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学院大型人文景观浮雕《金融史卷》坐落于校内的金融广场。整个浮雕文字与图画并重,遴选了我国历史尤其是经济金融史上的标志性物件与时间节点进行刻画,并辅以文字说明。浮雕前三部分名为“源远流长”“百年沉浮”“崛起东方”,分别简要介绍了我国近代前、后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金融史。第四部分名为“金院历程”,介绍了学校6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源远流长”的文字说明为:仰韶文明,华夏贝币发端;秦皇一统,百代钱制滥觞;唐行飞钱,初显金融端倪;宋通交子,纸币时代开启;明清钱庄,汇聚白银宝地。
在五千年华夏文明进程中,与民生业计休戚相关的金融文化一枝独秀。秦代的统一币制、唐代的飞钱、宋代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直至晚清票号钱庄业的发展,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印记。
第二部分“百年沉浮”的文字说明为:鸦片战争,舰炮洞开国门;中体西用,银行现身故都;红羊浩劫,亿兆生灵涂炭;民国方兴,内乱外侵骇闻;金圆券败,万里神州陆沉。
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民族金融业受到了外来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冲击。然而民族工商业者和银行家却不甘沉沦,在迷茫中觉醒、在困境中抗争。洋务运动中出现的中国第一家官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之后兴起的各种民办银行以及传统票号钱庄业等,以实际行动捍卫着民族利益和经济命脉。在此期间,上海也开始逐步成为长江流域的龙头、中国乃至东亚金融业的重镇。自辛亥革命后,民族金融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复苏发展期。然而,社会政治的动荡再一次令金融和经济陷入混乱境地,天无宁日、民不聊生。1912年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拉开了民族金融业复苏的大幕。在此期间,上海先后出现了证券物品交易所、四行储蓄会、两局一会(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储蓄会)等各种金融证券机构,并涌现出大量的金融刊物,上海金融业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但这一发展期并未持续多久,国民政府内外交困,金圆券的大量发行最终导致金融业全面崩溃。
第三部分“崛起东方”的文字说明为:瑞金泉源,涨成东海巨潮;改革开放,突破计划桎梏;各彰其能,诸行八仙过海;上证所立,长江巨龙腾飞;金融中心,世人瞩目上海。
曙光出现在红色苏区。1932年开业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是人民政权成立的第一家金融机构,它白手起家,拉开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经济新景象的序幕。而1948年在石家庄正式挂牌的中国人民银行,则续写出新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新篇章。在这一崭新的历史时期,金融业发展也几经波折。改革开放使金融业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四大国有银行的正常恢复是金融业复兴的信号,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的发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又恢复了上海无可替代的金融中心地位。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兴盛期,而上海的崛起正是我们伟大民族复兴的一个缩影。
第四部分“金院历程”的文字说明为:建校复校,校运紧连国运;由专升本,上下探索耕耘;立诚明德,经世致用为训;荜路蓝缕,俊才荟集浦东;桃李满园,学子屡建功勋。
我校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重点,以金融学科为核心,文法理工等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的本科高校,被誉为“未来金融家的摇篮”。我们的学校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共迈进。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立足于上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国家所需的各级各类经济金融专门人才,“点石成金”、桃李芬芳。进入21世纪,学校秉承“立诚明德 经世致用”校训,按照“本科为本、教学为本、质量为本、特色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紧紧抓住上海国际金融、国际航运两个中心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金融特色鲜明的优质本科教育、迎来更美好明天而不懈奋斗。
(工商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