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我国管理教育改革与MBA培养方式的探讨

对我国管理教育改革与MBA培养方式的探讨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我国管理教育改革与MBA培养方式的探讨储敏伟[1]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由此形成了对多种管理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我国的管理教育面临重大转折。但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形成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加速发展MBA教育。

对我国管理教育改革与MBA培养方式的探讨

储敏伟[1]

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由此形成了对多种管理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这种社会需求既给管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好的机遇,同时也给管理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改革传统的管理教育模式,加速发展现代工商管理教育,重点推广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模式,这是摆在高等财经院校和其他管理类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管理教育面临重大转折

长期以来,我国管理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一种脱离市场、不讲经营的国营经济部门管理,即国有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内部管理与计划管理。其中,工科院校侧重于工程管理教育,以培养企业内部工程管理人才为主,课程主要有工程管理、数字统计、系统工程、机器制造、材料管理等,这类教育偏重于生产技术管理,属于微观管理教育;财经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经济管理系科则偏重于经济管理教育,以培养国有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管理人才为主,主要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财政与信贷、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务管理、会计、统计等,这类教育偏重于部门经济管理,兼有宏观管理教育与微观管理教育两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上述两类管理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工程管理教育开始较多地吸收经济管理课程,而经济管理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与市场机制的引入,也有所调整与扩充。同时,这两类管理教育都开始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位,从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发展。然而先天不足的是,我国的学位制度一开始就没有设立专门的工商管理学位,而是在两类院校中分设了工学学位和经济学学位。这使管理教育不得不仍然处于被分割和依附的地位,难以有根本性的转变。

除此之外,检讨现行的管理教育模式,同欧美等国的现代管理教育模式相比,我国管理教育存在着这样几种倾向:①重物的管理教育而轻人的管理教育;②重生产技术管理教育而轻市场经营管理教育;③重部门经济管理教育而轻跨部门的一般微观管理教育;④重管理原理教育而轻应用管理案例教育等等。从财经院校来看,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其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仍然具有较强的部门经济管理特征。显然,这种管理教育的模式难以培养出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工商管理人才。

去年以来,我国正在加速从实物经济、计划经济向货币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变,加速从政府的部门经济管理向企业自主管理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随着企业的自主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加强,企业的营销管理、投资决策和发展战略等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对经济环境与国际经营等过去毋需注意操心的问题也开始倍加关注。这些重大转变给管理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显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人才,无论是培养规格和知识结构,还是专业类型和能力结构,都不同于计划经济所要求的企业管理人才或部门经济管理人才;相应地为培养这种新型管理人才的高等管理教育,无论是办学体制和教育机制,还是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也都同传统的管理教育模式迥然相异。因此,我国的管理教育面临重大转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管理人才的客观需要,管理教育必须来一番根本的改造。

二、发展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是我国管理教育改革与转轨的紧迫任务

综上所述,我国的管理教育改革需要从各方面加以努力。但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形成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加速发展MBA教育。首先,如前所述,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奇缺,但毕竟还能通过现行的管理专业,提供一定数量的中低层次管理人才,而高层次的(比较适合于担任经理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前基本上还是空白,仅有少数大学开始试点。其次,从目前的厂长、经理人员知识结构来看,绝大多数人员属于工程技术型,也有少数属于人文科学型,真正属于管理型的不多。这些属于高层次管理岗位的人员急需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知识,从非管理专业的学士提升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以便形成知识结构更为合理的经理阶层。再次,设置MBA学位较早的美国等地的培养经验证明,MBA的专业结构与教育模式具有突出的优点,它注重应用,教学内容具有不同于我国目前管理类专业划分的综合性,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适应外部环境、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切,对于正在走出政府的卵翼、逐步游向市场经济海洋的企业领导人来说,无疑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与迫切性。

当然,在试点与推广MBA教育的基础上,也应逐步探索将管理类院校中的相关专业学士学位(本科)改造成为工商管理学士(BBA)学位,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设置工商管理博士(DBA)学位。换言之,我们可以从MBA教育的发展进行突破,由此带动BBA和DBA学位教育的发展,使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此全面改造现有的管理教育模式。

如上所述,实现管理教育的改革与转轨,不能在现有的管理教育模式和专业格局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而必须转换观念,从新的视角认识和划分管理学科,以开辟MBA教育为中心任务,带动整个管理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为此,必须相应调整和改造目前的学科专业,通过合理的划分与组合,理顺管理类院校尤其是财经院校的学科体系。具体而言,笔者主张逐步实现“两分两合”。

所谓“两分”,第一是要实现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相对分离,将目前财经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财经管理学科划分为经济管理类与理论经济类两大类,并把原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贸易(商业、物资)经济等系科中的管理学部分分离出来加以改造,设置相对独立的工商管理学系或学院,以改变目前各种财经系科中按部门经济设置专业且一般重部门经济学而轻管理学的混杂格局。第二是要实现经济管理类中的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相对分离,另外组建偏重于政府宏观管理的公共管理学科,以改变目前那种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不分、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内容混杂、重政府管理而轻企业管理的倾向。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学科专业分类。据美、加等国的做法,管理学院内的学科专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商管理,指以工商企业为对象的管理,包括企业财务、生产管理、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会计、国际企业管理、管理决策科学等核心内容;另一类是公共管理,指政府部门对经济的管理,包括政府组织职能、宏观经济政策、财政管理、环境管理、政府间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公共决策等核心内容。这种分类,对于明确和突出工商管理教育在整个管理教育中的地位,对于适应我国企业机制转换与政府职能转变后对这两类管理人才的不同社会需求,都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两合”,第一是要在目前的财经管理教育与工程管理教育相互渗透的基础上,逐步打破现有的管理教育分属于工学与经济学的分工界线,把两类管理教育的合理内容组合起来,扬长避短,形成新型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以改变目前那种对“钱”和“物”的管理教育相脱节、对“人”和“事”的管理教育相分离、对企业内部管理教育与企业外部环境教育相割裂的做法,培养具有知识结构更合理的管理通才。第二是要把目前管理系科中的工业企业管理与商业(贸易)管理,以及贸易管理中的外贸管理与内贸管理等专业打通,有机组合在一起,以改变目前那种工、商管理教育相分离和内、外贸易管理教育相割裂的现象,形成知识面较宽的综合性管理专业结构体系。

三、我国MBA培养方式的探讨

我国开设MBA学位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相比之下,MBA学位教育在国外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育培养方式。如何在我国办好MBA,从大的原则来说,似应兼顾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我国国情这两个方面。从现阶段来看,尤其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我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条件和背景特点:

(1)不成熟、不规则的市场条件。国外的MBA培养方式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产生并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而设计的。在这种市场条件下,从事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MBA学位获得者对于外部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基本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其知识结构与市场条件也是吻合的。但从我国来说,由于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发育很不成熟,尤其要素市场很不健全,市场运行缺乏规则,因此人们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还往往难以有规律可循。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中国式MBA培养方式的探索中,一不能照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二要使学生重视了解和研究我国不成熟、不规则的市场条件;三要培养学生这种市场条件下从事经营管理的独特本领和应变能力。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产权制度格局。国外国有企业比重较小,大多数企业是非公有制的股份公司或合伙企业。因此,MBA的毕业生包括部分生源基本上是面向这类企业,其教学内容的设计也是适合MBA在这类企业进行实际运作的。从我国现实来看,由于公有制比重较大,MBA所应培养的运作能力与知识结构,似应更多地兼顾公有制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注意这类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同时,根据我国的产权制度特点,在MBA的培养方式设计中,应使MBA学生谙熟和掌握这样几种知识和本领:一是在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如何将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企业或股份上市公司;二是在不同的产权制度和领导体制下,如何选择正确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三是如何吸收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机制优点,使公有制企业更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外部环境。

(3)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文化背景特点。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它们都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基础。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如果简单地将它们移植到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那么由于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行为准则和人际关系准则等方面的差异,就会发生矛盾的冲撞。因此,在MBA的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尤其是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决策科学、公共关系等)方面需要融合我国的文化特点。

近年来,包括我校在内的9所高校,已经开始按照上述特点探索中国式的MBA培养方式。从试点的初步情况来看,效果是好的,学生质量也是高的。但也存在生源不足、教材建设滞后、师资结构不理想、MBA的专业与课程特色不明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继续改革与探索:在生源对象、录取标准、录取方式、入学考试内容上,如何适应MBA的培养目标;在教材结构上,如何体现MBA知识结构所要求的原理与案例相结合的特色;在系科体制上,如何打破现有系科分工界线,按照MBA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形成跨越现有学科专业的MBA特色;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如何体现MBA的应用务实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在师资结构上,如何适应MBA的培养要求,形成一支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务实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等等。

(刊于1994年第1期)

【注释】

[1]储敏伟,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