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主持人传播的方法

研究主持人传播的方法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说服力角度来看,主持人传播以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生产与传播的现实为存在依据,能够解释主持人节目生产与传播的全过程。主持人传播效益的提高,能够推进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效益的提高。从研究思路看,将主持人传播看作始终处在一种运动状态的传播过程,同时应把主持人节目生产与传播的过程放在一个大生态系统中去考察和研究。本书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学、节目主持人艺术学等相关资料。

二、研究主持人传播的方法

1.研究思路

从学科属性来看,主持人传播研究既有应用学科的一面,又有基础学科的一面,从总体上看,具有“应用哲学”的一些特质,着力于思考主持人节目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一般运动规律,思考其特定的领域、环节上的各种关系问题,构建适合中国主持人传播发展新趋势的完整理论框架,为培养适合中国传媒竞争发展需要的新型节目主持人而努力。

从理论方面来说,一个理论框架的建构,要有足够的合理性,更要有普遍适用性;要有足够的说服力,更要有一定的现实性;要有足够的学术价值,更要有一定的创新[32]。从合理性角度来看,主持人传播既存在于广播电视领域,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因此具有普遍适用性。从说服力角度来看,主持人传播以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生产与传播的现实为存在依据,能够解释主持人节目生产与传播的全过程。主持人传播效益的提高,能够推进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效益的提高。恩格斯说:“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33]主持人传播研究也在努力寻求既能“解释”主持人传播实际,又能“改造”主持人传播状况的道路。从学术价值角度来看,主持人传播研究从学术研究的领域、思路、方法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理论创新的追求

从研究领域看,中国的主持人研究虽然收获了一些经验,但大多还只是一些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主持人传播这种独特的传播方式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其未来发展更需要前瞻性的思考,建立一套系统而完善的理论体系势在必行

从研究思路看,将主持人传播看作始终处在一种运动状态的传播过程,同时应把主持人节目生产与传播的过程放在一个大生态系统中去考察和研究。这一过程包含了主持人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环境等内部系统结构建构的丰富内容,同时又是嵌套在组织外部——社会、受众、传媒这三位一体建构的更广阔的情境脉络中。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法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是对已有的经典、有代表的史料进行检索、梳理、研究。就一份文献而言,不同学科研究者会用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挖掘,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研究成果。本书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学、节目主持人艺术学等相关资料。

(2)移植研究法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将一个学科领域中发现的新原理或新技术应用或移植到其他领域里去,往往可以使研究者的基本思想豁然开朗,或者会成为所研究问题的关键性解决办法,这种取得进展的方法在研究工作中,叫作移植法。”[34]笔者主要运用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构起主持人传播的研究框架,将传播学和主持人节目学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把受众心理学、品牌传播学、创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作为解释性力量,提升研究体系的分析张力。

(3)比较研究法

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方法。本书对中西主持(人)传播的历史、现状进行了比较,从主持人的年龄、性别、选拔方式、地位作用、评价体系等方面一一解析,根据不同指标来确定不同国家对主持人的不同看法,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研究特定时空范围内某一特定现象的研究方法。通俗而言,即通过比较典型的个案来说明一系列观点。本书对白岩松、崔永元、敬一丹、元元、张越等主持人的节目进行了个案研究,探讨他们成功传播的策略。

主持人传播所涉及的内容千变万化,其过程和规律亟待研究和总结。可喜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主持人理论研究的重任、意义,发出了这样的呼唤:“新时期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的发展,呼唤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持人节目理论……希望理论工作者和主持明星们以及在第一线从事主持人节目工作的朋友们,携手奋斗,互相学习,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持人节目,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持人节目理论体系作出新贡献。”[35]

【注释】

[1]杨澜:《主持无艺术》,转引自《主持人系列丛书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256页。

[2]赵淑萍:《新闻权威与个人魅力——美国电视新闻主持人成功之路》,华文出版社,第182页。

[3]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41—54页。

[4]刘洁:《电视节目主持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5]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6]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修订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7]同上书,第9页。

[8]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9]胡智锋:《电视传播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10]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60—63

[1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12]翁佳:《名牌电视访谈节目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1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14]翁佳:《名牌电视访谈节目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15]于丹:《人际传播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功能决策》,载《主持人》第9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567页。

[16]〔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页。

[17]同上书,第128页。

[18]杨乘虎:《〈面对面〉: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结合的新支点》,《现代传播》1998年第4期。

[19]陈刚:《浅论主持人节目中的人际传播与一般人际传播的异同》,载《镇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0]高贵武:《警惕主持传播的泛人际化倾向》,载《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7期。

[21]白谦诚:《世纪之交话主持》,载《主持人》第9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版,第494页。

[22]同上书,第516页。

[23]引自应天常:《节目主持艺术论》一书“自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页。

[24]同上。

[25]陆锡初:《中国主持人节目二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与学术思想探讨》,载《主持人》第9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527页。

[26]同上。

[27]毕一鸣:《播音员主持人艺术专业教育忧思录》,载《传媒观察》2004年第8期。

[28]张同道:《期待与批判:大学生的电视观》,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4期。

[29]白谦诚:《世纪之交话主持》,载《主持人》第9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版,第493页。

[30]白谦诚:《节目主持人社会化的前瞻性思考》,载《主持人》第9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31]胡正荣:《我国传播学研究与传播业的互动(论纲)》,《现代传播》1995年第6期。

[32]胡智锋:《电视传播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3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外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65页。

[34]陈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超星数字图书馆,第292页。

[35]陆锡初:《主持人节目学教程》一书“后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