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1~3岁学步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3岁学步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回忆的发展。3.幼儿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学前儿童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引导案例2-5

昨天我去海边玩了

芳芳和梅梅正在聊天,聊着聊着两人“咯咯”地笑起来。于老师看到了,欢喜地问:“你们在聊什么呀?说出来让老师也开心一下呀。”芳芳立刻回答:“我跟梅梅讲昨天我去海边玩的事情呢。”于老师很吃惊,因为昨天芳芳一早就到幼儿园了,也没有提前离园,再说这儿离海边至少十几个小时的车程,也没有飞机,这不可能呀。

思考:请您推测,有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学前儿童各具体年龄段记忆的发展

(一)新生儿和婴儿记忆的表现

1.新生儿的记忆

新生儿的记忆主要表现为形成条件反射和习惯化。

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反射。新生儿最初的条件反射基本上是在无条件食物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如前文所述,若每次喂奶之前,母亲还没有走到新生儿身边,就以“哦,来了来了”宽慰,宽慰之后即刻赶过去哺乳。那么久而久之,一旦听到这句安慰之语,大部分的新生儿都能够停止哭闹,稍微忍耐了。这意味着新生儿初步记住了母亲特定的宽慰之语和喂奶之间的关系,这是新生儿最初的一种记忆表现。

在谈及新生儿的“习惯化”之前,不妨先了解“习惯化法”。所谓“习惯化法”,是指布置一定的情境,看新生儿或者婴儿是否出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这两种现象,以考察其认知能力发展情况的一种研究范式。习惯化,是指随着相同刺激的持续,个体对这一刺激的反应频率降低甚至停止的现象。去习惯化,是指当个体出现习惯化之后,加入新的刺激,个体重新产生反应的现象。这种研究范式,通常跟新生儿吸吮安慰器或者奶嘴的动作结合起来,前文提到新生儿具有初步的辨音能力,便是用“习惯化法”这种研究范式得到的研究结果[5]

习惯化的出现,何以表明新生儿具有了初步的记忆呢?是因为,当出现习惯化时,至少表明新生儿记得此时此刻的刺激跟刚才的一样,当出现去习惯化时,则表明新生儿不仅记得这两种简单的刺激,而且能够加以区分。

2.婴儿的记忆

婴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客体永久性观念的产生和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

婴儿记忆的发展主要体现为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和出现延迟模仿行为。客体永久性是皮亚杰提出的概念,是指当一些物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能够觉知其依然存在的能力。客体永久性大约在8~9个月出现。比如当着婴儿的面,将他感兴趣的一个玩具用布盖起来,若他茫然地看着你,就表明他还没有形成客体永久性。若他直接去扯掉这块布,去拿玩具,则说明婴儿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若出现客体永久性,则说明婴儿“记住”了成人藏玩具的情节,婴儿就借由初步的回忆,找出了被藏的玩具。因为记忆发展了,八九个月的婴儿通常逐渐喜欢玩“藏猫猫”游戏。

延迟模仿行为,是指婴儿看过成人的言行或者某个事物之后,当时没有模仿,但之后模仿的一种现象,它表明婴儿记住了自己见过的东西。

(二)1~3岁学步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3岁学步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回忆的发展。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鲍尔及其同事,用道具演示某一事件,然后让儿童去模仿,即让儿童用非语言的形式再现同一事件,结果发现13个月的学步儿可以在长时延迟后准确地回忆特定事件[6]。有关2~3岁学步儿的事件记忆(event memory)的研究也发现,2岁的儿童可以回忆起6个月以前的情景,3岁儿童可以产生自发的或引发的结构良好(well-structured)的先前事件的描述,3岁儿童的这种事件记忆不仅可以是日常事件如去公园、商场,也可以是一次独特的事件[7]

值得一提的是,言语真正发生之后(1岁半到2岁),学步儿再认的内容和性质也迅速发生变化。即学步儿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开始涉及言语。学步儿记忆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1~2岁的儿童喜欢玩藏找东西的游戏,并且常常能够替成人找到东西,有时甚至找到只看过一次的东西。1岁左右的儿童能够回忆几天或几十天的事情,2岁左右的儿童在特定情况下,能够保持几个星期的记忆。

(三)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记忆开始发展

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有意记忆的发展,是幼儿记忆发展中很重要的因素。幼儿有意识记通常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其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的动机。若幼儿感兴趣,在成人的引导下意识到记忆任务的重要性,他们通常记得比较准确。比如,教师让幼儿带话给家长,亲子活动需要家长做哪些方面的具体准备,幼儿通常就记得比较牢。

2.机械记忆先发展,理解记忆逐渐增长

在3岁以前,受制于有限的知识经验,儿童通常难以理解所识记的材料,特别是抽象的材料。因此,3岁前的儿童机械记忆用得多。前文提到,机械记忆的识记过程对个体往往没有意义。因此,教师与家长应避免采用填鸭式的教育,要尽量给予儿童充足的户内外游戏的时间,避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他们不能够理解的内容。

3岁之后,由于知识经验逐渐丰富,思维水平也逐渐提高,幼儿的理解记忆逐渐发展,并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头,理解记忆的效果逐渐优于机械记忆。沈德立等人曾在天津市和大连市的各类幼儿园中,选取1 320名3~6岁的幼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幼儿对有意义材料和无意义材料的记忆情况来看,各年龄组幼儿对有意义材料的记忆成绩均高于无意义材料的成绩[8]

3.幼儿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学前儿童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沈德立等人对幼儿记忆的有关研究表明,识记材料的性质对幼儿记忆效果有显著影响,幼儿对那些有情节或有意义图形的保持量明显高于抽象的或无意义图形的保持量[9]

整体而言,幼儿的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二者的差别逐渐缩小。不过,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形象记忆依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总趋势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是指其记忆发展的动向。主要体现在记忆的量逐渐增加,以及记忆的质逐渐优化这两个方面。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量逐渐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记忆量也随之增加,主要体现为保持时间延长和记忆容量扩大。即对信息记得更久,也记得更多了。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质逐渐优化

在记忆的质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学前儿童提取方式更灵活、记忆内容更准确,以及记忆的目的与策略体现出从无到有的趋势。即记得更活、记得更准,更有目的性和主动性,识记时动脑筋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3岁以前,可能是成人提醒儿童去记住什么东西,或者儿童无意中记住了什么东西。满3岁以后,一些幼儿自己就想记住一些信息,而且会想办法去记住。比如成人向幼儿许下什么承诺之后,随后自己就忘了,但是幼儿没有忘记。若成人不兑现,幼儿就会认为大人说话不算数,这会影响幼儿对他人和对世界的信任,会影响幼儿诚信品质的发展。因此,成人不能够轻易向儿童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尽量兑现。若不能够兑现,则向儿童认真说明原因,并且进行认真补救。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

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是指就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记忆表现出哪些独有的年龄特征,是一种现状的描述。

首先,可以结合记忆的四个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灵活性(快、牢、准、活)来描述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从记得是否快、是否牢的角度而言,学前儿童的记忆体现出记得快,忘得也快的特点。从记得是否准、是否活的角度而言,学前儿童的记忆体现出记忆不够精确、完整性较差、容易混淆的特点。引导案例2-5中,芳芳所说的“昨天我去海边玩了”,正表明芳芳的记忆是不够精确的。原来,她的确去过海边玩,但是并非“昨天”。那为何梅梅也没有察觉时间上不对呢?因为她们现在都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只要是曾经发生的事情,那么在她们看来都是“昨天”发生的。就她们现有的发展水平而言,要她们记住是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实在是太难了。

其次,从记忆的几种分类方式综合来看,学前儿童的无意记忆效果较好,形象记忆占优势,较多运用机械记忆。即就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而言,学前儿童的无意记忆效果更好。就语词记忆和形象记忆而言,学前儿童的形象记忆更占优势。就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而言,学前儿童更多地使用了机械记忆。

拓展阅读2-5

你还记得3岁以前的事情吗?

新近的研究,确定了人类3岁以前的经验成年后不能记忆的事实[10]。即使有些人声称他能记忆,那也是3岁以后别人告诉他的。这是令心理学家费解的现象,除了马克博士认为这是受自我意识的影响外,众说纷纭。

童年经验失忆症概念的提出者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中发现,病人回忆生活经验时,都无法说出3岁(甚至5岁)以前的往事。他认为,此期正是恋父或者恋母情结形成的阶段,儿童因心理冲突而产生了对记忆的压抑。

也有研究者认为,时间太久冲淡了记忆。可我们只是记不起3岁以前发生的事情而已,并不一定是时间导致的,因为有些事情隔了30年依然记得。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在3岁以前并非没有长时记忆,只是尚不能以语词作为心理表征的工具,即未将语词的声码、形码、意码输入到长时记忆之内,长时记忆中自然就贮存不下语词信息,因而不能用语词去检索记忆。

新近研究发现,大多数人童年记忆消退和永久遗忘的准确年龄是7岁[11]。即我们在4~6岁期间,还能想起不少3岁前的事情,可是一旦过了7岁,就会迅速地失去3岁前的大部分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