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持传播的人格化特征,主持传播突出的特点

主持传播的人格化特征,主持传播突出的特点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主持传播的人格化特征首先表现为传播主体的人格化。综上所述,主持传播与其他样式的大众传播比较起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传播中凸现了人的因素。有时,由于受众对某些主持人的偏爱甚至崇拜等情感因素以及主持人个人的信誉、魅力等因素,这种传播的效果甚至会超出一般意义的大众传播,而这正是主持传播最富生命力的地方。

一、人格化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在其《社会组织》一书中对传播所下的定义指出:“所谓传播是人际关系借以成立的基础,又是它得以发展的机理。”(3)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也在其《传播学概念》一书中指出:“传播是各种各样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两位学者不约而同地将传播紧紧与人联系在了一起。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众传播媒介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某个政治集团或社会利益团体的宣传工具而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为大众传播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工具性色彩。另外,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在组织模式上的职业化、机构化、制度化等物化特征,也使其在整个社会功能系统中更多地表现出物化的一面,掩盖了传播中的人性及人格方面的因素。如在一段时间里,我国大众传播活动中甚至连某些人格化的符号,如编辑、记者、播音员的名字都不能提及。主持传播的出现,则一改这种状况,使传播媒介从此由一个工具客体转化成了一个可供交流的对象主体,也使大众传播从此烙上了人格化的深深印记,如《马斌读报》、《小丫跑两会》等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主持传播从名称上而言就已经具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所谓传播的人格化,“就是以生活中的具体的人同听众、观众说话的形式播节目”(4) 。因而,主持传播的人格化特征首先表现为传播主体的人格化。在主持传播中,传播的主体不再直接表现为制度化或物化的媒介组织或媒介机构,而是真正的人。虽然在主持传播中,受众面对的仍是一台台机器或接收设备(电视机、收音机或电脑等),但受众感受到的却不再完全是无生命的文字符号,也不是无表情的声像电流讯息,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这个人作为传播者在向受众传递着信息,宣讲着他的意见和看法,是这个人在以他的个人名义,以“我”和“你”的语气,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在与受众亲切地交流。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新闻节目主持人通过人际交流的系统创造出人际交流的拟态环境,表现出人格化的特征,他既是传达、解释、评议新闻事实的传播者,又以真实可信的个人形象达到了信息共享的朋友般的印象管理”(5)

综上所述,主持传播与其他样式的大众传播比较起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传播中凸现了人的因素。而人与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这样,当人们面对传播的时候,受众所接触的便不再只是无生命的传播符号,也不再只是没有感情的传播机械。通过感受源自主持人的感情,通过体味主持人的喜、怒、哀、乐,受众不仅能够更加深切理解主持传播所传递的信息,而且充分感受到了传播中人的存在。有时,由于受众对某些主持人的偏爱甚至崇拜等情感因素以及主持人个人的信誉、魅力等因素,这种传播的效果甚至会超出一般意义的大众传播,而这正是主持传播最富生命力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