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体育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2-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在事前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识别是运用预警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危机风险实际存在的状态,以识别高校各种突发事件的征兆和事故诱因。评价是对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不良后果进行危害性评价,包括对高校的危害和对社会的危害。

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在事前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体育院校预警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强化全体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

首先,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决策者、第一责任人,必须时刻要有危机意识,突发事件爆发带来的影响,除了有形的物质损失外,往往还连带组织的形象、声誉等无形资产受累,而这种损失往往是无法估量的,会对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所以作为校长应该时刻有危机意识。

其次,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培养和树立危机意识。因为领导者的任何决策最终都将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并且依靠他们的协同配合来实施计划,离开师生员工们的配合,决策者的危机意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加强对全校师生危机意识的教育、培养十分重要。

只有具备危机意识,做好心理和实际准备,才能对早期的警讯加以察觉,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其发生,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中。为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重视并实施危机意识教育,切实加强所有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

二、组建突发事件管理小组

建立突发事件管理小组是搞好突发事件预防的有力保证。把突发事件监控与高校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专业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的监控系统,是进行突发事件监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为了使突发事件爆发时,相关人员能够各司其责,及时有效地应对,高校应织应组建校、院系两级突发事件管理领导小组,实行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应当按照这一原则,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校突发事件管理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领导小组的第一责任人,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校办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应包括党委宣传部长(危机事件发生时,作为新闻发言人角色出现,统一发布信息,消除不利影响)、保卫处处长、各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校医院院长、医生和护士、心理咨询教师、若干个精选出来的在学生中有威望的教师、若干安全保卫人员等。院(系)一级管理领导小组可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学生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团总支书记、专兼职辅导员、学生会、班级主要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

领导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应当写入学校书面危机管理计划中,组长应当把角色和职责分配到每一个小组成员,要明确小组的工作目标,进行专业强化训练,根据所收集的情报设计假想突发事件,制定具体应对预案,避免事发后抓瞎,程序不清、分工不明、胡乱调人,不至于使处置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分工明确的小组制能使处置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定期会面,不仅讨论危机管理计划,而且讨论高校可能发生危机事件的应当关注的领域,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当危机出现时,召开紧急会议,制定策略和标准化的应急程序。危机肯理领导小组应当成为高校的一个常态非编制组织,全校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学生处,由学生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所有成员都应该接受危机管理的相关培训。

三、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是对大学生突发事件征兆进行识别、诊断评价与及时警示的管理活动,包括监测、识别和评价三个阶段。所谓突发事件的预警分析,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事先对影响稳定的各类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提出警示或做出预测性判断的工作过程,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事件爆发的目的。这种估计是通过对危机前兆和起因的严密观察,并对所获信息进行处理、评价取得的。

1.监测。监测是针对群体突发事件环境、师生员工的行为和安全管理的过程监测与信息处理。通过大量监测信息的整理、分类、存储、传播,建立系统共享的信息档案,并将监测信息及时准确地输入识别环节。在突发事件应对乃至日常生活中采取怎样的信息管理原则和方式,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鉴于高校管理中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信息了解的滞后,有必要建立多元的信息来源系统。

信息来源系统主要是通过构建大学生在校期间“动态性”数据库,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档案。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各个年级和专业区分把握学生的特点,除掌握人学生的学业信息以外,还要动态地、客观地、发展地记录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建立学生发展动态档案,组建“数据库”,及时掌握基础性的可靠资料以便有据可查。这就要求在新生入学时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监测程序的操作运行要强调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又要认清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历程,科学、客观、准确地进行心理剖析与评价。另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及时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而诱发的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2.识别。识别是运用预警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危机风险实际存在的状态,以识别高校各种突发事件的征兆和事故诱因。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做出分析判断,特别是注重研究重大事件所引发的学生心理行

为的变化规律,分析预测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的各种社会心理行为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学校可以通过大学生在校期间“动态性”数据库,结合典型案例进行细致、规范的分析,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建立信息分析平台。通过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追踪研究,及早发现预警信号,并反馈警示信息,对各种警戒和危机状态的预警指标进行基本成因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分析各种引发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成因、过程,预测其发展趋势,指明引发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因素,为突发事件提供相应的控制对策。

3.评价。评价是对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不良后果进行危害性评价,包括对高校的危害和对社会的危害。评价结论是预控对策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和造成的潜在影响进行衡量。

突发事件风险的评估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预案的制定,影响到高校管理者的部署和最后的决策。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和高校的控制能力,可以将突发事件进行分级。例如,有些突发事件损失和影响重大,但高校处理快速简单,这类事件的级别就不一定很高(如集体食物中毒);相反,有些突发事件起初危害和影响不大,但潜在危害很大,波及迅速,难以控制,这类事件的级别就应当被列为较高(如新型传染病)。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有关信息,综合分析威胁的程度,然后评估当时当地的环境、天气、参加的人员、地点、原因,确定潜在的威胁、事件的规模和参加的人数,最后得出威胁发生的几率,得出危险评估报告。

四、保证学校信息渠道的畅通

保证信息渠道通畅是突发事件预警的必要条件。畅通的信息可以帮助在早期及时识别和发现突发事件的征兆,并快速通过信息渠道果断地下达处理决策,不仅是突发事件预警的重要条件,也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必要条件。

畅通的信息渠道,不仅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设法解决之,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的发生征兆,还可以帮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猜测和谣言带来的不稳定性,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

要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我们应该建立起由班级、年级、学工办、学院、学校这样一个金字塔形的预警网络体系,从基层的监测点抓起,通过建立学生寝室长周会议制,大班干部及学生代表月会议制,班级心理委员制以及建立与学生家长间的信息沟通来及时捕捉学生的情绪热点,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到、多触角的信息网络,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发展倾向和趋势,对学生的意见和要求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针对性地改造和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开设意见箱,以及设立书记、校长每周接待群众来访日,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及时征求学生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将预测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消灭在事发之前。

信息渠道的畅通,要保证双方是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下表达意见,各陈利弊。这种通畅的信息交流机制可以使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及时地为学校所知,也可将学校尚在初步考虑的政策设想及时地为各利益样体了解,从而避免决策的失误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这种沟通也能够有效增进双方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增进学校组织的凝聚力。

在引起突发事件的原因中,沟通不畅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应该成为学校管理中的一种长效机制

五、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针对性预案

制定应对不同突发事件的预案,是构建预警机制的中心环节,它能保证在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爆发阶段,能根据已有的突发事件预案,迅速启动紧急应对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做出正确的反应,将事态控制,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预案的设定不可能设定突发事件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但是预案可以对这些情况进行假设,并根据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准备方案,并确定相关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编制突发事件的预案要体现科学性、权威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程序性。具体包括设定突发事件的类型、等级、目标、任务、方案执行规划、预算、突发事件物资储备等后续保障系统。保证学校在突发事件处理中,能有各种各样的方案供我们选择。当前,体育院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意外伤亡预案。意外伤亡主要指自杀、他杀、车祸、中毒、摔伤、摔死等,尤以自杀突出。据统计,全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而且“高校学生自杀率已达万分之四,占同龄人非正常死亡的75%。在自杀者中,因心理问题而自杀者居多,制定自杀预案,就要在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上大做文章,因为,如果对自杀者进行心理干预的话,其死亡率可以大大降低。

2.打架群殴预案。引起学生打架和样殴事件的原因多种多样,体育院校此类案件尤以酗酒、赌博居多。在建立此类预案时,重在如何杜绝学生的酗酒、赌博行为,坚决刹住学生酗酒、赌博这股风。

3.火灾预案。违章用电是造成学生宿舍火灾的主要原因,必须规范学生的用电行为,宿舍内不得私接电线,不得使用电褥子、电炉子、热得快等电器取暖、做饭、烧水。建立此类预案必须把强化检查放在首位,把宿舍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4.食物中毒预案。发生食物中毒的情况有两类,一类是食物本身有问题,如食物过期、霉变、不洁等,另一类是故意投毒。针对前者,预案重在加强质检环节,针对后者,预案重在加强食物安全保护的措施,特别要规范食堂窗口承包者的经营行为,避免因不正当竞争而产生的报复心理。

5.罢餐罢课预案。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地扩招,校舍、教学、就业、后勤服务等方而的矛盾凸显,而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意识越来越强,经常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做到条条有答复,该解决的要及时解决。学生意见无小事,学生的意见得不到学校重视或者久拖不决,就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与学校的对立情绪,倘若有一人提议罢餐或罢课,就会有众多学生响应,后果将不堪设想。此类预案重在建立学生意见的收集和答复机制,并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进行及时正确的疏导。

6.游行示威预案。这类事件多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或以此表达爱国热情,或以此表达民族正义。自发地上街游行示威是违法的,违法的就要取缔,如果三白六十五天,天天游行,什么也干不成。所以,即便要申请游行,一般也不应提倡。

此类预案重在如何疏导学生冷静、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热情和民族正义感,如果一旦形成了游行示威的态势,则宜静不宜慌,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把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防止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破坏。

做好体育院校的学生预案管理,首先摸清各类突发事件的成因,把问题解决在源头。制定“预案”前,必须进行个案信息的采集,个案信息包括此案发生的成因、经过、规模、结果等信息,也包括处理此案的经验和教训等信息,这就会把相关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便于采取前瞻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六、保证有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机制。

校生间的冲突很多时候是由于大学生对信息了解的缺乏而造成的,各体育院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知情权,特别是对学生十分关心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或突发事件需要做出及时负责的回答,牢牢把握学校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作用,无论对于突发事件的前期预警、中期控制、后期整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宣传教育体系,其中应该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板报等平台和手段,及时有效地发布主流信息来引导学生,高度透明的信息可以让虚假信息的传播缺少空间和动力,在最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大学生可能发生的怀疑心理和紧张情绪,这既是缓解双方冲突的前提,也是增强学校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学校的权威信息传播的越旱、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高校的威信。

七、建立立体化的思想教育机制。

学生的思想稳定和心态平衡是高校稳定的核心所在,加强学生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时势政策课的教育,不定期开展各种正面宣传活动,指派能力强素质高的宣讲员深入师生群体进行正面宣讲,可以使法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根除突发事件的成因。

这既有赖于学校政策及管理者的正确合理,又有赖于及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下,必须紧密联系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把广泛调研作为有力抓手,学校各级领导和党组织、政工和保卫干部要定期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第一线,特别是学校新制度出台、学生考试、毕业、入学等关键时期,更要及时地掌握“热点”问题,建立起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反馈网络,做好学生思想动态的收集、分析报送工作。同时还要切实做好大学生尤其是特殊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关心帮扶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心理障碍群体,及时化解矛盾,积极理顺情绪,主动解疑释惑,为高校稳定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努力整合资源创造出一个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八、提升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突发事件预防的本质要求。突发事件的预防不可能阻止所有突发事件的发生,大部分的突发事件最终还是需要我们师生共同面对。如果我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即使有再完善的预防体系,一旦突发事件爆发,仍然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非典”期间,很多学校的学生管理人员面对学生的恐慌不知所措,只能给学生一些言语上的安慰,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社会的压力。学生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和能力相当欠缺,发生情况时很被动。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观摩等多种形式,从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技术等方而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职工尤其是新教职工的业务索质,努力使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真正担当起岗位赋予的职责,掌握应对危急时刻特别是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所需要的技能技术。

各体育院校还应把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学校的正规教育常抓不懈,将培养计划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提升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生存能力。譬如,我们要加强全校师生的危机自救知识的普及,学习在面对地震、火灾等危机情况下的自救知识。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防范方法,如火灾、地震等个人的救护和防护,还要训练教职员工如何组织突发事件到来时的疏散、救援、宣传等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校师生临危不惧,勇于迎着困难上的良好品德和文明素质。一旦危机爆发,师生可以在强有力的心理保障下,通过有效的自救和互救,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的伤亡程度。

九、组织突发事件模拟训练

突发事件的模拟训练是检验高校突发事件准备工作成效的重要方式,从中可以发现问题,不断进行修正,确保突发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预案的整体或关键性局部是否有效,防止突发事件预案形成之后成为摆设。同时也是应对危机最有效的措施。突发事件模拟演练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增强学校对潜在危机的警惕性,增加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提出降低危机影响的解决方案。二是可以检验和完善高校的预警系统,查找预案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所存在的安全防范漏洞。

突发事件模拟训练可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对师生进行各种相关危机处理的场景模拟训练,这对于学校沉着应对突发事件、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的负而影响至关重要。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来模拟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情景,然后观察并评价突发事件管理者和其他参演人员的反应,为处理预案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依据;如应对媒体训练就是指设计好回答媒体提问的策略,以及如何将高校的信息传递给媒体的策略,以使在关键时刻能够实现有效的媒体管理。

譬如,2006年8月31日,教育部首次在清华大学举办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3300余名新生参加。通过组织突发事件模拟训练,可以检验和完善高校应急预案,增强广大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水平。只有在平时就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和专业人员应对不同突发事件的训练,才能使他们在突发事件真正爆发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分析自己的处境,评价自己的情绪,控制和调节情绪状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帮助学生获得应对经验,掌握应对策略,进而提高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十、构建突发事件恢复重建系统

突发事件得以平息后,相关部门并不能放松警惕,还要做好思想稳定工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学校突发事件恢复重建系统是在突发事件结束之后,对有关事项善后处理的一系列措施、政策和程序,以及原因分析、处理结论和责任追究的运作机制。善后处理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关系到学校今后的发展,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和信誉。因此,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系统应涵盖下列几个部分

1.善后处置

突发事件结束后,高等学校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尽量稳定伤亡者亲属的情绪,应和伤亡者亲属理性地分析事件原因,确定事件性质,明确相关责任。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井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突发事件处理工作一定要干净彻底,不留隐患。

2.责任追究

在善后处理后,应强化对突发事件原因的调查,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完成调查报告。在客观地甄别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后,界定突发事件的性质和责任,提出对相应责任者的处理建议,提出处理以及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的政策建议。

对在突发事件中带头煽动的骨干和出现违法行为的个人,应该依照相关法律和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查明事件真相后,要及时公开事件经过和真相以及处理结果,以正视听,使肇事者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学校造成的严重危害,从根本上消除逆反心理,安定人心,排除反复隐患。处理的结果要公布于众,给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一个明确的说法,并要编成案例,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宣传教育,维护高等学校的良好形象。

3.心理恢复。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巨大的破坏性,往往带来人员的非正常伤亡和财产的巨大的损失。因此,突发事件对社会民众的心理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危机后,师生员工的心理往往呈现低落、惊惧、焦虑状态。高等学校应该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通过追究直接责任者、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资金的援助、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慰藉,抚平受灾和受害人员的心理创伤,使他们尽快恢复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信心。

必要时由党政领导带队进驻事件参与群体,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要防止思想波动,出现反复。

4.信息发布。

突发事件发生后,高等学校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予以披露,澄清事实真相,稳定师生情绪,避免使学校工作陷于被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也要向社会发布信息,井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宣传部门和相关部门、人员要配合学校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并做好现场媒体活动管理工作。媒体的正确引导,可以稳定社会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实现学校、师生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5.恢复重建。

事件平息后,要尽快使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使参与者尽快回到自己的岗位进行学习和工作,积极消除事件带来的不良后果。

查找突发事件原因,寻找管理中的漏洞及时弥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后,从根木上采取措施认真改正,建立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构,明确高等学校突发事件处置机构的权限、职责,修订应急预案;适时地进行突发事件管理理念的更新,强化危机意识,在管理工作中把常态管理与危机管理结合起来。教育广大师生提高认识,增强危机意识,努力消除不安定因素,杜绝突发事件再次发生。

6.总结经验教训

应急事件总是给高校带来一定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害和危害。应急善后措施,不仅可以把应急可能造成的损害性后果降至最低,还可能为学校的新一轮发展提供契机。危机事件处理完毕后,一定要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评估处理过程程序以及造成危害等,以改进工作。

学校应做出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改进相关工作的操作方案,并向各有关方面报告应急处理的经过和结果,总结教训,提出改进有关工作的意见。对在应急处理过程中付出了努力的校外机构和人员以及学校周边受到影响的居民进行情况通报并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