他们传播身份的特色有微妙的区别:在非主持人节目里,播音员一般只承担将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最后一道工序,虽然现在的播音员多与新闻栏目有对应的所属关系,但是深究起来,其一,播音员自身无论与节目还是与受众之间都是一种业务相对较为单一和单向传播的关系;其二,其所传播的信息理所当然地完全代表电台、电视台编辑部的意志;其三,播音员的个性特色主要体现在有声语言的表现层面;因此播音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电台、电视台这一传媒机构的“官方”代言人,是更富于政治性的、自上而下的、较为郑重而严肃的传媒角色,换句话说,播音员的传播更具有传播机构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根据传播的需要,主持人节目有许多开放的、动态的节目形态,很多时候主持人说的话来不及经过编辑部批准,况且在传播方式上吸纳了“人际传播”特点,多采用“亲近性文本”,同时强调“个性化”传播策略,事实上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自上而下的“官方色彩”,总之主持人的传播,强调与受众之间朋友般的“共识、共享”的“平等”关系,因此,主持人的传媒角色更具有平易近人的、受众喜闻乐见的、人格化、个性化的色彩。

2.业务范畴

播音员承担广播电视所有新闻消息类节目、咨询类节目的播音,以及一定的新闻现场播报,此外还承担文学、音乐、戏曲等欣赏性文艺专题节目的播音(含演播),承担电视纪录片、专题片解说、广告配音等一应将稿件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工作。播音员直接的创作依据是稿件,一般不介入节目制作前期的采访、稿件编写等环节。必要时播音员向记者了解有关情况,以加深对报道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以利于稿件的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

节目主持人既有与播音员大同小异的稿件播音,还经常要承担直接出面采访、调查、现场报道等记者的业务,有的要参与信息选择、整合或点评的编辑业务,有些主持人还需要介入节目策划等节目制作前期的工作阶段。随着节目形态的丰富,在谈话、益智、娱乐、真人秀等开放性节目形态中,主持人要完成各个环节、各种节目元素的衔接和现场的掌控,尤其是在直播中,预先准备的方案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主持人的现场把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广播节目主持人通常需要完成从创意、策划、采访、编辑、制作到主持播出的所有环节,有的还参与节目推广和运营工作。一言以蔽之,主持人的业务范畴扩大了,突破了“有声语言创作”及“传播最后一环”的传统分工,与节目内容生产的整体关系更加紧密和深入。主持人业务范畴的拓展,是主持人节目发展及主持人作用增强必然带来的改变。

3.话语空间与话语权

播音员的话语空间主要在有声语言表达层面,具体体现在规范、准确的内容意义层面,以及声音形式的情感层面、美学层面。优秀的播音员总是以自己圆润动听、富于魅力的声音,准确、鲜明、生动地在广播电视中传扬党和人民的心声,为人类文明的美好传承奉献自己的力量。

节目主持人的话语空间则有所不同,由于主持人节目有较多的开放、互动的节目形态,除了对既定稿件的遵循和体现外,主持人的采访、现场报道、即兴评述、体育赛事解说评论、热线谈话、短信点评,抑或是与嘉宾、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呼应,还是临场发挥和应变救急,主持人都有一定的话语空间。因此,主持人除了有声语言表达层面外,还在节目构思创意层面、临场即兴的语言内容层面、语言表述的话语组织层面都有一定的创作空间。

主持人话语空间的实际存在给了主持人有一定的话语权,但这绝不是其个人在传播中的话语特权。主持人在节目中具有的一定的话语权,实际上如同一柄“双刃剑”,用得好,能深化含义、升华主题,使传播锦上添花;反之,即便是与前方记者连线时一个不得体的措辞,娱乐节目中一次不当的玩笑,都可能遭到受众的反感和质疑,更不待说体育解说里个人情感的偏颇失控,就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主持人对待节目中的话语权必须“积极而又慎重”。

主持人话语权的内涵有三个层次:

第一,主持人的话语权意味着“责任”,即主持人对自身媒体角色的自觉意识,它要求主持人对社会负责,在舆论导向、价值导向及文化取向上有正确清醒的把握;

第二,意味着主持人的“话语资格”,要求主持人对具体节目有深入的准备及相关的积累,如果没有认真做好功课,话语空间将形同虚设,就成了“伪话语权”,无从发挥优化传播效果的积极作用;

第三,意味着主持人话语权的掌控,即主持人不能让话语权失控或失衡,主持人的话语空间不可异化为个人的或某个人的“话语霸权”,必须注意话语权的分配和观点的平衡,它直接关系到节目操作层面上的驾驭和控制。

4.语言样态和风格

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样态上,有“播报”、“播讲”、“说”、“播说结合”、“谈话”、“朗诵”、“演播”等等之别,从语言依据角度看,有“有稿”和“无稿”之分,然而,不管何种语言样态,皆因节目内容和形式而制宜,尤其“有稿”“无稿”,并不是播音与主持的区别所在,更不是二者差异的重要标志。从语体风格上看,主持人节目的“口语风格”更加突出,但是并不等同于日常口语,而是经过加工的符合广播电视传播特点和主持人节目特色的口语,其面对面“谈话交流”的语感更鲜明,与受众显得更贴近。至于其他语言风格,则因时代、栏目定位、目标受众、播音员主持人语言创作个性与个人眼界和积累的不同,会有多种多样的差异。

综上所述,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业角色在总体上可以有一致的表述,如果细分的话,播音员可沿用前文的界定——广播电视媒体中直接面向受众以有声语言(含体态语)进行传播的专业工作者;主持人则可进一步表述为:广播电视媒体中直接面向受众以有声语言(含体态语)进行传播的、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媒体意志与个性化特色于一身的、主导节目进程的、富于亲和力的专业工作者。

二、播音与主持的工作关系

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辨析,是从职业岗位的角度着眼的,指出播音员、主持人业务范畴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是说这两个岗位有高低、优劣之分。应当看到二者的差异是时代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带来的,是具体节目传播方式和节目形态决定的。清楚二者的联系,才能在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方向;看到二者的差异,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动地适应时代及岗位的发展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两者的比较,有利于从业者对职业要求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齐越、夏青为代表的老一辈播音艺术家以及不同时期的播音员,为党的广播电视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在广播电视中传出的声音和形象,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主持人岗位的出现,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广播电视传播前沿的专业队伍中来,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和风格进行传播,丰富了广播电视的传播格局。当前,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播音员和主持人都会活跃在直接面对受众的广播电视传播一线,共同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为广大受众服务。

在做了以上辨析之后,我们必须认识到,播音和主持工作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根据个人的条件、素质、工作的需要及机遇,符合播音员主持人基本条件的人,对于这两个岗位是可以兼任或转化的。从实践看,播音员岗位对有声语言要求更高些,很多主持人如果不经过语言表达方面的专门训练和调适是难以胜任的。同样,习惯于将稿件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较为单一的工作成规的播音员,如若要转型为主持人,也需要认真、深入的学习,努力拓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并从状态、语言等方面做出调适方能顺利过渡。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仅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敬一丹、王雪纯、李咏等,都是从播音专业背景转型为节目主持人的。康辉,到今天仍然是工作需要播音就播音,并于2007年年底正式加盟《新闻联播》,足以证明其播音水准,而一旦需要他做现场报道、实地采访或新闻特别节目的直播主持,他都能很好完成任务,承担起主播的职责。当然,这中间的转换决不单单是语言样态的变化,重要的是新闻素质的提升及采访报道等能力的具备。

总之,无论从播音主持工作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格局看,播音与主持两大类节目形式将长期并存,同时,从播音主持工作的发展看,实践中优秀的新闻播音员正向新闻主播转化,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播音与主持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承续关系”、“并列关系”和“交叉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