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与培养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与培养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总特点是行为依然带有明显的冲动性,自制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3岁之前,儿童的行为主要以成人外加的目的为主。因此,间接动机的出现,体现了儿童意志的发展。2.学前儿童坚持性发展的特点儿童坚持性的发展,是其意志发展的主要标志。3.学前儿童自制力发展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抗拒诱惑、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提高,并且在5岁左右,延迟满足的有效策略逐渐发展。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与培养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引导案例2-24

棉花糖实验

斯坦福大学米歇尔(Walter Mischel)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延迟满足实验,因其所用实验材料是棉花糖,所以也称为棉花糖实验。在实验中,研究者给每位儿童分发了一颗棉花糖,然后告知:“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若等我回来再吃,就能吃到两颗。”结果有的儿童急不可待地吃掉了糖,而另一些儿童等到了两颗软糖。之后的追踪研究表明,那些获得两颗软糖的儿童长大后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学业和事业更成功;而那些不能够延迟满足的儿童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思考:应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

一、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一)意志产生的基础

在前文有关婴儿动作发展的内容里,曾提到婴儿从依赖大量的无条件反射,之后出现有意动作。有意动作,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且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过,婴儿最初的有意动作,虽然具有一定的努力成分,但是还是比较容易受到干扰。比如,婴儿本想爬过去抓取一个玩具,但是爬行过程中若碰到其他玩具,可能就会被吸引,而忘记了初衷。

意志对个体根据预设的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意志必须以大脑皮层的相关部位的成熟为基础,在儿童有意动作实践的前提下,随着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经过成人的教育指导才能够逐渐形成。

(二)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总特点是行为依然带有明显的冲动性,自制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具体表现如下:

1.学前儿童行为目的和动机发展的特点

首先,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3岁之前,儿童的行为主要以成人外加的目的为主。4~5岁的幼儿,逐渐形成自觉的行动目的。6岁左右的幼儿,开始能够提出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

其次,逐渐出现间接动机。根据动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动机划分为直接动机(与目的、兴趣一致的动机)和间接动机(与目的、兴趣不一致的动机)。间接动机的实施,往往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因此,间接动机的出现,体现了儿童意志的发展。

最后,各种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开始形成,优势动机的性质逐渐变化。当同一个行为中有多种动机并存时,总会有些动机是占优势的。优势动机对儿童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优势动机的性质也逐渐变化,体现为由成人引发到自发,从直接的、具体的、狭隘的动机,向间接的、较长远的、较广阔的动机变化。

2.学前儿童坚持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坚持性的发展,是其意志发展的主要标志。但菲和冯璐的研究表明,3~6岁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且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转折期[3]。其中,小班幼儿坚持时间最短,其求助行为、溜号行为较多;中班幼儿的坚持时间明显长于小班幼儿,且正处于多种坚持行为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求助行为减少,溜号行为表现最少,自语与策略行为有所发展;大班幼儿坚持时间最长,但溜号行为表现最多,求助行为表现最少,自语与策略行为发展最好[4]

3.学前儿童自制力发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抗拒诱惑、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提高,并且在5岁左右,延迟满足的有效策略逐渐发展。影响学前儿童自制力的因素较多,有无关干扰、活动的特点、同伴间的比较和成人的强化。一般而言,干扰因素越少,活动越有趣,有同伴在场进行对照,可以及时得到成人的认可和鼓励,学前儿童的自制力就体现得越好。

二、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

(一)关注儿童的兴趣,提高其坚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拥有自己的兴趣时,应注意加以维护。前已述及,不能够轻易打断儿童的无害活动。当儿童沉浸于感兴趣的活动中时,他们的专注精神和坚持性就很自然地得以发展。

当学前儿童不感兴趣时,应想方设法,以游戏激发其兴趣。前苏联的马努依连柯曾做过系列坚持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五种条件下,幼儿有意保持特定姿势的时间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在游戏的情境中,幼儿坚持的时间最长[5]。游戏中通常蕴含着一定的规则,儿童为了顺利开展游戏,实现角色职责,他们往往能够抗拒各种诱惑,调控自己的行为,体现出较好的坚持性。教师和家长可以设计一些需要耐心和意志才能完成的游戏,比如爬台阶、串珠子、搭建积木等,在游戏中自然地锻炼儿童的意志。

(二)在生活中培养独立自主的习惯

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逐步使之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好习惯。比如家庭里要鼓励儿童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整理房间等等。在幼儿园里,通过值日、争当小帮手等方式,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比如除了大型器械之外,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玩具,用完之后物归原位。这些习惯,对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只要儿童力所能及地去做了,就要认可其美好初衷和努力。当儿童没有做好时,成人要具体分析原因,可进行一些必要的示范,但是切忌就此放弃锻炼而包办代替。不信任其能力,特别是当着儿童的面,将其做过的事情重做一遍,或者以“我就知道你不行”等贬低性话语进行苛责,都是损害儿童自信心、自主性的错误方式。要知道,成人真诚的赞扬和鼓励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儿童的心灵,不仅有助于儿童成就感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其形成健康友善的与人相处模式。

(三)引导儿童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耐心引领

在儿童活动开始之前,可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其设立难度适宜的目标。目标太难会导致过多的挫折感,太容易不仅难以引发成就感,而且也缺乏发展价值,甚至容易养成自大的性格

与此同时,当儿童在朝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所给予的帮助应该要恰当,要给予必要而不多余的适应性支持,包括情感支持、技术支持和物质支持。比如,儿童遇到困难时,成人尽量陪着他们一起探寻答案、寻找方法,耐心引领,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活动。这有利于儿童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励其独立自主的意识。

拓展阅读2-18

挫折教育的实质[6]

挫折教育的实质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提供适应性的支持。个体一生从来都不缺挫折,因此不要人为地让儿童受挫,而是当儿童遭受挫折时,顺势自然地予以引领——包括给予儿童情感支持,教给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人际交往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他们看到负面事件背后的积极意义等等。

【本章小结】

1.意志的概念、特征和品质

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目的性、克服困难和有意运动是意志的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特征。意志的品质,是评价一个人意志优劣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

2.意志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意志有助于增强认知过程的有意性;意志能够提高心理活动的调节能力;意志有助于促进个性的形成。

3.意志产生的基础及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意志必须以大脑皮层的相关部位的成熟为基础,在儿童有意动作实践的前提下,随着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经过成人的教育指导才能够逐渐形成。

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总特点是行为依然带有明显的冲动性,自制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具体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行动的目的逐渐形成、逐渐出现间接动机、各种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开始形成,优势动机的性质逐渐变化;3~6岁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4.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

关注儿童的兴趣,提高其坚持性;在生活中培养独立自主的习惯;引导儿童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耐心引领。

本章检测

一、思考题

1.什么是意志?意志分别具有哪些特征和品质?

2.意志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哪些意义?

3.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4.请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

二、实践应用题

1.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重复研究:以延迟满足的实验范式,分别研究几名小、中、大班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

2.自我意识品质的认知与改进:请剖析自己的意志品质,并做出锻炼计划。

【注释】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55.

[2]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55.

[3]但菲,冯璐.教师态度与指导方式对幼儿坚持性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7-13.

[4]但菲,冯璐.教师态度与指导方式对幼儿坚持性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7-13.

[5]转引自陈帼眉.学前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1-332.

[6]http://edu.sina.com.cn/zxx/2015-03-10/1554460079.shtml,2015-03-12,有删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