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生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生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意志是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因而儿童的意志发生在其他心理过程之后。这时,儿童能够设法探索各种新方法,通过“尝试错误”去排除向预定目的前进中所遇到的障碍。1岁半到2岁,儿童在意志行动中,不但有了较明确的目的,而且有了明确的根据目的而决定的行动方法,儿童在力图达到预定目的而去克服困难时,不再采用“尝试错误”或所谓“摸索性调节”去创造达到目的的方法。

由于意志是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因而儿童的意志发生在其他心理过程之后。又由于意志总是表现在行动之中,意志要以语言为工具,因而儿童意志的发生发展与动作及语言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

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掌握这些规律,并遵循规律开展对儿童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1.有意运动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

有意运动又称随意运动,它是意志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意运动是在无意运动(即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

无意运动是指由事物变化直接引起的肌肉运动。无意运动是天生就会的,它是无条件性的反射运动。比如,初生的孩子就有吸吮动作反应,那就是简单的不随意动作。成人也有许多无意运动,如因灼烫而缩手、因灰尘接触眼睛而眨眼等。

无意运动是被动的运动。它是人没有意识到的。这种运动没有明确的计划。人处于激动、不安、恐惧或惊奇状态时,往往会出现无意运动。

2.有意运动的特点

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例如,伸手去拿杯子,用脚去踢球等,它是意识到的运动。

有意运动具有两个特点:

(1)人在完成某一有意运动时,在头脑中预先产生了运动的目的。

(2)有意运动是后天学会的。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人之所以能够做出某种有意动作,是因为过去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学会了这种动作。原来纯粹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被动运动,通过暂时联系的建立,转化为由内部的言语动觉刺激所引起的主动运动。

3.手的动作和行走的发展

人所特有的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都是有意运动,是儿童在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由成人教育而逐渐掌握的。

从儿童的手的动作和发展过程看,8个月的孩子,出现无意识的抚摸动作。当手偶然地碰到被褥或别的东西时,会无意识地去抚摸。3个月的孩子有时用自己的一只手去抚摸另一只手。到4个月、5个月左右,当儿童出现眼手协调动作后,就不再是被动地等待东西的到来,而是能够主动地用手去准确抓住眼前的物体,即出现了手的有意动作。以后,孩子不但能用一只手去拿东西,还能用两只手同时去拿东西,出现双手同时进行的动作。1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模仿成人拿东西的动作,开始进入人类使用工具的有意运动阶段。

从儿童学习走路的过程看,新生儿的转头只是无意性的,2个月以后,孩子才学会主动地转头。儿童3个月能抬头和抬肩,逐渐开始会翻身,5个月、6个月左右学坐,8个月、9个月左右学爬,10个月左右学习扶着站,然后学会扶着东西走,再经过一段时间,才学会独立行走。2岁左右的孩子能够学会跑、跳、爬高等比较复杂一些的动作。

二、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意志行动是一种特殊的有意行动,其特点不仅在于自觉意识到行动的目的和行动过程,而且在于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因此,儿童行动的自觉意识性的发展要经过比较长的过程。

1.最初的习惯动作

刚出生的孩子只有本能的反射性运动,如奶头碰到中嘴唇或面颊,就会做出吃奶的吸吮动作。在多次吃奶之后,当奶头从嘴里滑落时,他能够比第一次吃奶时更容易找到它。这种动作虽然没有脱离本能的范围,但是由于得到了练习,它比最初的本能的吃奶动作已进了一步。又如,新生儿最初只是偶然性地吸吮自己的拇指,以后,逐渐形成了手臂、手和口的联合运动,经常把拇指放嘴里。类似这些动作,可以说是最初习惯的形成。

最初的习惯性动作,似乎有了目的,实际上引向目标的,只是一系列固定了的连续动作。例如,儿童伸手去摸索、抓握,放开手,退回去;然后又伸出手,再次去摸索、抓握,放开手,又退回去;第三次伸出手去摸索、抓握,放开手,退回去;这种重复循环的动作是由于他的动作本身反馈和强化,并不是动作开始时已确定了目的及寻找达到目的之方法。这时,动作方法只是来自习惯。也可以说,动作既是目的,又是方法,动作的目的和方法并没有分化。比如,视线跟踪某个物体,似乎物体是看的目标,但是,当物体从视野消失,看的动作也就停止了。

2.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4个月左右,儿童的行为出现了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这时的新动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动作的重复循环不再是由于动作本身的反馈和强化,而是有了自己的最初的目的。比如,儿童用手去打或用脚去踢挂在小床上方的玩具娃娃,不只是出于获得肤觉和动觉的经验,同时也是为了看娃娃摆来摆去。

(2)动作超出了身体的界限,指向外在环境,开始对外部世界进行最初的探索。例如,当眼前的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继续注视该物体的方向,用视线去追踪。

(3)初步预见到自己的动作所造成的影响。重复动作是一种使有趣的事情发生的行动,但是,这种有意性还是很微弱的,当儿童寻找从眼前消失了的东西时,寻找活动的持续时间很短,并且局限于单一感觉范围,当一个触摸到的物体掉落的时候,他可以用手做出摸索动作,但是不把视线转到这个物体掉落的方向。

3.意志行动的萌芽

8个月左右,儿童动作有意性的发展出现了较大质变,可以说是意志行动的萌芽。这时儿童能够坚持指向一个目标,并且用一定努力去排除障碍。例如,儿童看见了一个物体,因隔着一个坐垫而拿不到手时,他会做出一定努力去挪开那个坐垫,把东西拿到手。

这种动作明显是作为方法或手段而出现的。有时,儿童抓住成人的手,向想要而又不能取得的物体的方向拉动。在这里,动作的目的和方法不仅有明确的区分,而且有一定的协调,但是,所用的动作方法仍然是已有的习惯动作。

1岁以后,在儿童的动作中,意志行动的特征更为明显。这时,儿童能够设法探索各种新方法,通过“尝试错误”去排除向预定目的前进中所遇到的障碍。例如,当物体在毯子上离开儿童较远处,儿童拿不到手,他试图直接取得而又失败后,偶然抓住了毯子一角,于是似乎发现了毯子的运动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逐渐开始拖动毯子,使物体移近自己,然后拿到手,这就是说,儿童能够有意识地用行动引起一些事物的变化,并用各种方法去摆弄物体,以便发现新方法。在重复的摸索中,抛弃无效的方法,只把有效的方法保留下来。

1岁半到2岁,儿童在意志行动中,不但有了较明确的目的,而且有了明确的根据目的而决定的行动方法,儿童在力图达到预定目的而去克服困难时,不再采用“尝试错误”或所谓“摸索性调节”去创造达到目的的方法。例如,某个1岁的女孩推着一辆小娃娃车向前走,穿过房间,直接撞到对面的墙壁时,才拉着车向后退着走,当她发现这样做不容易时,就停下来,走到小车的另一头,又改为原来的推车动作,推着车向前走。

言语的发生对儿童意志的发生有重要意义,1岁半至2岁,正是儿童言语逐渐发生和真正形成的时期。这时,成人的言语和儿童自己的言语在儿童最初的意志行动中起着调节作用,1岁半的孩子常常模仿大人的言语来控制自己的行动。例如,面对被禁止去拿的东西,自己大声说:“不要动,不要动。”摔倒以后,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说:“勇敢,不哭。”

儿童的意志运动,就是在出生后头两年的成长过程中,在儿童本身有意运动实践的基础上,随着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经过成人的教育指导而逐渐形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