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播技巧与新闻策划的分析介绍

传播技巧与新闻策划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传播技巧与新闻策划传播技巧是熟练地、灵活地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传播技能,包括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各种符号的运用。总结历史的经验是获取传播技巧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信息传播中,文本的各个部分要疏密相间、详略适度。对外报道中国,要突出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传统,突出中国的民族风情。为了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可以从增强策划的力度、改变报道视角等方面来着手。

第一节 传播技巧与新闻策划

传播技巧是熟练地、灵活地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传播技能,包括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各种符号的运用。如果没有对传播原理的透彻了解,就很难有高超的传播技巧。传播技术是形成传播技巧的基础,传播技巧是对传播技术的熟练掌握。传播实践是传播技巧的源泉,传播技巧可以优化传播实践。传播技巧是传播者的理论素养、文化素养和足够的经验知识的综合反映。传播技巧可以增强传播效果,它是在遵循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具体方法。

总结历史的经验是获取传播技巧的一条重要途径。继承传统技巧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和模仿。高明的传播者总是一方面抛弃那些已经过时的缺少生命力的传播技巧,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合理地借鉴和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有活力的技巧,同时还能自己创造出新的传播技巧。

在信息传播中,文本的各个部分要疏密相间、详略适度。文章应该有详有略,详的地方突出重点,论述详尽具体,略的地方照顾全面,写得概括。一般来说,掌握信息的详略原则是:(1)能突出主题者宜详,不能突出主题者宜略;(2)主要观点的论述宜详,次要观点的论述宜略;(3)重要的信息宜详,次要的信息宜略;(4)接受者未知的东西宜详,接受者已知的东西宜略;(5)具体的信息宜详,概括的材料宜略;(6)新鲜的信息宜详,陈旧的信息宜略。

通过比较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认识和评价事物,使人能够在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在许多不同的现象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比较在实际运用中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对立比较。如新与旧、得与失、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都属于对立比较。(2)类似比较。这是将一类事物相近或者相似的方面进行比较。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应注意相类比的事物必须具有本质方面的相同点。(3)横向比较。这是把同一时期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4)纵向比较。这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阶段的情况作比较。要根据事物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比较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由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构成的系统,使人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认识它。如果只有微观,就会使人目光狭小。但是如果只有宏观,又不够精细。宏观总是制导微观,确立微观的走向,而微观则构成宏观的基本元素。新闻从采访、编辑到传播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工程。记者采写新闻要有宏观的视野,要从大局着眼。同时,又需要用微观在整体机制中确立自己的方位。

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业务活动中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事实进行的有创意的谋划和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置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在现在的新闻工作中,新闻策划运用得越来越多,新闻策划的意义显得越来越重要。

知性新闻事件的发生是预先组织、计划、安排好的活动,这类新闻事件的发生是意料之中的,如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举行、奥运会的比赛安排、国家领导人的出访等等,都是预先知道的活动,这类新闻报道预先可以有较为周详的计划安排。

传播者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传播形态与传播空间,利用一切可能的传播形态进行报道。在长时间的常规报道中,如果不注重报道形式与报道手法的更新,传播效果就难以保证。传播者为了确保受众的关注度,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量的适度,另外一个是信息质的提高。

国际新闻传播要善于抓选题。好的选题新闻价值高,针对性强,能吸引读者。对外报道中国,要突出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传统,突出中国的民族风情。对外传播要突出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事物,突出独到之处和与众不同之点,要发挥我们的优势。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动向或重大政策变动的事情,往往具有国际新闻价值,特别是那些直接或间接反映能源、战略要地等方面的动向,热点地区事态的发展等等都具有重大的国际新闻价值。一般说来,下列几个方面的新闻具有比较高的国际新闻价值:(1)重大国际事件;(2)突发性重大事件;(3)本国重要事件对世界有影响或为世界受众所关心的;(4)重大的双边或多边关系;(5)重大科学技术成就;(6)重大考古发现;(7)重大国际体育比赛等。

除了重大事件之外,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国外受众感兴趣的。生活内容的题材是媒体与读者之间的联系纽带,常常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各个国家的人都有自己的现实生活问题,他们很自然地想要了解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甘苦,以进行比较。生活的内容可以促使国际新闻传播减少宣传味,多些人情味。有人情味的题材最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从许多对外传播媒介收到的读者来信看,绝大多数读者都要求增加中国人民生活情况的报道: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国人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家庭模式等等。读者观察一个社会,首先要观察人,尤其是要观察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普通的人和事,才越具有这个社会的代表性,才越具有普遍意义。对外传播选题应多着眼于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写人、写事要注意挖掘深度,要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也就是要从普通生活素材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

社会活动本身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一成不变地对这些活动进行报道则是令人乏味的。单条新闻报道信息量再大也不足以形成完整的信息场,一家媒体的多种形态以及多家媒体的综合联动,媒体的系列报道、连续报道与综合报道可以形成累积效应。媒体要保证受众长期的关注度,除了对阶段进行重点报道,还要策划一些报道高潮。为了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可以从增强策划的力度、改变报道视角等方面来着手。要突出新闻中人的力量,突出新闻的故事性,强调细节的作用。新闻的力量来自人,新闻的吸引力来自故事。在媒体产业剧烈变革的网络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从大量的事实中决定故事在哪里,并通过生动的文字与图像讲述出来。

媒体对重要报道可以提前造势,吸引受众关注。以对“中法文化年”的报道为例。早在2003年3月26日,文化部召开中法文化年新闻发布会,新华社、中新社当天分别发布了《“中法文化年”将全面展示东西方文化魅力》等文章,国内各家媒体均予以转载,中国网还以英、法、德、日、俄等8种语言向全世界全文发布了该报道,为文化年的开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3月,媒体又掀起了关于“中国妇女文化周”和“法国图书沙龙”的报道高潮。整场报道连续不断而又有张有弛,这是其吸引受众关注度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