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播效果与新闻评价的介绍

传播效果与新闻评价的介绍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传播效果与新闻评价新闻事实之所以具有启迪的力量,固然有记者加工的作用,但主要来自事实深层的属性。评价新闻既要重视思想内容和报道形式,更要重视它的社会效果,这是评选“好新闻”与“大新闻”的两个依据。好新闻散发出强烈的感受性,由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构成巨大的感染力,这是评价好新闻的第三个标准。这是好新闻的最高样板。这也是大新闻的一个标志。

六、传播效果与新闻评价

新闻事实之所以具有启迪的力量,固然有记者加工的作用,但主要来自事实深层的属性。评价新闻既要重视思想内容和报道形式,更要重视它的社会效果,这是评选“好新闻”与“大新闻”的两个依据。

好新闻给受众提供值得知晓的内容,消除大范围内公众的未知性,值得知悉的东西越多,改变人们对现实与过去的印象越深刻,越是一条好新闻。许多人知道的消息,或对似曾相识事件的报道,都远离好新闻的品质。所以,新闻包含全新的内容,是公众未曾知晓的个性化事件,对事实的表现是评价好新闻的第一个标准。但这仅仅是好新闻具备的基本条件。

新闻事实对公众有害或有利,有趣或无趣,往往引起人们凝重的思考。引起受众的思考是好新闻的第二个标准。新闻激发受众对事件的思索,自觉认识它同生活的关系,从中获取经验或教训,是一种启迪的力量。好新闻引起人们的反思、深思或思虑,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对受众发挥思想导向作用。就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作品的最高技巧,乃是以恰当的形式使受众产生呼应的效果。

好新闻散发出强烈的感受性,由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构成巨大的感染力,这是评价好新闻的第三个标准。新闻事件的重大、感人或令人惊异,都会产生一定的感受性,但新闻也是思想创造物,记者对事实的表现,具有特定的思想与美学意义,感受性就会更加突出。新闻属于社会事变领域,好新闻让人产生的震惊或感奋,既来自事件本身,又来自新闻作品。一件令人吃惊的事件,完全可能由拙劣的记者写得不那么“吃惊”,感受性消失得一干二净。新闻的感受性是特定时代、特定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其巧妙形式影响受众心理的结果。新闻作品的结构美、语言美、图像美,激活事象的鲜明,超越司空见惯的模式而使受众沉思。面对一条好新闻,在事象观照中发挥心智的探求,受众得到一种隽永的回味。

新闻内容的好与坏,即报道的是负面事实还是正面事实,不是衡量新闻好坏的标准。美国的“9·11”事件对人类是最大的坏事,但对它的报道则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奖。新闻的好坏不是指新闻事实的利弊,而是说它是否生动纪实了一桩不平凡的事件,引起社会震动,对新闻提出的问题(现象)产生的强烈反响。评价好新闻更为重要的标准是以社会反响来判断。一条重大新闻报道得及时而准确,必然产生全方位的社会震撼。这种震撼是由新闻的思想深度激发的,能够促成庞大社会领域的转变,涉及到人类或全国人民的重大利益,这也是大新闻评选的第一个标准。凡引起全国或全世界轰动的新闻,每年都被评为全国大新闻或世界大新闻。大新闻更偏重于事件的巨变、震撼、全局性或惨烈性,是指报道的事件重大,而不是指报道形式的生动。大新闻引起各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往往是由众多媒体踊跃报道成就的,它不是独家新闻。

新闻作品如果不是“一次性快餐”,在它面世后新闻性并不很快损耗,它将长期充满生命力,这是历史标志性新闻。这是好新闻的最高样板。人类登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开放特区,等等,这类具有永久意义的事件被报道,作为文化积淀物保存下来,岁月涤荡,风吹雨打,在受众心中长期不会消失。因为它深刻地再现了时代的巨变和人民的苦乐,代表着一段生活、一个事变、一种情感或一次突如其来的转折,读着它,就仿佛站在新生活基点上听一位老人的叙说,历史余音袅袅不绝。这也是大新闻的一个标志。媒体报道的事件不管多么重要,报道后如同泥牛入海,无声无息,就不是一条好新闻,更不是一条大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